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春《周礼》训诂范式探析

2018-01-01 01:56杨化坤
关键词:名物本字训诂

丁 进,杨化坤

(安徽财经大学 文化产业研究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杜子春是汉代经学家,在《周礼》学研究方面成就突出。他开创了以校勘、训诂、名物制度解说为主要内容的《周礼》学研究范式,对郑司农、贾逵、马融、郑玄等汉学大师影响很大。上述三个方面,训诂是杜子春尤其用力之处。他标准的一条训诂包括三项内容:辨字形,正读音,释字义。例如《考工记·鲍人》职文说:“察其線,欲其藏也。”郑玄注说:“故书線或作综,杜子春云:‘综当为纟旁泉,读为絤,谓缝革之缕。’”[1]917这是杜子春最完整的一条训诂模式,包括辨字形、正读音、释字义三个方面。此外,尚有标音读、说名物与正句读。杜子春的《周礼》学研究范式影响很大,郑司农、贾逵、马融、郑玄等汉学大师的《周礼》学研究,基本不出杜子春的研究模式。这样一位重要的学者,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非常稀少,除了在一些经学史著作和校勘学、训诂学、古汉语教材中有所提及之外,以杜子春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非常少见,更不用说学术专著了。下面笔者拟对杜子春的训诂方法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定字形

杜子春通过提示语“当为”揭示故书异文、故书或本异文通假现象,从而达到确定《周礼》经文字形的目的。例如帑,《说文·巾部》:“帑,金币所藏也。”即藏金币的容器,也就是杜子春所说的函器。根据孙诒让说,帑,又读汤荡反,帑与荡二字音近可以通假[2]1115。杜子春在训诂中使用了提示语“读为”“当为”,这些提示语不是随意为之。段玉裁解释说:“读为、读曰者,易其字。”又说:“当为者,定为字之误、声之误而改其字也,为救正之词。形近而讹谓之字之误;声近而讹谓之声之误。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凡言读为者不以为误;凡言当为者直斥其误。”[3]261可见这些提示语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对于杜子春的“汉读”进行了分析,发现杜子春以“当为”提示了字际关系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为”二字之间纯粹由于读音相同、相近而假借。例如:《内饔》有“狸豕盲视而交睫”,杜子春说:“盲视当为望视。”“盲”假借为“望”[1]662。《小祝》职文有“及葬,设道齎之奠”,杜子春以为“齎”当为“粢”[1]812,则“齎”假借为“粢”。《廋人》职文有“掌十有二闲之政教,以阜马佚特”,杜子春说“佚”当为“逸”[1]861,则“佚”假借为“逸”。《司市》职文有“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杜子春云“奠”当为“定”[1]734,则“奠”假借为“定”。《职方氏》职文“东南曰扬州”一节故书有“其利金锡竹晋”,杜子春说“晋”当为“箭”,则晋借为“箭”[1]862。盲之与望、赍之与粢、佚之与逸、奠之与定、晋之与箭仅仅声近而已,声旁、形旁无关联。

第二种情况,“当为”的两字之间由于声旁相同而假借。例如《司市》职文故书有“其袝于刑者归于士”,杜子春以为“袝”当为“附”[1]735。《司尊彝》职文故书有“其朝饯用两献尊”,杜子春说“饯”当为“践”[1]773。《大司乐》职文故书有“藩之以八音”,杜子春说“藩”当为“播”[1]789。《巾车》职文故书或本有“大祭祀鸣軨以应鸡人”,杜子春说“軨”当为“铃”[1]825。《梓人》故书有“厝其匪色必似不鸣”,杜子春说“厝”当为“措”[1]925。袝与附、饯与践、藩与播、軨与铃、厝与措这五组字,都是形声字,声旁相同,为同声假借。

