庞翠云
内容摘要:郑振铎的《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讲述 三次养猫的经历。每只猫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也因此造就了家人对它们的不同态度,它们的经历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猫 猫的亡失 情绪反应
一、导入
2015年清明节期间,北京某宠物安乐园迎来了“宠物祭拜热”,装帧豪华的宠物安乐园里,放满了宠物零食、玩具等祭拜品(同时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在北京墓地价格高居不下的今天,很多人被迫将墓地选在的价格相对便宜的河北等周边地区,很多网友在看到这一新闻之后,禁不住感叹:人不如狗啊!
针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学生自由举手作答,老师注意引导,逐渐引向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引出课题——《猫》。
二、研读课文
1.作者及背景知识介绍
重点说明作者郑振铎跟文中的“我”不能划等号。因为作者在《家庭的故事》的自序中说:“我写这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眷恋。然而我可以说,他们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旧事,却决不是 旧事的纪实。其中人物更不能说是真实的。或者有人看来觉得有些是真实者,那是因为这种型式的人,到处可以遇到,所以他们便以为写得像他或她。”所以说,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的,不完全是事实。
2.预习检查
重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与思考,鼓励大家有不同答案,畅所欲言)
3.为了找出“谁”是真正的爱猫人,出示两个提示性的问题:
三只猫亡失以后,(1)三妹的情绪反应是怎样的?(2)“我”的情绪反应及对猫的称谓有怎样的变化?
(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本找出答案;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
(1)三妹的情绪反应变化:(板书)
很难过 很不高兴 零情感
(在第一只猫死亡之后,三妹在告诉“我”小猫死了的时候,她的情绪反应是“很难过”;在第二只猫走失之后,三妹就别人不阻止偷猫贼的恶行这一行为,她的情绪反应是“很不高兴”;在大家都怀疑是第三只猫吃了芙蓉鸟、寻猫未果的时候,是三妹首当其冲,在楼上找到了猫,并毫不留情地充当了“揭发者”的角色,所以可以说,这个时候她对第三只猫已经没有什么感情了。)
(2)①“我”的情绪反应变化:(板书)
第一只 第二只 第三只
喜欢 更喜欢 不喜欢
酸辛 愤恨 十分难过
(文中“我”对猫的情感变化是重中之重,所以对这一问题要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先明确“我”对三只猫存在时的情感变化:喜欢→更喜欢→不喜欢,所以在三只猫分别亡失以后,“我”的情绪反应变化也有了不同。第一只猫死亡之后,“我”的心情是感到“酸辛”;第二只猫走失之后,“我”的情绪变为“怅然”“愤恨”,甚至还咒骂偷猫贼;第三猫死亡以后,“我”的心情是“十分难過”,并且强调自己的良心“受伤了”。跟三妹明显变弱的情感变化相比,“我”在猫亡失以后的情绪反应更为复杂。)
②在三只猫相继亡失以后,“我”对猫的称谓有怎样的变化?(板书)
小侣 东西 动物
要求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总结作答。第一只猫死亡之后,“我”感到“酸辛”并将猫称作“小侣”;第二只猫走失之后,“我”咒骂偷猫贼夺走了所爱的“东西”;第三猫死亡以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开始真正关注“猫”作为一个动物、一个独立的个体的生命尊严,这个时候“我”对猫的称谓才真正是“猫”了。
第一只猫死亡之后,“我”感到“酸辛”,这里“酸辛”是因为猫的病亡,所以对象是“猫”;第二只猫走失之后,“我”怅然而愤恨地咒骂偷猫的人,很明显,这里“愤恨”的对象是“偷猫贼”,是人;第三猫死亡以后,“我”的难过和伤心,是因为妄下结论,冤枉了不能为自己辩解的猫,这里“十分难过”是因为自己对猫犯了错误,所以对象是“自己”。板书如下:
酸辛 愤恨 十分难过
(对猫) (对人) (对己)
这时紧接着提出两个问题:①对猫的称谓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②“我”情绪反应对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就这两个问题先思考再讨论,最后作答)
明确:“猫”在“我”的眼中由供人娱乐、消遣的“东西”升格为有生命、有尊严的“动物”,将其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我”的情绪反应对象的变化,表现出“我”的思考,也由关注动物的生命、尊严等问题转移到反思人的本性方面。
问题分析到这儿,关于“谁是真正的爱猫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不再重要了,从文中两个重要人物在猫的三次亡失以后的情绪变化中,可以看出,三妹只是将猫看成娱乐、消遣的东西,谈不上“真爱”;而“我”的复杂情绪变化,则反映出“我”善于自我反省的性格特征。
(本问题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文本来研读问题、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切问题的思考跟解答都不能脱离文本。)
4.通过整篇文章,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简单讨论后作答,抓住“善于反省”这一主要特点)
明确:“我”是一个主观臆断、多疑易怒,但又能进行自我反省、敢于承认错误的人。
三、拓展延伸
一起研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大家有怎样的感悟呢?
(学生讨论后作答,提示学生从“我”的情绪变化及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思考,注意引导大家抓住做人做事不能主观臆断、尊重每一个生命、关注弱势群体等方面)
结语:《猫》讲述了家中三次养猫的经历,在平凡小事中蕴育浓郁的情感以及深刻的哲理思考,引人深思。我们经常可以对自己喜欢的宠物关爱备至,对路边的癞皮狗却又视而不见,甚至会拳脚相向,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将它们视为有生命、有尊严的个体。我们不应该将动物“宠物化”,不应该将它们视为自己的所有物,更不应该对它们随意践踏,而应该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尊重生命,关怀弱势群体。就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对动物的人道是人类所能继承的最高贵的美德。
【设计思想】郑振铎的《猫》语言相对简单,用一个看似比较直观的问题——文中谁是真正的爱猫人——作为切入点,用一个问题——即“三只猫亡失以后,‘我和三妹的情绪变化”——来串联全文,进而引出“我”对猫称谓的变化以及“我”的反思。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就不会太分散,进而循序渐进地达到分析课文、解读文意的目的。在分析问题的课程中时刻紧抓文本,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文中找到根据,既有益于培养学生分析、研读文本的兴趣,又有益于提升学生思考问题、探究文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振铎:家庭的故事[M].辽宁:万卷出版公司,2015.自序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方科技大学实验教育集团(南山)第一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