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鑫涛
(许昌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把理论与社会实践、社会现实紧密的联接在于一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性、知识性及导向功能,对引导与帮助大学生厘清国内外发展走势、准确把握党的新时代路线方针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想理论课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1987年,我国各个高校开始设置《形势与政策》课程,积累了很多好的教学经验,但在新时代下,其课程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1.教学内容:体系不健全
一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内容导向性、明晰性不够,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仍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教学内容与政策之间的变化无法及时同步。《形势与政策》最鲜明的亮点是时效性凸显,时代感强烈,其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内容体系也必须随着时代变化不断补充与重塑,这是各个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亟需破解的问题。
2.教学方法:方法单一,吸引力弱
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以及与《形势与政策》老师座谈,我们发现部分高校仍止步于学期及期末举行两个大型的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会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其教学效果肯定不甚理想。同时,个别高校对学生参与这两个大型报告会并未做硬性规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加,个别学生对时政不感兴趣,就不参加了,形势政策教育就在这小部分大学生身上落空了,他们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被遗忘的群体。同时,大学生在参加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时,教师或专家讲的多,互动性较少,大学生的听讲积极性不高,更缺少深度的思索与思想碰撞,效果不理想。
3.教学实践:重理论,实践教学被旁置
《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思想理论课,理论教学必不可少,但理论严重与实践脱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部分高校强化了对该课程的理论宣讲,举行理论专题研讨、形式报告会、专题理论学习会等多种活动,但实践环节缺失,理论与实践被无形中割裂,《形势与政策》的完整性被消解,这使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极大影响。
4.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各个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及管理模式最明显的不足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必要的保障机制缺失。个别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度不够,对其重要地位及开展的迫切性及必要性认识不足,尚未形成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模式。一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无专门的管理机构,而是由学校的多个相关部门交叉多头管理,这导致责任不清,权限交叉;二是《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素质尚需提升,甚至不少高校没有配备专职的教师队伍,教师来源多元化: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学校党政管理干部,也有各个学院的教学人员。教学队伍来源的多元化导致师资结构不尽科学,学科素养及专业教学能力高低不一,教学质量提升难度加大。
5.大学生自主学习:机制不全,体系不完备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过度强调与重视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的核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被旁置;二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构建较为迟缓,个别高校尚未构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网络平台,即使构建有平台也缺少契合学生兴趣的自主学习内容。三是体验式的自主学习不到位,尚未引起各个高校的足够重视。学生学习理论之后,需要引导大学生更多地通过实践来体验、体悟理论的重要性,在体悟中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提升。
1.教学内容:目标性、导向性、及时性、针对性相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时代主题与历史定位。《形势与政策》课要创新教学模式,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塑,体现目标性、导向性、时代性等多目标融合。一是目标性。《形势与政策》课程必须引导大学生认同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学生全面透彻审视及把握我们所处的党情、世情、国情,厘定我们时代发展的“时”和“势”,踏踏实实,从我做起,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及人民幸福而奋斗。二是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民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人民的最大共识,《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内容的及时性。世事和政策在瞬息万变,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与时俱进,增添新的教育教学内容,如南海局势、中国的大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通过对热点难点问题的讲解补充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探索多元化的模式,提升吸引力
各高校要依据自身的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一是大小班灵活授课相结合。对不同的年级,高校可以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节约教学时间与成本,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小班授课则可以对一些较为前沿的问题开展讨论,如针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深化供给侧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二是线上与线下教学融通对接。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正向作用,让网络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新利器。由于课程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调研,发现学生的需求热点,在线下课堂上对准学生的需求兴奋点提升教学效能。同时,师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对热点问题交换看法,实现无间隔、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突出以生为本,推动师生互动常态化。老师要摒弃“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范式,让学生走上讲台,大胆对诸如外媒热炒的“中国威胁论”、“台湾蔡英文民进党的两岸政策”等问题发表看法,老师要及时评论,正确引导,师生形成学习合力,教学效果必然大幅提升。
3.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耦合
我校在教学模式创新中,建构了“打造三个好基地,推进两个结合,掌控两个平台”的新教学模式,推进了实践的常态化与制度化。一是打造了两个基地。即校内及校外两个基地。校内注重加强课程建设,校外注重建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把对时政的理论讲解作为突破点,然后引导学生在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二是各学院及学生党支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我校部分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觉到敬老院与孤寡老人家里提供服务,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深入附近的中小学义务为农民工子弟辅导功课。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学生了解了社会,明晰了自己的地位,增强了使命感与责任感。三是促进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每位大学生依据自身的情况,进入社区与广阔的农村,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4.教学管理:打造管考监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完善的教学监管模式可以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最可靠的保障,也为该课程的教学夯实了基础。一是推进制度建设,实现课程教学的制度化。高校要依据实际,逐步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推进师资选拨的制度化、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教学考评的科学化,筑牢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二是完善教师教学准入的相关制度。在制定《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任职的条件时,高校可以拓宽选拨方式,如通过公开讲课、邀请专家学者评价、学生打分评价等方式,组建高素质的专业课教师团队;注重细节及过程考核,依照考核评定的结果,对不合格的教师推行淘汰。
5.大学生:构建多种自主学习模式
教育的本真是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思想素养提升,成为一个身体健全、思想积极向上的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必须把教学延展至学生成长及素质提升的过程。一是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菜单”,让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学有所成;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深度交流,引导学生对时代话题进行深度思考,如“佛系青年”到底是不是绝大数青年的状态?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二是推进互动式自主学习。大学生可以依托QQ、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进行课后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互相传递正能量,形成一个积极向上、严肃活泼的良好学习氛围。
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形势与政策》是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载体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世情、党情、国情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也必须应时而变,顺势而为,不断创新,才能培育一支政治思想坚定的高素质合格人才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