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明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
一课三磨,磨出课堂精彩
——“平均数”教学实践与反思
何勇明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
通过一课三磨,教师设计出匹配当下学生学情的学习素材,以及不断改进课堂教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理解“权”的意义,使学生真正理解统计的思想方法.
平均数;教学反思;课堂精彩
笔者曾有幸承担了初中数学一节校级公开课,执教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3.1平均数”.回望这一段历程,从备课、磨课,到不断改进教学,上完公开课,收获颇多.文章以“平均数”一节的三次课堂教学实践为线索,对学习素材的改进、教法的改进,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等方面进行实践和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计算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重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
难点:对“权重”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环节1: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的知识,先看看下面的问题.
题目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需要对总产量进行估计.
(1)果农随机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重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平均重量是多少?
(2)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随机选出10棵苹果树,数出树上苹果的个数,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苹果的个数吗?
(3)根据(1)(2)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
环节2:巩固概念.
练一练:统计一名射击运动员在某次训练中10次射击的中靶数,获得如下数据(单位:环):7,9,10,9,10,7,9,8,9,10,求这次训练中运动员射击的平均成绩.
环节3:例题学习.
例某校在一次广播操比赛中,801班、802班、803班的各项得分(满分100分)如表1所示.
表1
(1)如果根据三项得分的平均分从高到低确定名次,那么三个班的排名顺序是怎样的?
(2)如果学校认为这三个项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给予“服装统一”“动作整体”“动作准确”三个项目在总分中占的百分比分别是15%,35%,50%,那三个班的排名顺序又怎样?
环节4:课堂小结.
略.
师生反馈
师1:“平均数”这节课小学已经学过,内容上是否有重叠,小学与初中知识衔接点在哪里?
师2:课堂的气氛太沉闷了,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积极性好像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师3:引入部分时间太长,数据太复杂,最好选用是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入.
生1:好像那个“权”不太懂.
生2:平均数以前学过的,很多不用讲.
执教者反思
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如当头一棒,令笔者羞愧难当.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观念陈旧.一直以为教师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就算是不错的课了,总是把方方面面预设好教给学生就好了,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兴趣的培养.
第二,对重、难点没有突破.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加权平均数的求法,以及对“权”的理解,在教材中有这样一个结论,“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这个难点如何去突破?
第三,没有把握好学情.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平均数,新课要放在增量知识上,特别是教师要设计好的学习素材去突破难点.
环节1: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题目眼下正是桔子丰收的季节,某果农种了100棵桔子树,他想要估计今年的总产量,先从100棵桔子树上随机选出10棵桔子树,数出树上的桔子,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208,195,210,210,218,195,208,210,206,210,试帮忙计算这10棵桔子树平均每棵树结桔子的个数.快速计算一下.
【设计意图】第一,引例中的苹果树这里的学生不熟悉,宜改为学生较熟悉的桔子树,而且眼下正是桔子丰收期,更接学生“地气”;第二,10棵苹果树上苹果个数的数据在某个数波动不明显,对“基准法”求平均数学生不易发现,故对试教题目中苹果个数数据进行重新设计.
环节2:巩固概念.
练一练:统计一名射击运动员在某次训练中10次射击的中靶数,获得如下数据(单位:环):7,9,10,9,10,7,9,8,9,10.求这次训练中运动员射击的平均成绩.
变式1:上题中运动员的中靶数如表2所示,怎样求这次训练中运动员射击的平均成绩?
表2
变式2:若该运动员重新射击10次的中靶数如表3所示,求该运动员这10次射击的平均成绩.
表3
【设计意图】在第一次试教中是没有变式的,这里“权”指的是每发成绩(环)出现的次数,变式1将数据进行表格化处理,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变式2改变“权”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初步理解“权重”.
环节3:例题学习.
例学校招聘校园广播台播音员,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成绩如表4所示.
表4
(1)方案1:如果按照平均成绩录取,会录取谁?如果你是负责招聘的老师,此方案你满意吗?为什么?
