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文
(合肥市六十八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我校在推进深度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三段六环”教与学的课堂模式和学习模式。“三段六环”指自学阶段(自学)、助学阶段(导学、伴学、展示)、固学阶段(测评、展示)。引导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追问,也促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知识以及对自身教学方式的追问。从书本知识到教授知识,从书本知识到个人知识,教师和学生究竟要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我在运用“三段六环”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时发现,深度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占有很大的篇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好散文,提高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是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散文难教,这是众所周知的。面对一篇散文,老师要如何处理教材才算到位,学生要思考到什么程度才算学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任教以来,我一直试图努力寻求散文教学的课堂艺术,但一直没什么突破性的进展。直到我校在推进深度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三段六环”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将此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时,我对散文教学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以《昆明的雨》为例,探讨在深度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三段六环”课堂模式在散文教学的应用。
《昆明的雨》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一篇新选入的课文。本单元将不同类型的散文集中在一个单元,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得也较早。《昆明的雨》是一篇很有韵味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的景、物、人、事有着很鲜明的昆明雨季的特征,是一篇很适合自读的美文。因此,在自学阶段的开始,我完全放手,让学生不带任何问题走进文本,让他们尽情沉浸在读美文的氛围中。鼓励每个学生按照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充分培养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当具备了这样的初步阅读体验,再下发自读任务单,根据任务单深度阅读文本。这样,学生就会乐于阅读,对文本的把握也更加深入而全面。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散文教学虽难,但也最富有挑战性。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一篇散文,学生自读之后对文章的体会还颇深,一旦被老师讲解之后反而支离破碎,反而失去了先前的美好阅读体验。于是我认识到,散文教学,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但如何让初中生具备文学鉴赏能力呢?我觉得首先要引导学生完成对作品形象的理解,然后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最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手法。
在助学阶段,为避免破坏学生的自读体验,在引导学生对作品形象的把握这一环节,我从课本中那“一张奇怪的画”引出昆明雨季的代表性事物,一下让学生们觉得很有趣,打开了话匣子。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更多昆明雨季的典型事物以及它们的各种特征。继而也能感受到昆明雨季的自然特点。然后他们轻轻松松就会发现与雨季有关的人,还有昆明的风土人情。这样就帮我推进了课堂的进程。在谈及昆明的人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她对昆明雨季的卖花姑娘印象尤为深刻,认为昆明雨季的街头配上这样的娇美的卖花姑娘,特别诗意美好!
当学生被深深卷入文本之后,再去把握作者的情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怀旧之作,不只叙旧事,还抒旧情。抒发情感才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出发点。全文对景物的描写没有精描细绘,只是三笔两笔涂抹。他的用意不在写景,而是描绘某种氛围,传达一种情味。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简笔画样的景物描写来领悟作者的情感呢?我觉得引导他们斟词酌句是最好的方法。在此教学环节中,我仍然扮演助手的角色,抛砖引玉,以点带面,在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的学习中,通过对文中关键词或关键语句的赏析去体味作者对昆明的深情。当老师不再死死掌控课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有时反而有意想不到的课堂生成。例如,学生在赏析文中描写牛肝菌的句子,可以从“滑、嫩、鲜、香”等词感受到作者对牛肝菌的由衷喜爱,也可以推断在昆明的日子,作者常常去吃它。有趣的鸡枞菌的故事,说明这种菌中之王在云南随处可见。还有干巴菌的中吃不中看,鸡油菌的中看不中吃。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的描写,但学生在阅读其中的语句时,饶有趣味。
最后,对于文章语言和写作手法的鉴赏,就是“四两拨千斤”的事了。由于前两点的学习作铺垫,他们会明白所叙之景、所叙之事以及所写之人都是为作者抒情的必要。学生能了解到作者创作的匠心。比如,他们指出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有类似的句子“我想念昆明的雨”,他们也可以看出文章“由画始,至诗终”,进而体会到散文的“散”其实是伴随着“整合”和“精致”展开的,外形散,内核严整。
当学生经历了深度卷入文本之后,他们自然就体会了作者在叙旧事时透出对那份旧情的怀念。在此阶段,我的任务是给学生搭建平台,精炼反馈,让学生能被卷入文本,也能走出文本,以更高的水平来审视文本。当他们读到文章最后一段,深深感受到宁静生活的美好,过去岁月的可贵。当我引领学生深深地进入文本,甚至和文本“天人合一”的时候,我们仿佛一同得到了打开生命密码的钥匙,可以穿越时空与作者对话。在教授这节课时,着意于情感,但不轻慢于文字。在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基础上,加强精炼,及时反馈。这将带领他们走出文外,将自己对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写法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接下来八分钟的精炼中,各小组互相竞争,讨论激烈。在最后的展示中,学生们天生的语感,细腻的情思令人吃惊,甚至超越了老师。有一个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儿时在麦田里和小朋友一玩就是小半天,处处是我们的笑声,也不知哪来那么多欢乐。从不想什么争时间,哪里要争时间呢?时间是那时最富余的东西,爷爷奶奶出门买个东西,上午出去,在路上与人东拉西扯的,下午才能到家。麦子种下去要等候很久才能成熟。”这样语言打动着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借景抒情的写法他已牢牢掌握,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旧情他也能游刃有余。这让我感悟到,只要教师肯给学生搭建平台,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
《昆明的雨》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的散文。这也为学生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提供了典型范例。本文就是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从而让读者体会到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是本文主要的人文内涵。
“三段六环”方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学生深度走进文本,把学生卷入课堂,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散文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