第三种情况,“当为”二字,一字为另一字的声旁,属于同声通假。如《大司徒》故书有“正日景以救地中”,杜子春以为“救”当为“求”[1]704。例句中的求与裘是通假字关系。求字,《说文》以为“裘”字的古文,段玉裁注:“此本古文裘字。后加衣为裘,而求专为干请之用。”[4]398则“求”本义为裘,后造区别字“裘”字,求字表示衣裘之义被剥夺。救字,《说文》攴部:“救,止也,从攴求声。”[4]124则求与救两字除了读音相同,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不构成古今字、本原字与区别字关系。可见杜子春是以救为求的通假。再如《遗人》故书有“野鄙之委积以待寄旅。”杜子春以“寄”当为“羇”,而《委人》故书有“以甸聚待奇旅”,杜子春以为“奇”当为“羇”。例句中的奇、寄与羇是通假

关系。《说文》网部有字,释曰:“从网从。,馬絆也。羁,或从革。”[4]356则羁字本作。则为正字,羁为或体字,羇为异体字。羇为马络头,则与“奇旅”、“寄旅”没有直接关系。“奇旅”当即“寄旅”。郑玄注“羇旅”说:“羇旅,过行寄止者。”[1]728羇旅词义关键在于“寄止”,郑玄虽从杜子春说,而释义用“寄”,可见该字作“寄”字不误。奇字,《说文·可部》说:“奇,异也。一说不耦。从大从可。”[4]204寄字,《说文·宀部》说:“寄,讬也,从宀奇声。”[4]341可见奇羇、寄与羇不构成古今字关系,杜子春的“当为”提示的是同声假借关系。

第四种情况,“当为”的两字,一个字为另一个字的声旁,但字际关系是本源字与区别字关系。例如《玉人》或本有“以致稍氣。”杜子春以为“氣”当为“餼”。《说文·米部》说:“氣,馈客之刍米也,从米气声。”又说:“氣或从食。”段玉裁注说:“按:从食而氣为声,盖晚出俗字,在假‘气’为‘氣’之后。”[4]333由此可见,氣为本字,餼为后起字,在以氣表示气体之“气”的意义后,再造餼字以取代氣字原来表示馈客刍米的功能。再如《大司徒》有“以土会之灋辨五地之物生”,杜子春读“生”为“性”。甲骨文、今文无性字,以生字承担今天性字之义。蔡姞簋铭有“弥氒生”,生字,相当于《诗经》有“俾尔弥尔性”之“性”[5]。

综合以上四种“当为”的字际关系,不难看出“当为”表示原字需要改字,而且绝大部分是通假字关系,只有少量的是本字与区别字关系。杜子春通过“当为”、“当作”的提示语确定故书、故书或本中相关文字的字形,通过字形的确定达到训诂目的。

二、释字义

杜子春《周礼》训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诠释字义。我们发现,杜子春字义诠释方法主要有以通俗字解释生僻字、以双音节词解释单音节词、以对比释词、变换视角释词和以方言释词法等五种方法。

(一)以通俗同义词释生僻词

这里的“训诂”主要指杜子春对《周官》中难懂的动词、形容词和少量名词的解释。《周官》有相当一部分词汇到了汉代已经成为冷僻字,甚至已经被放弃不用了。杜子春对这一类字往往采用比较通俗的字来训诂。例如《天官·醢人》职文“馈食之豆”有“豚拍”,杜子春以为“拍”为“膊”,并对“膊”再次进行训诂:“谓胁也。”[1]674这样“豚拍”词义就明白了。再如《夏官》故书有“司燋”一职,杜子春认为:“燋当为爟,书亦或为爟。爟为私火。”[1]831“燋”已经很生僻了,杜子春释为“爟”,爟字也不常用,于是用“私火”作进一步解释。

(二)以双音节词解释单音节词

由于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简到繁,一些单音字在汉代已经不常用了,杜子春以带有这个字的双音节词来训释字义。例如《大司寇》职文故书有“凡邦之大事使其属避”,其中的“避”字,杜子春说:“避当为辟,谓辟除奸人。”[1]871这个解释的关键不在于以辟换避,实际上避、辟只是古今字的差别,本句最难懂的是避的字义。杜子春用了一个双音节词“辟除”,全句意思就明白了。又如《职币》职文故书说:“皆辨其物而奠其禄”,杜子春说:“禄当为録,定其録籍。”[1]682以双音节词“録籍”释“録”。又如《大胥》职文有“比乐官”,杜子春说:“次比乐官也。”以“次比”[1]794释比。以上辟与辟除、录与录籍、比与次比均为本字与以本字为中心组成的双音节词的关系。

(三)以对比释词

有些器物本身具有对比性质,逐个解释反而不如对举解释效果好。如《典庸器》职文说:“及祭祀,帅其属而设?虡。”其中“?

