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军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杂糅隐喻(mixed metaphor, mashed metaphor, switching metaphor,亦称复合隐喻)一直是写作不连贯的代名词,因此写作时要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avoid mixed metaphor like the plague),正鉴于其类似的负面评价和复杂性,国内外关于杂糅隐喻的研究甚少。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杂糅隐喻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而且呈现多模态使用的倾向,认知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为杂糅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式。Raymond W. Gibbs, Jr.的新书《隐喻杂糅》(Mixing Metaphor)作为《语言、认知、交际中的隐喻》(Metaphor in Language,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收集了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等关于杂糅隐喻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认为杂糅隐喻不仅是人们正常的语言认知活动,而且还可能是当前快节奏社会高效的表达手段,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隐喻杂糅》全书共十二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4章)对杂糅隐喻的存在是否合理的问题做出了肯定的回应。第二部分(5-8章)探讨了杂糅隐喻使用的动机和机制。第三部分(9-12章)讨论了杂糅隐喻在写作、演讲和多模态会话中使用的方法和原则。
1.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杂糅隐喻
很多学者认为概念隐喻理论不能用以解释杂糅隐喻,按照他们的逻辑,一旦一个概念隐喻在语篇中以语言隐喻的方式出现,那么被激活的这个概念隐喻就会引导语篇沿着同一个喻体发展,因此杂糅隐喻根本不会发生。但实践中跨界的杂糅隐喻比比皆是,而且显然并不影响人们的理解。《隐喻杂糅》第一章的标题是“概念隐喻理论框架中的杂糅隐喻”,作者认为,在单一的概念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和作为喻体的源域因其概念相似性而被激活,从而发生联系。但在杂糅隐喻中,作为本体的目标域的概念意义可能有数个不同的语义侧面被激活,每一个被激活的语义侧面与一个不同的源域建立联系,从而产生多个激活的源域对应目标域不同语义侧面的杂糅隐喻现象。这种杂糅隐喻现象发生的机制是,参与其中的每个源域只是浅程度的激活,不会超越一定的阈值(threshold),因此不会导致交际困难。
2. 杂糅隐喻的语篇动态学
通过观察大量的复杂隐喻的实例,作者归纳出了杂糅隐喻的具体类别,提出了杂糅隐喻的语篇动态学(discourse dynamics)理念。《隐喻杂糅》第二章的标题是“杂糅隐喻的语篇动态学研究”,作者认为杂糅隐喻在使用中并没有出现人们所谓的语义冲突、文体突兀或难以理解的现象。相反,杂糅隐喻非但不是言语交际的文体陷阱,而是言语交际顺利沟通的基本要求,是意义共建的话语资源。杂糅隐喻使用的主要诱因是语篇话题转移、复指照应与词汇概念联结、隐喻式连贯、常规隐喻与系统隐喻的混合等。此外,本章还以社会科学中的同情与厌恶主题为研究对象,以语篇动态学为模型,具体讨论了杂糅隐喻的形成机制及使用的相关方法、基本原则等。
3. 杂糅隐喻的识解
第三章的标题是“杂糅隐喻何以达意”,它关注的是交流双方能够理解杂糅隐喻的原因。正如心理语言学家钟爱会话失误一样,认知语言学家非常热衷于常规隐喻意义产生的本质,而杂糅隐喻的工作机制恰恰能解释这一点。首先,所谓死隐喻(dead metaphor)对于说话者而言并没有真正地消亡;次之,人们通常会创造性地解读隐喻的各个意义层面——包括那些不同寻常的比喻。第三,杂糅隐喻的意义可以用动态的观念加以解释,即隐喻的意义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对源域/目标域(喻体/本体)不同意义侧面激活的结果。因此,杂糅隐喻可以看成是交际过程中参与者注意焦点灵活转移的结果,或者说是将普通阅读中那些背景化的侧面进行动态前景化的结果。这种动态的观点说明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常规比喻的意义会构成一个由沉睡到苏醒的源域认知的连续统(continuum)。
