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生态。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结合对生态教育的理解、生态教育在初中语文的体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态教育;初中语文;教学渗透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渗透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语文学科较强的人文性特点为语文教学渗透生态教育提供了条件,也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教育的必然性。
1 关于“生态教育”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
生态观的概念最初来源于生态学。“生态学”( eco log y)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但最早提出“ 生态观” 概念的是当代学者余谋昌, 他在《生态观与方法论》 一书中认为:“生态观就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观, 是人类对生态问题的总的认识或观点。”他从空间结构和时间发展两方面阐述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观点。生态教育的提出,对语文学科教学,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在戴庆忠老师的《解读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认为,生态是和谐、真实、自由、自然的统称。语文的生态课程就可以理解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把传统的老师授课和疏导,变为学生的发现和发问,让课堂改变形式,升级为生态的课堂,让学生们探讨、师生们交流,产生自然的对话,让难题得以解答,使得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素养的提高,使得课堂和谐,知识的积累度提升”。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的多样性,为进行生态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从古至今,众多文人墨客都寄情于山水这些美好的自然风光之中。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他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鼻祖,亦有“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情怀。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展现是对“雨巷”这一朦胧的意象的喜爱。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亦或是其他文体,他们的作品中无不展现其对“自然”这个生态系统的赋予不同的情感。
2 初中语文生态教育的渗透
语文学习也可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学生、教师、课本(读本、教本),是三位一体的。个人与生活,是以听、说、读、写几种基本形式,建立广泛联系的,且最终是以语文学习,促进人个体的生长和发展。初中语文教材篇目的选取,也注重了对人文、生态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每学期的课本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材对生态教育的体现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生态化课堂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2016年新用的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一篇课文就是选自朱自清的《春》。在以往的教材中,《春》,这篇文章编排在比较靠后的单元,而现在却以第一篇篇目出现,并且这一单元的都是以“自然”主题进行选文,第二篇是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第三篇刘湛秋《雨的四季》……由此体现了编排者的用心,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对生态自然充满感情,而不是情感冷漠缺失。初中语文生态教育的渗透一直贯穿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生态语文以促进学生人文一体、和谐发展为目的,尊重语文特有的学习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尊重社会发展对语文学科提出的要求,在课内外广闊的时空,追求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使语文学习更近于质朴、自然的本真状态,并以为自然状态才能促进和谐发展,是造就语文清纯可爱形象的必然选择。
3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教育的有效策略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生态教育当然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找到切入点进行生态教育,是十分关键的。
(一)加强对文本创造性的解读
目前,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教学。只注重花哨的表演,一味追求形式而忽视目的和本质,这样的阅读教学是失败的。在这一过程中,要实施生态教育,首先是要对文本熟悉,并且对文本的创造性加以解读。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大自然为主线的诗歌集锦,在完成常规教学后进行单元总结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诗句渗透生态教育,“温室效应”会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飘”不复存在;再如八年级《语文》 中的《敬畏自然》,以不同视角和形式反映出人与自然方面的关系,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人文资源,属于较典型的反映人与自然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对于渗透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生态伦理素养,教育学生一切以生态原则为规范,按照生态智慧、 生态道德、 生态原则做事” 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利用各种媒介,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的直观化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散。文学语言具有主观性夸张性,而相关的图片、影像却是客观实在的。语言文字有模糊性、多重性、不确定性,对于语言文字所传导的美与信息,学生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在脑中形成他自己的认知与感悟,但多媒体却扼杀了这一可能。用具体影像代替想象的结果必然是不利于语文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也使得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大大降低,语言文字自身的功能和魅力,也势必随之减弱,这显然不是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初衷。语文多媒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学生、教师、多媒体运用、课堂物质条件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化系统。因此,我们应当以生态化的视野,为语文多媒体课堂更好地创设适宜的条件,实现更加高效的语文多媒体课堂。利用多种媒介,例如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情谊,结合图片,声乐,课外环境(例如在纯净的山野),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感受“高山流水遇知音”惬意。学生和老师在这一个环境下,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赋予的魅力,同时也提高课堂效率。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教师、学校是一个“有机生态系统”,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但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所以,教师应当主动地维护和发展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语文课是充满多元化的一门课程,既关乎天文地理,也关乎历史文化等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看法,而不是一味地听老师满堂灌。
生态教育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生态教育应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生态价值与地位,挖掘生态的内在潜能,唤醒学生的生态意识,从而使学生正确看待生态,尊重生态成长的快乐,提高生态质量。语文生态课堂是指将语文课堂作为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考察,把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看作课堂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生态因子,各生态因子有各自的生态位,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功能协调一致,真正焕发出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观与生态方法[J];生态学杂志.1985
[2][3]孙宏新.新课标下生态教育和中学语文教学[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38
[4]戴庆忠.解读高中语文生态课程的构建[J].课堂建设:203
[5]赵福楼.论生态语文建设[J].学科教学:2001年第12期:42
[6][7]张景红.初中语文建构式生态课堂下学生展示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 2013:34
[7]李保国.从《敬畏自然》谈初中语文课生态文明教育[J].教改创新:61
作者简介
谢胜秋(1989—),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学生,教育硕士,广西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