虡”是礼乐文明时代悬挂编钟中的器物,但要讲清楚也不容易。杜子春解释说:“读为博选之选,横者为,从者为鐻。”[1]802杜子春第一步说的“?读为博选之选”依然不好懂,而经过“横者为?,从者为鐻”这样一对比,横的编钟架子叫“?”,纵的编钟架子叫“鐻”,即“虡”,这就好懂了。

(四)换视角释词

某些字由于当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杜子春对这个字所承载的意义从性质、处所、特征、行为等方面加以介绍和描述。从方位、处所解释词语如《夏官·圉师》,职文有“射则充椹质”,杜子春解释“椹质”说:“椹质,所射者习射处。”[1]861这是从处所角度解释“椹质”一词。从性质角度解释的如《占梦》,职文有“二曰噩梦”,杜子春说:“当为惊愕之愕,谓惊愕而梦。”[1]807从行为角度训诂词义的如《男巫》,职文说:“冬堂矰无方无算”,杜子春说:“矰当为赠,堂赠谓逐疫也。”[1]816其中“逐疫”指的是“堂赠”所代表的行为。

(六)以方言释词

古今语言文字差异很大,有些字词已经不用了,但这些字词所承担的功能在方言中有相应的词,正好可以用来诠释《周礼》词汇。如《小宗伯》职文有“卜葬兆甫竁亦如之”。根据郑玄注,杜子春读“竁”为“毳”,并解释说:“皆谓葬穿圹也。今南阳名穿地为竁,声如腐脃之脃。”[1]768采用当时南阳地区的方言释竁字。又如《圉师》职文说:“夏庌马,冬献马,射则充椹质”。杜子春说:“椹为齐人言鈇椹之椹。”[1]861采用当日齐人方言解释椹。

由于杜子春的著作原本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是根据郑玄的引用作如上归纳,因此难以保证以上就是杜子春训诂模式的全部。不过,此后《周礼》的训诂,基本上在以上范围之内。杜子春的首创之功不可磨灭。

三、标音读、句读

《周官》一书用字形体与西汉文字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异文”有的属于异体字,有的属于废弃字,有的属于生僻字,有的字体相同但读音有别。这些差别让两汉学者研读《周礼》感到困辨、判、别三字义同也。辧从刀,俗作辨,为辨别字,符蹇切。”[4]18《0说文·冎部》有字:“,分解也。从冎从刀。”段玉裁注说:“分別、離別皆是也。”[4]164按照段玉裁说,此字即别字。而判、别、辨三字同义,杜子春为什么要提示“傅辨”读为“傅别”?原因是杜子春时代,辨与别二字读音已经分化,故特别强调一下读音而已,并没有要改“辨”为“别”的意思。

再如《醢人》有“茆菹”,杜子春读“茆”为“卯”。卯、茆二字从构造看,当先有卯,后有茆。《说文·卯部》有卯字:“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4]74《5说文·艸部》有茆字:“茆,凫葵也。”两字在字义上没有直接联系。段玉裁以为杜子春说当为“茆读为。”[2]270而孙诒让以为“窃疑杜、郑自作茆字。此当云‘读茆如卯’,非正其字,乃拟其音耳。”[3]399我们赞同孙诒让说,同时我们认为孙诒让改杜子春“读为”为“读如”也是不恰当的。杜子春“读为”并不要求改字,而是用其字而强调其读音有变。难。杜子春在正音读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这就是马融《周官传》所称的杜子春“能通其读”的重要原因。

(一)“读为”的音读提示功能

我们发现,杜子春通过提示语“读为”辨别《周礼》经文文字读音,以达到训诂目的。按照段玉裁说,“读为”与“当为”一样,都是易其字。我们在分析中发现“读为”乃正音读的提示语。如《小宰》“八成”有“傅别”,故书作“傅辨”,杜子春读为“傅别”。此例中,杜子春并没有要将傅辨之辨用别取代的意思,只是提示“辨”应读为“别”。《说文·刀部》说:“辧,判也。从刀,辡声。”段玉裁注说:“《小宰》‘傅别’故书作‘傅辨’,《朝士》‘判书’故书‘判’为‘辡’。大郑‘辡’读为‘别’。故

