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018-01-02 01:09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政治

陈 进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媒介的深度影响,多元文化的复杂交汇,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倾向不可避免地渗透入大学校园,侵袭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在这一群体中滋生出自私、虚荣、奢侈、享乐、浮躁等不良风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不同于传统的新形势,面临着一些传统方式方法解决不了的困境和难题。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和难题时,很容易将原因归结于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但是解决问题却不能简单地去做“科技转向”或“经济转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本质是人的问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简单地将施教者作为主体,将受教者作为客体。将受教者客体化很容易忽视人的人本属性和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人学进行呼唤,关注受教者作为人的主体性,尊重每一个人,实现“人文转向”。

高校校园里,除了校园文化建设之外,可资人文的载体便是一些人文课程,而最具普适性和通俗性的当数大学语文课程。这门课程的定位,是作为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或基础课程,这当然是考虑到人文精神和语言文字能力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也是当代社会竞争中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开设这门课程,旨在延续中学语文教育,继续强化学生的人文语言学习。实际上,这种定位无形中缩小了这门课程的格局,轻视了这门课程的大用。大学语文以其博大精深和包容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承载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甚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能企及的末梢、软环境,大学语文都可以无往不至。可以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使命,也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使命”。[1]在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不应妄自菲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话语系统上,突出表现在施教者过去那种讲政策、讲理论、讲道理的做法,对今天的受教者却生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于青年学生一来出于逆反心理,厌倦这种刚性的、强行灌输的教育;二来受到一些社会上世俗观念影响,对这些话语本身难以产生真正信赖。这些话语难以走入青年学生内心,也就难以产生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反思这一困境,应该清醒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于青年大学生,并不是将他们每个人都培养成哲学家、理论家,而是希望通过教育,对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人格的健全有所裨益。那么,在坚守这一初衷的基础上,换一种话语系统,也就并不是一件违背原则的事,甚至更加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

大学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无功利性,实际上蕴含着更高层次的功利性。它往往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具有美学特征的人物、意象、叙事、情感中来濡染接受者。相对于理论话语,审美的话语是柔性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而影响的效果又是细腻而深入的。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宗教”说,固然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美育对人心人性的影响之巨显然洞若观火。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曾经在批评80后作家作品说理多于抒情时,引用过一个故事:在二战中,一名士兵受伤导致腿部截肢,曾一度想要自杀。周边的亲友反复劝导,讲述各种人生道理,依然无法改变这名士兵自杀的念头。这名士兵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觉得世界无比美好,难以割舍,瞬间放弃了自杀,产生了活下去的愿望。他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打动人、说服人的,是审美和情感,而不是道理和议论。很难想象,人们如果没有情感的认同,而对思想政治产生认同。举例来看,吟诵曹操的《龟虽寿》、于谦的《石灰吟》所感受到的理想信念之坚定,显然是单纯的教条灌输所不能企及的;体会《牡丹亭》《红楼梦》里的爱情之美,又显然比僵硬地讲授爱情观更能感染学生。

大学语文课本所选入的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覆盖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尽管时效性上难以贴近今天的时代,但“文学是人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基本人性是亘古不变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告诉我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的整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样看来,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只要编选得当,都是可以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屈原《离骚》里蕴含的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深切为民情怀等,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文本和有效资源。

以大学语文教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颇有些像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案例教学。一个无法回避的疑问是,以后者代替前者,大学语文的这种作用岂不显多余?面对这个疑问,需要指出的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案例教学,是摆出说教的姿态来讲案例,是以案例来证明理论,对于整体性的话语困境来说,至少是下棋先失一着;而大学语文是貌似无直接目的,以美学传递思想,看似旁逸斜出,实则歪打正着,攻心而不备。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与教书育人的一项整体工作,本就应该由多种课程组合构成,而不应仅由思想道德修养一门课程单科作战。在人文教育之外,大学语文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和文字教育。语言文字表面上的无情感性并不能说明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无能。语言文字是民族徽章、文化表征。有学者提出,“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可以说汉语本身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可复制的文化”。[2]确实,易经中早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一个意象、一个符号所蕴含的信息量是极大的。象形文字作为一个符号,实际上承载着泱泱中华文明的密码。对本国本民族文字的尊重,就是对本国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自豪与骄傲。另外,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学研究在“科学化”转向后也发现,语言文字是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人类大脑中的思考,并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洪堡就说过,“语言是世界观”,“语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语言”。叶蜚声、徐通锵的《语言学纲要》里说得更明确:“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说,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即是一种潜意识里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还可以走出课堂,进行丰富的课外拓展,如举办文章朗诵、诗词咏诵、书法、绘画、文学创作、戏剧表演等活动,这些看似仅是大学语文教学在课堂外的延伸,其实更是一种有仪式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学者认为,“仪式缺失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3]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一种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气氛和人际互动”。[4]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导致教育变成一种刻板的灌输,停留在书本纸面之上。大学语文在课堂外的这些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仪式。在这种仪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学文化为载体,创设出一种系统性的开放环境,通过传统所规定或约定俗成的、特有的情境教育与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各种要素与场景的作用,让各种互动成为可能,让教育在体验中得以实现。

大学语文课程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自然也会招来另一个质疑,那就是是否会丧失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价值?学科讲究独立性,沦为另一门学科的附庸,自然是本学科所不乐见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来自高校整体的意识形态与教书育人的定位。同时,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通识性的人文课程,肩负起意识形态与教书育人功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何况,一味把自己定位在人文语言学习上,反而是导致自身日益边缘化的内因。近年来,不少高校从应用实用性和就业导向出发,纷纷压缩大学语文课程,这固然是一种短视行为,但面对自身严峻的形势,大学语文课程也应当积极面对,做出调整。承载思政功能,其实是放大自身格局、以无用之大用干预现实的自我救赎之道。

如何更好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在教材的选择上强化思政导向。语文教材作为一种选本,如何编选体现了编选者的价值理念和选取标准。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价值理念和选取标准也各有侧重。比如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作为我国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其使用高校达千所以上,影响十分广泛。课本在选编作品上高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导向,通过模块化分类,分出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以史为鉴、胸怀天下、故园情深、礼赞爱情、洞明世事、亲和自然、关爱生命、浩然正气、冰雪肝胆、诗意人生等十二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相应的经典作家作品,可以说这十二个单元大致包涵了青年大学生人文精神与高尚品德的各个方面。而有的大学语文教材从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或者文学体裁的区分来选编教材,显然这种教材更适合中文科班的学生,而不宜作为通识性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大学语文课程教材。课程负责人应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来选择教材,并注重考查选文的质量,这是发挥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第一步。

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主题提炼。文学作品如何解读与阐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问题。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形象的模糊和不确定性,给作品主题带来了复义性。而阅读者自身的阅历、学识、动机等的不同,也会造成对文学作品理解的不同,从而导致作品主题的多义性。复义性和多义性,在增加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的同时,也会冲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大学语文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辩证统筹处理好文学作品复义性、多义性和思政功能的关系,既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主题,又避免对作品进行概念化、单一性的解读而导致课堂的乏味和学生的反感。

三是在课外的延伸中注重体验互动。走出课堂,既是大学语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路径,也是对实际效果的检验。在课外延伸中,应充分利用各种仪式活动来增加体验性和互动性。从目前来看,不少高校举办诗词大会、诗词吟诵、飞花令等活动,笔者所在的安徽警官职业学院也举办过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形式各异,趣味横生,但内涵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这些活动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广泛参与,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十分高涨,思想政治教育也润物无声地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政治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