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明
(安阳师范学院 软件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路已经日渐深入人心,全社会掀起了一阵创业热潮。大学生有理想有胆识,是一个充满朝气、敢想敢干,又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年群体,是当今时代开展创业活动的主力军。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安阳师范学院转型发展的大背景,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如何利用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克服现有困难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面对创业、培养创业素养和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必将成为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个新重点和新亮点。
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由美国开始逐步走向热潮,之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英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在不断对创业教育的机制和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美国大力开展“创业革命”,其国家中小企业局发布的白皮书也一直对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着持续性关注,美国有大量的与创业相关的学术期刊,其数量还一直在不断增加;英国成立多个专职机构负责创业教育的开展;在日本更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应对挑战、敢于冒险的精神和能力被定位成日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目标。1960年起,随着创业环境的改变,日本迎来了创业的高峰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复兴。“创业教育”的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来,认为应该“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教育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护照所享有的同等地位。”[1]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教育的深入研究,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企业家素质等日益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我国20世界90年代初期成立协调组,全面帮助我国创业教育,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正式进入成熟期。为加强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并帮助教师和学生创办更多新技术企业,国务院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多方面要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教育部、高校等相继出台多系列创业优惠政策以达到帮助大学生创业。在帮助与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我国政府相继实施并颁布多项政策。各地政府与高校相继实施了创业领导计划与公布创业孵化扶持政策,多方面调动社会各级力量,采取鼓励、引导与扶持相结合措施,更加有效改善各地创业条件与环境,加强大学生对于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提高,并对创业服务体系提出多点要求,以便于完善创业体系。我国高校纷纷建设了多批各种层次与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或大学生创业园,让在校大学生有更好的创业空间、多种政策质询、多种专业方面咨询等创业服务,帮助大学生更轻松创业。让创业从梦想变为现实、让大学生创业成为能够有效持续盈利增长并健康的实体创业公司。
伴随着不同形式、不同角度、不同路径开展的立体化创业教育,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意向明显增强,然而付诸行动的却很少,且多数属于机会型创业,成功率也极低,相关资料显示仅1%。对其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资金、项目市场、运营经验及大学生自身原因是造成创业项目失败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学生自身成熟度还不足,社会经历较少,普遍存在缺乏毅力和信心的特点,对压力和变化的感知能力和承受力也不足。大学生从创业园到社会的跨越,需要面对创业者自身和创业项目的双重不适应,许多大学生创业项目由于没能很好的处理好这双重压力而夭折,这是造成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样的现实状况,如何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操能力、如何使得大学生创业项目更好更平稳的适应社会等问题,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探索的重要方向。
当今的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成果转化能力还有待提高,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社会经验和技能的不足,也极大地阻碍着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但多数局限于理论的普及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风险预测和处理等能力依然没能得到完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开展的如火如荼,各高校及学生参与的热情都很高,但真正投入市场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却仍是极少数。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而言,能够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的家庭是极少数的,因此经济原因是许多怀抱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所必须克服的障碍。对我国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创业教育定位及体系不够明晰
