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兵
(肥西县肥光小学 安徽合肥 231200)
现代化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数学尤其如此,要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好几年,但是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现在的教育还是倾向于应试教育,老师、家长、学生、学校甚至是社会都很看重“分数”。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躲在教室的一角,鲜少得到大家的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想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转化学困生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研究的紧迫课题。
1.学习动力缺乏
反复失败是大部分学困生共同拥有的经历。学困生感觉成绩和自己的付出总不成正比,一次次失败的情绪积聚在一起,使其自信心和自尊心丧失。大多数学困生上课时无精打采,面对老师的提问,有的甚至直接理直气壮地说不会。辩证唯物论认为,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没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学习成绩是不会提高的。
2.教学模式陈旧
现阶段正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期,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还是重视“分数”,为了追求高分,经常采取题海战术。学生对知识的本质没有理解透,也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知识,就开始大量地练习。很多学生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老师下发的试卷漠不关心。
3.师生关系不融洽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概否定,没有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1.端正学习态度,正视学习成绩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学困生和其他的学生一样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鼓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分数。我班有一位学生很聪明,但是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很多的知识不能串联到一起,没有形成数学知识体系。后来我根据他的数学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他的学习成绩慢慢提高,适时给予鼓励,在他失利时帮助其分析原因,让他重新认识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成绩也从以前的中等变成现在的良好。
2.发现学生优势,激发学习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不想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就需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同其他任课老师积极沟通,全面、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多数差生并不是门门功课都差,他们有自身的优势。而我们就需要抓住学困生的优势,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一个语文很好但数学差一点学生,在教授理解性的定义或概念时,我会有意地向他提问。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一个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玻璃容器,水深为12厘米,现在把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头完全放到水里面,这时候水深为15厘米,求石头的体积。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用现在水深的体积减去原来水深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对这种题型的解题方式一知半解,后来这位同学用语文课上曹冲称象的原理,为大家形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课模式
不可否认,目前的授课大多数情况下采取的还是应试教学的方法,这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困生自尊心比较脆弱,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学困生的教育方式应该有从简单到困难的变化过程,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有难度梯度的问题,布置作业也需要有层次性。此外,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课程,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并积极把自己水平的提升体现在教学上来。
学习困难这种现象客观地存在在教学过程的始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轻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身心都处在茁壮成长的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老师应该发挥正面的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