这两则例子说明,杜子春用“读为”表示该字读音应破读,但并不表示该字为通假字,或者作另一个字去解释。而段玉裁《周礼汉读考》说“易其字”的“汉读”,“读为”也在内,显然是需要修改了。

(二)音读标注方法

由于杜子春时代学者还没有发明反切注音法,杜子春在如何标注读音上做了有价值的探讨,从而形成我国最早的读音标注方法。这个方法总体上看属于“直音法”,不过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为以本字组词注音、以他字注音和同声旁字注音三种。

1.以本字组词注音

本字组词注音法正音读主要针对多音字。如《地官·稻人》职文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根据郑玄注,杜子春读“荡”为“和荡”,谓以沟行水也[1]746。荡是多音字,分别可以有名词、形容词和动词三种读音。杜子春在这里通过将单音节字组成双音节词“和荡”以标注这个字的动词读音。又如《磬师》职文说:“掌教击磬、击编钟。”杜子春读“编”为“编书”之“编”。因编字有名词性和动词性两种读音,这里提示编字的动词读音[1]800。

以上例子都是以本字组成一个词,再用本字标本字的破读之音,属于直音法中的以本字标注本字的标音法,我们称之为“本字组词注音法”。

2.以同声旁字注音

有些字,经文用的是假借字。杜子春除了别标出读音外,还直接指出该读音对应字的含义,形成同声部字注音+直释字的阐释模式。如《典同》经文有“微声韽”杜子春“韽”读为“闇不明”之“闇”[1]797。韽、闇两字声旁均为“音”,杜子春以闇标注韽字读音。再如《太祝》职文有“九拜”,其四曰振动,其七曰奇拜。杜子春“动”读为“哀恸”之“恸”[1]810。动、恸二字均以重为声旁,杜子春以“恸”标注“动”字读音。

3.以他字注音

有时候杜子春也挑选另外一个比较流行的字标注《周礼》经文文字的读音。这是直音标注法。如《考工记·鲍人》职文有“察其線,欲其藏也。”故书線或作综,杜子春说:“综当为纟旁泉,读为絤,谓缝革之缕。”用“絤”直接标注線读音[1]917。又如《考工记序》有“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故书笴为笋,杜子春说:“妢读为焚咸丘之焚,书或为邠。妢,胡地名也。笋当为笴,笴读为稾,谓箭稾。”[1]906杜子春读“妢”为“焚”,读“笴”为“稾”,都是用另外一个字标注本字读音。

《周礼》一书古奥之处一般人难以处理。这些困难往往由于难以句读造成。杜子春在这方面也有所注意。例如《凌人》职文故书为“掌冰政岁十有二月令斩冰”。这段话可以读为“掌冰政,岁十有二月,令斩冰。”郑玄《凌人注》介绍了杜子春的读法:“杜子春读掌冰为‘主冰也’,‘政’当为‘正’,正谓夏正”,可见杜子春这一条解说主要是明确句读,根据杜子春的意见,凌人职文此句当读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1]671再如《族师》职文说:“族师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杜子春说:“当为正月吉。书亦或为‘戒令政事,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根据郑玄注,郑玄本同于杜子春所说的或本,杜子春从故书无“事”字的版本,并且进行了正读,将经文读为“族师各掌其族之戒令,政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1]718。

杜子春通过提示语“当为”辨别《周礼》经文异文通假字,从而确定字形。又通过提示语“读为”来确定《周礼》经文文字的正确读音。再通过多种手法对经文重点文字进行释义,最后对《周礼》经文中的名物制度进行多方位解说,构筑了《周礼》训诂的范式。这种训诂范式,从郑司农到孙诒让,在两千年的《周礼》学史上一直被学者所遵循。杜子春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四、说名物制度