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创业并不被看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就业压力日渐增大,“最难就业年”、“更难就业年”被一年又一年的刷新着记录。在长期思维定式的影响下,高校创业教育定位出现偏差,创业教育被等同于单纯的实践活动,有些被定义为赚钱的方法或者企业家速成班;高校创业教育缺乏完整的体系和系统的教学计划,甚至有些高校至今还没有开设创新创业类教育课程,或者仅仅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基础理论课程,体系的缺失使得创业教育无法完整开展。
(2)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健全
拥有科学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要求。合格的创业导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更要有实践经验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避免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层面或者成为复制式教育,创业不可能批量生产,创业教育也需要个性化。然而现实情况中却极少有高校建立健全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专职创业教育教师缺口相当大的同时,兼职兼课现象更是十分普遍。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有超过68%的高校创业教师为高校做学生工作辅导员,教师往往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还有近11%的高校目前还没有创业指导教师。
(3)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淡薄
创业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以及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高低。创业文化环境的氛围状况如同创业土壤中的肥料,贫瘠的土壤中难以长出丰硕的果实,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是高校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当前创业文化所面临三个方面的主要:一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绝大多数都属于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还处于较为肤浅的阶段,不重视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严重缺乏;二是传统的社会观念对创业活动的认同度较低,对人生成功的定义过于狭隘;三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和求职的过程中“求稳定、不冒进”的思想普遍存在,不敢突破、怕失败、怕受挫,墨守成规的思想抑制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4)创新创业政策“落地”力度有待加强
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进行保驾护航。目前我国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力度存在着较大的缺失,政策的功能性没有得以体现;二是相关政策“落地”效率低,各级对政策的理解、认识、执行力度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三是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运行状况得不到保障,大学生创业需要教育、财政、税务、科技等多部门的联动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015年5月安阳师范学院软件学院成功获批创业教育二级学院,这使得我院今后的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同时这也对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在校及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的创业项目,为我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是学生自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的绝佳平台。学生通过运用其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学习、研究、创新成为一种学生的主动性行为,改善中小学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造成的被动学习、惰性研究、缺乏创新的习惯。与此同时,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们可以收获宝贵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获得在课堂上、书本上难以获得的社会经验,更顺利地完成从在校到进入社会的角色转变,为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我院提出了“一种理念,一个模型,两种机制,三个支点”的大学生创业项目“1123”孵化成长模式。
图1 大学生创业项目“1123”孵化成长模式
从创业项目立项到孵化完成申请工商注册成立企业的过程叫做预孵化。预孵化在孵化对象和孵化成果两个方面不同于一般的商业孵化器。预孵化的孵化对象为大学生和部分在校教师,预孵化的目标是代表企业利润核心的创业项目,无需进行公司注册,在实际拥有一家公司之前就可以对创业者提出的商业创意进行检验,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创业教育并获得创业经验。预孵化的目的是辅助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对其创业精神、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能力进行检验和提升。
由于预孵化在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理所应当将预孵化纳入高校创业教育。预孵化是创业项目从雏形到企业化运作的成长过程,很好的完成了理论知识到创业实践的转化,在此过程中,创业者不仅学习了创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也培养了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更在实践中对创业项目进行了筛选,使得项目孵化率显著提高。将预孵化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创业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根据创业者及创业项目的特点安排创业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依托于创业实践,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和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创业素养和能力。
图2 预孵化模型