4. 话语中的杂糅隐喻
《隐喻杂糅》第四章的标题为“话语中的杂糅隐喻:新语料与心智证据”。作者把从报纸“阻断隐喻”专栏等处收集到的语料分为一般隐喻和杂糅隐喻两类整理,让大学生受事分别写出他们对每种隐喻的理解及其理解方式,实验表明,杂糅隐喻使用者可以基于自己丰富的文化社会知识,对源域中的隐喻现象首先做出初步的假定,然后经过缜密的推理可以对即使看起来冲突较大的杂糅隐喻做出比较连贯、稳定的解释。
1. 杂糅隐喻的计算机模拟
第五章的标题为“杂糅隐喻纵横:基于假想的理论”。作者认为传统隐喻研究中关于源域目标域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并使用ATT-Meta计算机模型模拟了人们对杂糅隐喻的识解过程,关注了一般隐喻和杂糅隐喻的区别,分析了隐喻中常用的信息表达方式。结果表明,人们会假定杂糅隐喻所涉及的事实是真实的,然后采用不同的杂糅方式(链条式、平行式和混合式)将自己的判断从想象空间投射到事实空间,从而得到与假定相一致的答案。
2. 杂糅隐喻与故意
第六章的标题为“杂糅隐喻与故意”。作者批驳了杂糅隐喻是交际失误的观点,认为杂糅隐喻的本质是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有意将不同的隐喻放置在一起解释的结果。分析表明当两个相互冲突的隐喻被故意“杂糅”在一起的时候杂糅隐喻的解释更容易发生,或缺了这种故意性(deliberateness)的毗邻隐喻不大可能构成杂糅隐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还研究了故意隐喻和非故意隐喻之间的差异和使用环境,建议在研究杂糅隐喻的时候要注意它们的区分,并考虑杂糅隐喻使用时的语言、思维和交际之间的关系。
3. 西班牙裔英语使用者话语中的杂糅隐喻
第七章的标题为“当文化遇见语言:西班牙裔英语使用者话语中的杂糅隐喻”。作者认为非本族语使用者在交流的时候容易将本族语中的比喻或修辞嫁接到目的语之中,因此杂糅隐喻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产生的杂糅隐喻在面对面的交际中比较容易成功,而在缺乏相关语境的书面交际中容易出现杂糅隐喻使用不当的情况,但使用者可以借助语篇谋局技巧加以弥补。籍此作者认为外语学习中的“本族语标准(native speaker norm)”在英语日渐成为通用语的语境下是不合时宜的,杂糅隐喻的使用可以增益外语的学习并推动世界文化的积极传播。
4. 慢性痛话语中的杂糅隐喻
第八章的标题为“‘沉闷的吼声’与‘燃烧的铁丝长筒袜’:慢性痛话语中的杂糅隐喻”。本章通过对慢性疼痛患者的采访,说明了杂糅隐喻在病人表达疼痛状况时所起到的作用。当他们认为疼痛可以被医疗手段或心理因素控制时,多使用重复性隐喻或引申性隐喻,这些隐喻以概念整合为基础,因此本体-喻体之间呈语义聚合关系(semantic convergence)。相反,当他们认为疼痛不可控时,则使用语义离散(semantic divergence)的杂糅隐喻,而且语义离散性越大,说明经历的痛苦越严重,这些杂糅隐喻恪守一定的语言图式,具有说服的语义潜势(persuasive potential)。
1. 葡萄酒访谈中的感知、审美和杂糅投射
第九章的标题为“用眼喝酒:葡萄酒访谈中的感知、审美和杂糅投射”。本章以葡萄酒专家所撰写的访谈报告为基础,分析了饮酒话语中(端、闻、尝、品)所涉及的复杂的隐喻网络。访谈者同时使用多个源域的比喻,揭示了品酒活动与品酒话语之间由品到谈的杂糅关系,以期在读者那里建立起一个生动的品酒意象。尽管这些描述因人而异,但均和品酒活动背后的社会文化语境有一定的关系。
2. 元语言视域下杂糅隐喻的语料库研究
第十章的标题为“元语言视域下杂糅隐喻的语料库研究”,本章从容量为20亿字的牛津英语语料库中抽取了141个典型的杂糅隐喻的语篇例子,分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体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们对杂糅隐喻的认识和分析的结果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将语料中的杂糅隐喻区分为完全对立类、相似对立类、源域-话题对立类三种,认为它们的运作模式和语用动机以及语篇功能等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一般的杂糅隐喻的使用和拙劣的文体有关,但大多的杂糅隐喻却是出于创新、高效、机智的修辞目的。
3. 视觉和多媒体杂糅隐喻
第十一章的标题为“有没有视觉和多媒体杂糅隐喻?”学者们一般关注的是自然语言中的杂糅隐喻,与此不同的是,本章的作者研究了绘画、影视剧以及其他多媒体中杂糅隐喻使用的情况,研究发现其间确实存在多个隐喻源域在同一目标域中混成的现象(模型为A is B and C),作者建议称之为多源域隐喻,它们多出现在科幻和荒诞的情节之中,比起纯语言媒介,它们在多媒体中更容易抓住受众的注意力且更容易被理解,可以用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的理论对它们加以系统的研究和解释。
