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衬平
(安阳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在中国,红色寓意吉祥和兴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红色又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紧密相连,熔铸为一体。因此,人们通常将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统称为红色文化。有的学者提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2]中国的红色文化结构复杂、规模巨大。[3]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代表之一,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它是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不惧困难,不怕牺牲,团结奋斗,勇于改造自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优秀精神品质。红旗渠精神的内核被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个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国、奉献、团结、拼搏、创新等高尚品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旗渠精神是一股山河重置、愚公移山的创业激情,是在自然面前不屈服、不怕苦、不畏难的拼搏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红旗渠精神是一种脚踏实地、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硬实力不断加强。与之相反,社会领域的失德失信现象却屡屡出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整体国家实力提升的短板。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红色文化建设,以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
2016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会见中外记者时提出,“现在经济领域有不少大家诟病的问题,像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诚信缺失,这些也可以从文化方面去找原因、开药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应该是道德经济。发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们推动现代化,既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通过文化向人民提供丰富的产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来赢得世界的尊重。”[4]这番话不仅点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将文化发展的终极使命定位到滋润道德。[5]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红色文化是经过特定历史和生活发酵历练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范本,具有凝聚时代人心、激发大众情感、彰显时代精神的价值与功能。[6]红色文化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满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强大的道德滋润功能。
发挥红色文化强大的道德育人功能,就是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说,“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思想都受到洗礼,心灵都产生触动。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具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历史的记忆承载功能,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翻身解放,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光辉历程,以事实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的伟大真理。另外,红色文化还具有文明传承、精神激励、政治教育以及经济开发功能。要发挥红色文化对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作用,必须重视红色文化建设。
红色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优良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我国正处在思想多元、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历史时期,世情、国情、民情复杂。红色文化发展不仅顶层制度设计乏力,而且还面临着红色文化建设形式化、红色文化表达危机化等挑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阻碍着红色文化建设,而且限制了红色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
首先,红色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顶层设计。国家进步和发展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给予以红色文化发展支持的顶层制度设计依然乏力,这更加导致了红色文化建设位置的边缘化。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对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给予文化建设足够的重视,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就无从发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领域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名头相对的,却是社会领域国民信仰缺失和道德滑坡。因此,必须加强红色文化建设,通过发挥红色文化的道德培育作用,来遏制道德领域的歪风邪气。
其次,红色文化建设的形式化。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和官员对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把建设红色文化当成“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只重形式、不重内涵,[6]导致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红色文化的空壳化现象。传统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经济改革历程之后,已经被一种世俗主义甚至是市侩主义的价值范式所冲击,并且被暗中抽空了具体内涵。[7]红色宣传仅仅是为了迎合各种活动的需要,于红色文化建设根本没有助益。
第三,红色文化的表达危机。红色文化的表达危机来自现实的社会危机。红色文化向人们承诺的美好现实,未能在真实的社会层面上全面实现。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红色影视、歌舞作品,不断向民众承诺一个公平、繁荣和稳定的现实图景。但现实中,不时曝光的政府不作为、官员贪污腐败等等问题,使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渐降低。而这种文化危机,无法仅用文化的方式来解决,需要在现实社会体制领域内解决。
2011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赋予了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文化历史重任。《意见》指出,应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塑造中原人文精神,树立中原发展新形象,不仅需要弘扬中原文化,还应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8]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包括红旗渠精神在内的众多中原红色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发展契机。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用科学的态度,用可行的方法,充分挖掘、深刻认识和有效利用红旗渠精神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弘扬红旗渠精神应坚持有的放矢和务实原则。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继任者,红旗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应以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育为主要任务。文化建设是政府应履行的职能。地方政府应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文化治理理念,让红旗渠精神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加强青少年红色基因的培育。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对少年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唯有少年强,才能中国强。毛泽东主席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他们的。作为90后、00后的青少年,他们出生在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时代,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经济生活宽裕,成长经历简单。时代和生活的印记,在他们的身上得到明显体现,一些缺点如比较自我、相对自私、缺少集体主义的认知等被放大。但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越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明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中国文化越自信,就会越爱国。待他们以后接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时,才会保证中国红永不褪色。
“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9]弘扬红旗渠精神,重在培养青少年一代正确的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修渠英雄、模范的宣传作用,用他们的奋斗故事和高尚人格感召青少年。通过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为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
首先,红旗渠精神应该进课堂。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应渗透到中学和大学教育之中,使爱国、团结、协作、奉献、创新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慢慢长大。其次,应结合现实,加紧创作反映红旗渠精神的影视作品,以及动漫作品。虽然讴歌红旗渠精神的歌曲、影视、戏剧、话剧已有一些,但在文化作品和文艺形式大爆炸的时代,文化工作者仍需运用现代先进创作手段和技术,努力创作出得到青少年认可,引起他们共鸣的文艺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润物细无声,在课堂外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对青少年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树立务实有效的文化治理理念。红色文化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政府来讲,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传承和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文化建设应坚持务实原则,不能仅将注意力放在红旗渠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和红旗渠精神口号的宣传上,应让红旗渠精神如和风细雨般渗透到老百姓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弘扬红旗渠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应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文化建设机制,形成政府、社会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文化建设是政府的职能之一。各级政府应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避免红色文化的空壳化。文化建设取得成效,居民整体精神文明素质得到提高,是地方政府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另外,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社会自我调节功能的提升。通过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可以引导公众用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等道德规范修身律己,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弘扬红旗渠精神需要加强文物和史料保护和整理,加大研究力度,夯实根基工程。弘扬红旗渠精神,以文化人,以文固本。说到底,就是通过弘扬红旗渠精神,提升红色文化的软实力。而要使红色文化从一种精神存在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起码要经过发掘→制作(研究、创作等)→传播(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立体媒体等)→接受→行动→成效→影响这样几个环节。”[3]
夯实根基工程,首先应加强对红旗渠精神文物的整理和保护。当年参加红旗渠修建的群众人数众多,政府应设立专业小组,组织工作人员对老百姓家里保留下来的一些修渠实物进行普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加以整理和保护。因为,“文物是一种文明,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保护文物实际上也是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来滋润道德的力量,传承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4]第二,加强红旗渠修建史料的抢救和整理。保存记忆就是保护历史。上个世纪60年代参加修渠的民工,现今绝大多数都已年近古稀。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应对他们定期走访,记录他们的修渠回忆,并加以整理编撰出版,甚至拍成纪录片。第三,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组织编写红旗渠史,作为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基础读本。
夯实根基工程,还应加大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力度。组织机构方面,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应在现有基础上设常设机构,红旗渠精神研讨会也应制度化。每年或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推动全省形成红色文化研究的浓厚氛围。研究方面,省市级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招标应设立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鼓励高校及相关部门不断拓展红旗渠精神研究的领域和范围。
红旗渠精神是中原优秀文化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形象表达,是传统中原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延续和创新发展,是中原文化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集中体现。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一系列高尚的道德追求,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形成的爱国爱民、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其实就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以红旗渠精神为基础,以务实创新的态度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培育,有利于红色基因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传承下去,有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