(2)方案2:校团支书把口才、文笔、综合知识得分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排序,会录取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笔者取材学生身边的资源,重新设计了例题,在第一次试教中例题的第(1)小题只是纯粹计算平均数,没有考虑到平均数一致的情况下谁更优秀.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权重”进行理解.
专家反馈
第二次试教后,有教师提出质疑,这是一节概率统计中的平均数新课,许多教师把概率统计中的课上成了计算课,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没有真正落实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另外,学生对教学难点“权”的理解还不够清楚,要进一步分解难点.省教研员提出,一堂好课要有知识的增量,课堂教学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去研究学生如何学.
环节1: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题是什么?
教师课前放映幻灯片,展示课题“平均数”.
生:平均数.
师:平均数以前学过吗?
生:学过.
师:以前学的平均数是怎么样的?
生1:平均数就是将一堆东西平均分配给几个人.
师:平均数怎么计算的?
生2:用总量除以个数.
师:很好,那么今天又要学习平均数,猜猜看会哪里不一样?
生3:可能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不一样.
生4:是不是有平均数的应用题?
师:好,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先来看下面这道题目.
题目学校食堂新鲜的桔子来自某果园,某果农种了100棵桔子树,他想要估计这100棵桔子树的总产量.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生5:先取一些桔子称一下,得到每个桔子有多重,然后找几棵树,数出上面的桔子数,再去估算一下.
师:那么这些桔子怎么取,树又怎么找有要求吗?
生5:要随机取.
师:为什么要随机取?
生5:因为不同地方会有不一样桔子.
师:不错,要保证公平,班里小慧同学是这样估算的:她随机取了20个桔子,称得总质量为2千克.又从100棵桔子树上随机选出10棵桔子树,数出树上的桔子,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208,195,210,210,218,195,208,210,206,210.你能帮她估计总产量吗?
环节2:同上.
环节3:拓展提升.
合作探究:“十一”期间,联华超市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现把单价为15元/千克的甲种糖果和单价为10元/千克的乙种糖果混合销售.表5是几种混合方案.
表5
(1)试计算混合后的单价.
(2)观察混合后单价变化和甲、乙糖果数量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3)“权”对平均数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为了分化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这一新知难点,增设环节3的合作探究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最后发现糖果的千克数就是“权重”,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权重”对平均数的影响.
环节4:例题学习.
例题同第一次执教,增加第(3)小题:如果你是负责录取的老师,既要突出口才,又要把文笔和综合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何修改方案?
【设计意图】这样设问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不仅让学生再次体验权重对平均数的影响,而且我们可以赋予权新的意义,真正活学活用了统计思想方法.
通过三次教学,笔者认为教师上好一堂课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修炼.
第一,要理解教材,精准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新课的重、难点是整节课的主心骨,不能偏离,而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教师要会处理和加工教材,设计出符合自己学生学情的学习素材.例如,“平均数”教学中引例和例题的设计,以及对权重、难点知识的设计,要会创设合适情境和搭梯子去分化难点知识.教师还要重视教材的整体性作用,特别是初小衔接.在“平均数”这节课中,在小学学生基本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初中又学平均数,知识的增量要放在加权平均数,以及对“权”的理解上.教师还要注重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落实,“平均数”一课从表面看就是计算,但从本质看是对统计思想的渗透,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悟题目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真正把握数学的本质.
第二,要理解学生.课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在哪里,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设计课堂,可以充分提高课堂的效率.另外,教师要知晓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势利导,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要改进教法.过去,教师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研究怎么教,而忽视了学生怎么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要以生为本、以学促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改变固有的观念,多去研究如何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
一课三磨,不是简单的一种教学反思,它是教师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磨”出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磨”出的是教师的智慧.教师只有对课堂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会绽放真正的课堂精彩.
[1]刘军.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课[J].教改教法,2014(2):30-31.
2017—09—08
何勇明(1978—),男,中学一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