杜子春《周官》研究除了校勘和训诂之外,对经义也作了探索,包括对经文中包含的名物制度的解释,对句读的提示和句意的揭示等。我们未将杜子春对于名物制度的解释放在释字义中,主要出于词性的考虑。名物制度属于知识体系的阐释,而动词、形容词和少量名词的阐释属于普通语言学的词汇阐释,二者是有区别的,不过这种区分也是相对的。

(一)名物解说

《周官》一书涉及大量的名物制度,这些制度,西汉人已经很生疏了。杜子春采取描述名物形状、说明名物用途、说明名物来源、指明名物归属等方式对名物进行解说。描述名物形状如《籥章》职文说:“掌土鼓豳籥”,杜子春对土鼓作了形状的描述:“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也。”[1]801说明名物用途如《封人》职文有“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杜子春说:“楅衡所以持牛,令不得抵触人。”[1]720说明名物来源如《菙氏》职文说:“凡卜,以明火爇燋,遂龡其焌,契以授卜师,遂役之”,杜子春解释说:“明火,以阳燧取火于日,焌读为英俊之俊,书亦或为俊。”[1]805指明名物归属如《大卜》职文说:“掌三兆之灋,一曰玉 二曰瓦 三曰原”,杜子春解释说:“玉兆,帝颛顼之兆;瓦兆,帝尧之兆;原兆,有周之兆[1]802。通俗词释生僻词法如《庖人》,职文说:“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鱻羽,膳膏膻。”杜子春对其中的名物作了解释:“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鲜,鱼也;羽,鴈也,膏膻,羊脂也。”[1]661

(二)制度解说

杜子春解说《周礼》中的制度往往采用行为过程描述法、对比解说法、引用文献阐释法。

1.行为过程描述法

行为过程描述法是指名物制度难以用下定义法进行界定,不得不采用制度实行过程和行为描述来阐释该制度。如《占人》职文说:“凡卜簭,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杜子春解释说:“系币者,以帛书其占,系之于龟也。”[1]805“系币”,是司巫职官一项官常性质的工作,难以“一言以蔽之”,不得不采用过程描述法。再如《司巫》职文说:“国有大烖,则帅巫而造巫恒。”对于“造巫恒”,杜子春解释说:“司巫帅巫官之属会聚常处以待命也。”[1]816“会聚常处以待命”即“造巫恒”行为。

2.对比解说法

有些名物制度与人们比较熟悉的名物制度相近,杜子春将两种名物和制度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现两者的差异和相同点,以达到阐释的目的。例如《酒正》职文说:“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这是礼制规定,为什么“齐酒不贰”?杜子春说:“齐酒不贰,谓五齐以祭,不益也。其三酒,人所饮者,益也。《弟子职》曰:‘周旋而贰,唯嗛之视。’”[1]669在五齐三酒中,三酒供人饮用,因此要不停地添加;五齐供神,只是摆在那里做样子,神是不会真的饮用的,因此是不要添加的。“贰”即“益”,杜子春通过益与不益的对比,清楚地阐释了经义。

3.引用文献阐释法

当年刘歆研究《左传》,通过利用五经“相发明”,获得成功。杜子春也利用这一研究方法对《周礼》进行研究。例如《春官·籥章》:“国祭蜡则龡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郑玄注引杜子春说:“蚕当为蜡。《郊特牲》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岁十二月而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既蜡而收,民息已。’”[1]801杜子春为了证明“蚕”当为“蜡”,引用了《礼记·郊特牲》一文,两文事类近似,可以借助《郊特牲》校勘《籥章》传写错误。

杜子春是第一个真正开启《周礼》学研究范式的人,他除了在《周礼》学传承上具有承上启下地位外,还将研究旨趣放在正字形、正音读、句读、文字训诂和名物制度阐释等方面。这种研究方式笼罩了两千年以来的《周礼》学研究。与西汉今文经学家致力于经文的义理阐释不同,杜子春的《周礼》学研究体现出的是古文经学的性质。虽然后来郑司农、贾逵的《周官解诂》在具体文字训诂和名物制度的阐释上取得新的进展,但仍旧没能超越杜子春的研究范式。从这一点上说,杜子春在《周礼》学史上的确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 考 文 献]

[1]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段玉裁.周礼汉读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422.

猜你喜欢
名物本字训诂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诗经·国风>风物考》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