创业项目是个人或志同道合者组成的创业团队,多使用例外管理或创新管理的方式对创新技术和工艺进行利用,个人或创业团队随企业成长时权益资本的增加而获利,但缺乏市场基础且开拓较难,创业项目的管理目标是使企业运营走上正轨。大学生创业预孵化项目的生命周期性十分典型:立项——实施——结项。对预孵化项目的各个阶段进行合理划分,将项目的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在大学生创业预孵化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当中,对预孵化项目进行多环节的可行性分析,将预孵化项目各阶段工作作出细致的分解,正确使用PDCA戴明环法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
图3 大学生创业预孵化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1. 策划申报阶段
学院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多形式、多途径对创新创业教育和学院创业项目预孵化基地进行宣传,广泛发动教师带领学生,高年级带动低年级,促使全院师生都积极主动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来。定期向全院各年级、各班级、各教研室、各科研小组发布预孵化项目征集通知,通过班会、讲座、交流会、课堂等多种途径使得学生了解什么事创业项目预孵化、为什么要开展创业项目预孵化等内容。并由相关负责教师随时为同学们解答关于如何申报创业项目预孵化、预孵化项目所应具备哪些条件、学院预孵化基地如何对项目进行预孵化等相关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学院教师担任预孵化项目指导教师,要求导师指导学生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开展市场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对目标市场进行合理分析等,继而发现商机并尝试抓住商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确定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和创业项目预孵化申报书,申请入驻学院创业预孵化基地。导师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开阔思路,跳出思维定式,抓住商机,敢于尝试,大胆投身到创业实践和创业项目预孵化申报工作中来。
2.立项评审阶段
通过初步筛选的团队需要上交详细的创业计划书,初步确定项目的经营方针、市场规模、团队组成等要素。学院组织专家组对项目的可行性、创新性、前瞻性等进行综合测评,而后各团队再对其申报项目进行答辩,专家组综合以上评审结果,以此确定拟入选项目,专家组将确定的拟入选项目上报学院审批后,最终确定该年度的创业预孵化项目。入选团队可以入驻预孵化基地,开展相关活动。立项评审阶段是预孵化项目过程中的决定着项目是否会出现先天不足的关键点。
3.计划制定阶段
学院确定入选预孵化的项目团队名单后,入选团队应进入创业项目预孵化计划制定阶段。在此阶段,项目团队需明确对项目的发展规划、营销策略、市场计划、财务制度等。各个团队都要向学院提交详尽的项目实施计划书,在实施计划书中明确团队的组织分工和组织结构,确定短期成长目标和长期成长目标,对资源的投入和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风险预测和应对措施也是实施计划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每个预孵化团队都必须认真完成的部分。实施计划是对项目进行控制过程中的依据,能够减小创业项目预孵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促进项目预孵化成功率的提高。
4.预孵化阶段
主要工作有: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资金支出监控、项目收益监控、项目的成本控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控制、项目风险监控和预防、创业团队成员的变化与沟通、项目的中期自查和抽检、项目各项经营指标的监控等。有效的监督控制是实现大学生创业项目顺利孵化的关键,也是常常被忽视的重点。可以利用PDCA戴明环法来加强创业预孵化项目的实施监控,适当加重项目中前期的控制力度。项目预孵化期为一年,在预孵化过程中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或在中期检查、结项验收时不合格的项目,将终止预孵化;对于合格项目可继续进行孵化或实现成果转化。
图4 PDCA戴明环
5.结项验收阶段
项目团队需撰写项目工作总结,上交给指定专家进行项目预孵化的结项验收评审,评估该创业预孵化项目能不能完成最初制定的预孵化目标。在项目预孵化结项时,团队要撰写项目预孵化结项报告,对项目在预孵化期间的进展进行总结;项目团队要对预孵化期间的收支状况、财务数据、资产负债状况等进行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对项目是否实现了初期申请时制定的各项目标,例如项目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是否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是否形成了适应项目发展经营策略和盈利模式等;创业团队负责人和各个指导教师要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表现和成长状况进行评估,形成总结材料。各团队要形成完整的结项报告,将项目预孵化结项报告书交学院专家组进行评审。
6.成果转化阶段
预孵化项目完成结项后进入成果转化阶段,该阶段是对预孵化项目结项验收后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对于完成结项进入成果转化阶段的项目,有三种途径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利用:一是指导成熟稳定,具有盈利能力的项目进行工商注册申请,进入商业孵化或者直接进入市场经营,真正实现创业梦想;二是对预孵化期间所收集的数据、经验、结论和取得的科研进展进行整理,形成科研成果,在学院和专业内部形成研究梯队,继续深化研究;三是引导学生将预孵化期间积累的相关资料和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按照相关创新创业大赛要求撰写创业计划书,积极参与各项大赛,力争在大赛中获奖,争取吸引风险投资的机会,为项目的进一步孵化和发展储备力量。
在大学生创业项目预孵化过程中合理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能够带来几个方面的优势,使得预孵化的目标更为明确、效果更加显著:第一,为让团队增加效率,需要对团队领导准确定位,让团队领导掌握团队大致前进方向;第二,在团队领导带领下,创业团队成员在平时创业与业余时间应多交流沟通;第三,在团队领导与成员之间更加有效的结合以便于形成更加有效的管理方式;第四,在项目成立初期对于团队项目资源要更加合理分配,让其达到资源用途最佳化;第五,在创业项目的成长期要结合市面成熟产品的样品,全方位提高质量控制;第六,在创业期间时刻关注市场信息,让自己创立的项目风险降低到最低。
