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璐,丁毅仁,颜 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学指委,上海 2000025)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应用变得非常广泛。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中曾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截止目前,互联网的触角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社会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延伸,它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习惯。在高校里,互联网早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互联网的发展孕育出互联网思维,不仅为打造数字化阵地提供了创新驱动,也催化了网络思想文化传播的发展。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1]。习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本身的思想文化传播的机制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1.互联网拓展了思想文化传播的途径
互联网可以实现网络共享,克服了传统媒介的诸多缺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丰富多彩的优秀思想文化传播给大众群体。通过对上海部分高校学生调查发现,虽说书本、海报、校园刊物是思想文化重要的传播媒介,但大学生对其并不感兴趣:作为获得思想文化的途径,只有2.6%的同学选择了校园刊物;7.79%的同学选择了宣传栏;27.7%的同学选择了宣传海报;44.16%的同学选择了网络。可见同学们对于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思想文化具有较大的兴趣。(见图1)
图1 关于上海高校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方式
如今互联网已经进入了每一位大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或发布信息,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给查阅和了解最新资讯带来便利。所以,高校管理者要把互联网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工作中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把握机遇,不断创新,寓教于乐,通过“输入”和“输出”实现交互交流。
2.互联网搭建了思想文化互动的平台
互联网的图形、动画、声音、形象生动而直观,容易吸引人,具有趣味性、形象化、生动性的特点,可以积极调动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参与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对于每位大学生来说,既是信息内容的浏览者,也是信息内容的生产和加工者,更是信息内容的传播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也必须建立这样一个能够交流畅通的平台[2]。
图2 上海高校学生获取思想文化信息的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75.32%的大学生选择了微信公众号作为自己获取思想文化动态的重要途径(见图2),在微信公众号下面对推送的内容探讨互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推送者与学生的留言互动,有助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3.互联网强化了思想文化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文化教育与政府机关、家庭等通过互联网媒介相连,实现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 有利于高校思想文化教育获得全方位联合作用的最佳效果[3]。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从交流互动中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 更好地贴近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育人工作,避免采用统一的灌输式教育,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也乐于接受,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1.网络管控不严,学生易受干扰
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资源,有些大学生很难在各种信息之间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不良信息的摄入对大学生们原来已经树立的良好品质造成消极影响。此外,互联网上中外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不同政治制度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东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突与激荡等使得尚未形成科学“三观”的大学生无所适从,使得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4]。高校对网络系统的监管尤为重要,高校必须将此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抓实抓好。
2.沉迷网络,脱离现实实际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就会带来负面问题。一些大学生靠在虚拟网络世界里通过刷屏而保持存在感,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严重脱离现实世界,对文化正能量的传播和自身的健康成长都产生了消极作用。
图3 关于上海高校学生使用手机对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上海高校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手机产生有依赖心理,近97%的同学认为手机对于他们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见图3)。手机浏览占用了大量的课余文娱时间,甚至许多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空间的虚拟交往不能自拔,从而减少了师与生交流互动的时间,也淡化了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3.载体使用不足,学生兴趣不高
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载体陈旧,形式单一,系统管理的技能还有待提高,各种载体之间的衔接也欠完善,调查发现41.56%的大学生对所在学校的宣传载体不是很满意。(见图4)
图4 关于上海学生对于本校校园思想文化宣传载体使用满意度的调研
此外,目前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文化传播中,不能较好地以学生喜欢、乐于接受为标准,考虑学生的接受度少,传播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导致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时高时低,教育、宣传效果效能发挥不足。
1.重视宣传引导,加强互联网管理
高校校园互联网面对的对象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校园互联网文化要以积极自信的姿态迎接挑战,要结合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结合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结合学生实际,科学设计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氛围。要不断创新形式,满足大学生寻求新鲜的欲望,用新奇的形式抓住大学生的视点。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观念宣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5]。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运用,让大学的校园网络成为宣传正能量的基地,让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2.提升文化内涵,加快宣传人才队伍建设
互联网文化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打造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产品,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抓住高校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人才队伍建设,就是抢占了校园思想文化传播的先机[6]。调研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注重课堂实际教学,与学生接触时间有限,对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投入不足。除了学生管理部门外,宣传等部门工作人员多为机关人员,与学生接触机会较少,以致专业的人才队伍发挥不了他们该具有的良好的作用。因此,必须组建一支高效的网络文化队伍,这支队伍可由学生、辅导员、专家学者、行政部门人员等组成,既能让专家学者传播学科前沿知识,又能让思政工作人员进行正确的舆情引导。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文化队伍是高校思想文化建设的保证,是校园互联网文化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保障。
3.拓宽宣传渠道,用好思想文化传播载体
首先,高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要密切关注互联网发展的新产品。从人人网、飞信、BBS、微博、腾讯空间到今天在高校大学生中间如日中天的微信平台,这些及时交流平台不断改变着网络交流方式。调研发现,微信平台受到大学生的高度关注(见图5)。互联网网络文化产品更新换代的间隔越来越短,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就相当于抓住了阵地建设的关键。高校要用好已有的载体,发挥实效。多媒体教学、MOOC、在线学习平台等已经成为高校日常教学的重要载体,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也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教育的主流阵地,要想方设法提高其利用实效。
图5 关于上海高校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传播新载体热爱程度的调研
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校互联网思想文化发展传播的道路,要拓展思路,要富于创新,要正视互联网带来的困难,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