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玲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孤独感一直是困扰学生的一大急需解决的难题,很多学者对于孤独感也做了足量研究、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如Asher等人探究结果表示,大部分小学生存在比较低的孤独感,但是仍有不到20%的小学生有较深程度孤独感。可以理解为,较少部分小学生具有孤独感,我国学者邹泓与其观点相似。他也表示,有10%-15%的学龄儿童存在孤独感。
在对于小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的探究中,发现人格特质对孤独感形成起着重要影响,如Stokes (1985)发现具有神经质性的人常常对人际交往十分锐敏,由于担心被同伴或者朋友推辞,通常采用自我保护机制,也就是自我防御机制,所以为交不到朋友而感到凄凉、孤苦。而在Erlman 和 Peplau(1982)的研究中认为,孤独与情绪稳定性呈负相关,而与神经质呈现显著正相关,与精神质呈现显著正相关。高程度孤独的人往往是比较含蓄的,他们很难和别人建构和保持友好交往,他们总是处于特别不主动状态。李传银等(2000)研究结论也如出一辙,孤独感水平较高的人、特别容易孤独的人和连续感到孤独人且多数具有孤独感,而且孤独水平高的人一般也都是性格内向而不够平稳,并且具有精神质或神经质。邹泓(2003)指出,孤独感同时具有情景和稳固两种特性,孤独感成分越多、经常感到孤独和不间断感到孤独的这几类人都具有孤独偏向,同时他们也具有孤独人格特质。而孤独水平较高的学生往往具有或多或少的神经质或者精神质倾向,个性属于内向并且具有不稳定性。李彩娜等人(2006)研究结果发现,人格中的宜人性、外向性和情绪性等一些维度来测试也可以用来预测个体的孤独感水平。邓丽芳等人(2006)研究表明,个体的性别差异导致亲情孤独和总体孤独感上的得分有显著的差异,而且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
孤独感形成因素有很多,人格特质对其影响在不同被试群体身上也会表现出不一样差异,可以说因人而已,因此孤独感与人格特质关系可以进一步继续探讨,以期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在前人调查研究结果基础上,采用问卷法,随机选取某小学四到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继续探索人格特质对孤独感形成的影响。
以某小学在校生4-6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20名学生,其中男生女生人数相当,年龄阶段为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总共分发120份,实际收回120份,其中有13份是无效问卷,有效问卷为107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9%。在有效数据中,男生为54人,女生为53人。
1.儿童孤独感量表
采用Asher,Hymel和Renshaw于1984编制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适用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共24个测试题目,有10个题测试孤独,6个题测试非孤独。还包括8个加入题目,与测量无关, 目的是避免他们意识到真正测量尺度和隐瞒自己真实想法,最后不计入总分。量表采用五级计分,从“一直这样”,“经常这样”、“有时这样”、“偶尔这样”、“从不这样”对应的是“1”、“2”、“3”、“4”、“5”分,分数高代表孤独感水平高,反之代表孤独感越低。计入总分的16个题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2.艾森克人格问卷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该问卷共包括4个维度,分别为:神经质(N)、内外向性(E)、掩饰性(L)、精神质(P)。问卷共包括88 个项目,每个题目采用两点计分方式,其中1代表“是”,0代表“否”。该问卷总体信度为0.707。各个维度的信度分别是内外向性(E)为0.835、神经质(N)为0.838、精神质(P)为0.682、掩饰性(L)为0.635。
问卷采用团体测验调查方法,将两个问卷分别对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发放,在他们平常上课的教室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完问卷之后向同学们说明答题要求,学生明白指导语之后开始答题,结束后将问卷当场收回,收回的问卷进行初步统计整理,剔除不合格问卷,保留有效问卷,最后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和统计分析。
1.小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学生在孤独感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性,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孤独感进行t检验,通过分析数据表明如下表(表1)所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孤独感方面不存在差异,即小学生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
表1 孤独感的性别差异结果
2.小学生孤独感的年级差异
为了解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是否存在差异性,对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进行方差分析,通过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如下表(表2)所示:不同年级学生孤独感体验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小学生孤独感不存在年级上差异。
表2 孤独感的年级差异结果
1.小学生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
为了了解小学生人格特质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对人格特质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如下表(表3)所示: 在P精神质、E内外向性、N神经质这三个维度上小学生的性别差异,在精神质、维度上小学生是有性别差异的,即不同性别小学生在人格特质的精神质维度存在差异。而小学生人格特质的内外向性不存在差异,即不同性别小学生人格特质的内外向性上不存在差异。