团队建设在成员、设施、体制等多方面采用开放型机制。团队中成员院系、专业、能力、擅长领域不尽相同,相互补充,相互支撑,鼓励团队吸收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成员。建议学生在组建团队时能够多吸收不同专业和年级的成员,使团队结构更合理。团队成员跨年级,使得成员的知识体系形成梯队,便于分工合作的同时,也使得在实践中学生之间“教学相长”,高年级带领低年级学生同学共同学习和成长,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成学生的自主行为。院系为入驻团队提供活动场所及基本活动设施(桌、椅、网络等),每个入驻团队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院申请使用计算机等基础设施,每年度为每个团队提供额度为1000元的项目预孵化经费,该经费只能用于团队建设相关支出(办公用品、文印、耗材等),并需符合学校财务规定,经学院审核后,由指导教师负责报销。
导师与学生互动,传递创业信息,孵化创业项目。创业导师利用其知识技能和资源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同是师生共同在实践中探索,便于形成新的科研成果。学生与学生互动,探讨创业项目的落地实践。团队成员的多元化有利于良好团队氛围的形成,学生日常在预孵化基地中互帮互助,将课堂进行拓展,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已经形成一种自主行为,同学之间共同监督、共同促进。团队与团队互动,相互学习借鉴,互相鼓励,公平竞争。院系建设了具有良好软硬件设施的预孵化基地,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进行分区,预孵化基地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团队之间既有互助又有监督,更是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促进各项目研发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开放机制和互动机制的有机结合,最终达到创业项目的预孵化成功率大幅提高,创业教育的核心点在于育人育德。两种机制的结合,有助于加强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1.关注导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注重对已有导师的培养,注重导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创业教育经验的积累,并定期将教师送到企业去、派出参加全国高校创业导师培训等,让创业导师也在实践中成长;二是注重导师力量的扩充,不断吸收各个领域的教师作为我院的创业导师,也力争聘用校外成功企业家兼任创业导师;三是注重导师对项目和团队的发展性评价,要求创业导师更多的对预孵化项目进行动态管理,进行有针对性和发展性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长远的创业能力。软件学院自成立以来,为加强对学生学业上的指导推行了“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三位一体的管理新模式,我院创业导师组成员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一线的教师和辅导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专业课老师通过担任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学生培养起的亲老师、亲学生的感情也日益深厚,班级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尤其是获批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后,学院上下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氛围。
2. 致力于发展型团队的建设
学院更加注重团队的合作学习,坚持导师监管和指导,团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导师的监督管理作用,导师对团队更多的是进行指导,为项目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起到指路引航的作用,导师指导的对象是整个团队,而非某一个个人,以此促进整个团队的和谐发展和整体进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彼此需要和彼此依赖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团队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当中创业精神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创业项目的孵化、创业风险的应对等内容的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3.注重以创业项目为载体
以项目为载体,能从不同方面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应试教育造成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状况,避免学生成为空谈理想家,让创业成为真真正正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滋养学生心中的创业萌芽,使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将梦想逐步变为现实,将创业从看不见摸不着的梦一点点描绘刻画成为实实在在可以努力可以成长的创业项目,为以后开展“真刀真枪”的创业活动打下基础。2015年软件学院“导师 + 团队 + 项目”创业教育模式启动,第一批有12个项目获得立项。
“创业导师+团队+项目”生态化创业模式能够促进高校教师将教学与科研进行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彼此相互促进。“创业导师+团队+项目”生态化创业模式是一种立体式创业教育模式,以项目为载体,运用专业知识和科研成果进行理论实践,将创业梦想变得可以触摸可以为之奋斗,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创业基础理论和创业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学会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素养。
全面深入地开展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主动提升创业素质能力、不知不觉间增加创业实战经验,同时也要正确引导和保护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这是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目前正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立足软件学院实际,提出大学生创业项目“1123”孵化成长模式,力争解决大学生由于信心不足不敢创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参与项目少、孵化过程制度缺失监管不足、项目孵化结项少成功率低等问题。期待能够摸索出适合我院系及学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并能够成功运用该模式帮助我校提高大学生创业孵化的成功率,力求为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的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