4. 语篇网络中的扩展隐喻
第十二章的标题为“语篇网络中的扩展隐喻”。本章中作者以历时的方式研究了文献中那些经长期使用固化下来的隐喻模式,发现它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总是基于最原始的隐喻,以转喻的方式衍生出一个或一系列新的相关的意象,从而组成隐喻网络,在语篇布局中起衔接和连贯的作用。研究同时阐明了这种扩展隐喻(extended metaphor)和用典、双关、拟人、委婉 、夸张、反讽等修辞手段之间的关系,说明研究扩展隐喻这种特殊的杂糅隐喻不仅有助于了解其他修辞手段,同时也是认知文体学(cognitive stylistics)研究的基础。
1.杂糅隐喻的开山之作
传统观念认为,“使用隐喻的时候千万不能把不同的隐喻放在一起,也就是说,不要开始的时候称一个东西为旗鱼,下文却又称之为滴漏”(vii),因此,杂糅隐喻总是和“书面表达能力差”、“语言认知失误”、“幽默失败”等相关联,这种观点根深蒂固,尽管没有任何研究和证据加以证明。本书的研究则从不同的层面说明,杂糅隐喻无处不在,无论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或文本世界中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众多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杂糅隐喻的使用均有明显的动机,有的是想用不同的隐喻来高效地说明问题,有的是想使表达的方式起到不一样的作用,还有的是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因此杂糅隐喻非但不是拙劣文体的代名词,而是人们基本的认知方式,是语言使用者正常的认知灵活性的体现,是研究隐喻世界的中心舞台(center stage)。同时,本书认为杂糅隐喻的生成和理解困难被人为地夸大了,事实上人们在使用杂糅隐喻的时候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逐一识解每一个源域隐喻,而是借用自己的背景知识结合当前的语境只激活与当前话题相关的那些隐喻的侧面,从而构建出杂糅隐喻的整体意义。例如当人们谈论到欧盟产能过剩的时候会说the butter mountain on the pipeline,人们从butter(黄油产品)、mountain(山脉大量)、pipeline(管道运输/累积)这些构成成分的部分激活的意义上面就很容易得出该杂糅隐喻的实际意义。
2. 杂糅隐喻研究的最新成果
正如本丛书的宗旨一样,《隐喻杂糅》一书体现了不同学科对杂糅隐喻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不仅有传统的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也有心理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相关研究,研究中不仅关注了理论,也关注了杂糅隐喻的应用;不仅关注了杂糅隐喻的生成过程,也关注了其现实生活中使用时的理解过程。
3.语料丰富,方法多样
《隐喻杂糅》一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共时语料,涉及口语、书面语、肢体语言和多媒体表达等多种体裁和媒介,并涉及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也有历时的语料,例如第十二章的语料就涵盖了古英语、中世纪英语和现代英语不同阶段杂糅隐喻使用的例子,从一定程度上勾勒了杂糅隐喻的演化过程。研究方法上也充分发挥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例如著者Raymond Gibbs跟踪了报纸专栏Block That Metaphor数年,收集到了大量鲜活的关于杂糅隐喻的例子,第一次使用语料库的方式较为全面地描写了杂糅隐喻使用的规律,揭示了其生成和理解的一般运作机制。
当然,这本书也有其美中不足之处。例如,该书虽然关注了对杂糅隐喻的跨学科研究,从不同学科层面解释了杂糅隐喻的运作机制,但对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借鉴不足。另外,该书正因为其覆盖面广,研究方法多样,因此在给人们的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更加广阔的研究视野的同时,忽略了系统的方法建构,不能在统一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杂糅隐喻作系统的研究。最后,鉴于杂糅隐喻本身的复杂性,本书关于杂糅隐喻的界定也不太精准,例如书中就存在hybrid metaphor, complex metaphor等不同称谓,在细节描写上也有不尽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