表3 人格特质上的性别差异结果
2.小学生人格特质的年级差异
为了了解小学生人格特质是否存在年级上的差异,对小学生人格特质进行F检验分析。结果如下表(表4)所示:在精神质、内外向性、神经质这三个维度上小学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人格特质在年级上不存在差异。
表4 人格特质的年级差异结果
小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相关性分析如下表所示: 为了解小学生人格特质与小学生孤独感是否存在相关性,采用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表5)所示:孤独感与在精神质、神经质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而与内外向性存在显著负相关。
表5 小学生孤独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分析
在儿童孤独感探究中,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学者都研究了在性别和年级两个维度上关于儿童孤独感方面差异性,都没有较相同观点。本研究对收回的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孤独感一方面在性别上差异并不显著。另一方面,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在有关孤独感感受性上也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即说明小学生不同年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此观点不同的是,石庆馨等人调查发现,儿童孤独感存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女学生对孤独感体验程度是不同的,男生比女生更轻易体验到孤独,各年级学生,孤独感并没有较为显著差异。在我们生活中男生总是被父母给予了更期望值,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导致男生一般都是选择默默的承受压力而不是向他人寻求帮助。与此观点不同的是,池丽萍等人研究显示,小学生孤独感在年级上存在巨大差异,五年级学生孤独感比四年级学生明显偏低;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性。而本文研究结果是年级和性别对小学生孤独感均没有显著差异,经初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可能是选择的被试不一样。其次,小学生处于身心成长时期,各个方面生长还不够成熟稳定。因此,我们要关注男女生不同身心发展规律,关注儿童各个发展阶段需要,在问题出现时候才能给予有效帮助和及时解决,从而减少儿童孤独行为,让小学儿童健康成长。
人格特质四个维度中,分别从性别和年级两个因素进行分析,根据本文数据可以看出:男生女生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既不存在差异。而Fruyt等人获得数据(N=1046),是关于6-12岁儿童人格特征的发展性,显示 10岁以下孩子人格特质的均值水平并无显著差异,得出的观点与此观点相近。男女学生在内外性上没有明显差距,换句话说就是在性别上儿童的内外性上无显著差异,与此不同的是儿童性别在精神质维度上有显著差异。根据表3显示;可以看出男生要比女生的精神质分数要高些。而精神质量表分数高的儿童则给人一种对同伴冷淡,对动物残忍,怪异、孤独的印象,甚至对朋友,亲人也有敌视心理,而且是十分孤独、对他人漠不关心,很难适周围环境,冷酷且拒人千里,反应迟缓且感受性低,与人不友好,爱挑衅滋事,专爱干一些另类、奇怪的事情。这与男生女生自身特点相符合,因为通常男生要比女生调皮、不安分,同时也很好地说明男生相比女生情绪更不稳定。再者男生的精神质分数高于女生,很容易发现女生相比男生更有稳定性、机敏性、自觉性也高于男生,根据人格特质作用,可以说女生更喜欢与人交往、人际交往较好,而且更热心、做事负责,有较高敏感程度。因此,要统一多方面教育力量,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教育影响。在对待男女生时应该因人而异,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发展儿童积极外向的,稳定,热情的性格,从而使小学生更好发展。
Stokes研究发现孤独感与内外向性、及自我坦露、神经质这三个维度的联系,发现外向性、及自我坦露、神经质都与 UCLA量表的呈现明显相关,较为明显的是神经质与孤独感相关。发现,神经质的人常常对人际关系非常敏觉,经常担心被拒绝,于是运用一些过激自我保护体制,于是孤独感就此产生了。Erlman 和 Peplau等学者探究,有孤独感的人一般来说多数都是比较内隐的,他们人际角色较为不主动,很难和他人创设和保持较好关系。小学生孤独行为一般具备下列特征: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缺乏与人相处能力同时也不愿与人相处。 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感觉不到幸福。从而封锁自己情感不和别人交流,逐渐就发展成为内向的人;相反孤独感受较低的学生就会比较外向,他们乐于进行人际交往,参加集体活动,而一些对事情冷漠,缺少爱心,孤僻的小学生往往也有着或多或少精神质和神经质成分。其两者关系是成正比的,而且这两种人格特质和小学生孤独感也是成正比的,并且是不利于小学儿童发展的。即使在相同状态中,因为人格特质不同,在解释上也各有说辞,如果自身对人际关系匮乏时,有人就会把这作为一种寻衅,尝试着扭转局面,但也有人觉得孤独。综上所述,有着直接影响关系在孤独感和人格特质之间。因此人格对小学生孤独感起主要影响,不论是精神质、神经质消极的人格特质,特别是外向型这样的主动的,踊跃的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家经过探究发现,健康向上的人格特质对人的发展十分有益,人格的好处会始终贯穿在有机体的学习、生活、交往等各个空间,而拥有积极乐观品质的人更能够体验到关于生活的积极意义,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潜力。
本研究经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人格特质中的精神质维度具有显著年级差异;(2)人格特质维度中精神质、神经质对小学生孤独体验有着显著正相关,即精神质、神经质分数越高,人越容易孤独;而内外向性与小学生孤独感呈负相关,即内向性分数越高的人越容易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