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2017-12-29 01:16郭晓玲��
考试周刊 2017年46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

郭晓玲��

摘 要:本文详细描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熟练掌握与苏轼相关的重点文学常识。

2. 背会全词。

技能目标:

1. 品味该词语言,借助于人、景、事等信息把握作者传递出来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该词为例,学会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2. 通过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2. 理解咏月是古人亘古不变的一种情怀。

三、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2. 合作探究;3. 品评鉴赏

四、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 授课时间:

六、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教师用王国维的对文学界旷世不遇的奇才的论述导入。

“天才者,或数十年一出,或数百年一出,而又须济以之学问,师之以德性,使能产生真正之文学。其屈子、渊明、子美、子瞻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聆听教师,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

1. 引出作者苏轼,为作者介绍做准备。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告知学生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 作者简介

一位旷世不遇的奇才

1. 教师由导入语引出蘇轼。

2. 展示PPT,引导学生填空,复习巩固苏轼的常识。

3. 如学生有不会的或遗忘的,教师及时讲解。

4. 引导学生快速记忆,通过提问,检查掌握情况。

1. 课堂发言,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复习苏轼相关的文学常识

2. 速背PPT上展示的与苏轼相关的重要常识。

3. 回答老师的问题,巩固所背。

1. 重要的文学常识要引导学生复习巩固。

2. 每节课抓住机会让学生练习速背的方法,久而久之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

三、诗歌品读

一篇余词尽废的奇作

1. 由作者引入到作品,点出该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引导学生,四读诗歌:

①听读:要求学生划出朗读节奏,给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注音。

②要求学生自由读,读对节奏,读准字音。

③课堂上要求个别学生展示读,教师引导学生点评。

④师生齐读、感悟。

3.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的意思。

如有不会的可小组讨论或者是询问老师。

4. 教师巡视指导。

5. 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1. 聆听教师对这部作品重要地位的讲述。

2. 听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给不会的字注音。

3. 放出声音,自由练读。熟悉文本的同时检查自己是否能达到读对读准的要求。

4. 准备好展示朗读,如无机会,认真听他人朗读,联系自己朗读体验点评。

5. 师生齐读。

6.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不会的问老师或者和临近同学讨论。

7. 回答老师的问题,自查理解情况。

1. 通过教师的介绍传递给学生这部作品的重要性,让学生心中产生困惑,进而更进一步激发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 通过四次各种形式的朗读熟悉文本,点评他人朗读的活动,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初步认知。

3. 反复的朗读和点评,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4. 养成利用手边资料自主学习的习惯。

5. 通过教师提问确保学生学习的效果和理解的准确性。

一场看似寻常的月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学习)

1. 这首词是写景的佳作,他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

2. 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吗?这使用了什么手法?

3. 讲授虚实结合的手法。

4. 这些景与月有什么关系?手法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预设答案:

景:月、酒、青天、风、琼楼玉宇、朱阁、绮户

特点:月光皎洁、清风徐来、屋宇明艳

虚实结合

其他景都是写月。

侧面烘托。

1. 为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做好铺垫。为理解乐景哀情的文学手法做好准备。

2. 掌握写景当中虚实结合、侧面烘托的手法。

一些不可思议的怪事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

1. 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的美丽夜晚,诗人有怎样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这些行为?endprint

2. 由作者荒诞不合常理的行为引出作者深埋心中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预设答案:

行为:

①把酒问青天

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③起舞弄清影

④无眠

让学生充分体会并理解文学作品当中抒发的情感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通过此环节的学习掌握一些文学作品赏读的小技巧。

一腔难以捉摸的深情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合作)

1. 在这首词当中,哪几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始终保持一致吗?

2. 总结归纳之后,师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生合作学习。

1. 学生结合词前小序和之前两个学习活动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

2. 课堂展示,和老师交流沟通。

3. 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作者情感的变化。

1. 师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探究归纳出作者情感的复杂变化,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进一步形成良好朗读习惯。

四、 课堂拓展

一种亘古不变的情怀

1. 教师小结:苏軾《水调歌头》借写月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借月抒怀的做法是古代文人的不变情怀。

2. 展示PPT。上面展示咏月抒怀的五个古诗词例句。

3. 引导学生结合给出例句,分析借月可抒的情怀。

1. 聆听教师小结。

2. 朗读PPT上展示的例句。

3. 思考讨论古人借月可抒的情怀。

4. 课堂展示交流。

5. 总结归纳。

让学生立足文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高于文本,能触类旁通,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一首心底深

处的歌曲

1. 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 和学生一起演唱。

3. 总结,结束本课学习。

起立和老师一起演唱。

1. 理解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艺术形式。

2. 通过演唱更深入的理解苏轼及其作品《水调歌头》。

七、 作业布置

1. 背诵这首词。

2. 向先辈学习,写一段话,借月来抒发你的心情。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