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档案管理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组织实施探索

2017-12-28 08:12王烁刘艳玲
卷宗 2017年34期
关键词:探索互联网

王烁+刘艳玲

摘 要:信用关系具有时间差与不对称的特点。在信息经济学中,信用的需求正是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从根本上讲,信用管理无非就是改善存在信用关系的双方之间的信息对称度,所以可靠的信息是信用管理的首要前提。信用档案管理机构(人员)工作的目标就是随时保障信用信息的真实可靠。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信用档案管理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信用档案;互联网;探索

1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社会的信任结构

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在信任结构里面存在着两大类,一个是人格信任,一个是系统信任。互联网的出现,导致时间和空间分离程度大大加剧,使得系统信任机制变得愈来愈重要,而人格信任的作用日益减退。这些问题的产生及表现形式表明,信用问题不单是一个道德操守问题,归跟到底,信用问题就是信息的问题。因此在新的信用结构下,更需要用新的信用档案管理手段,即系统(有学者称其为机制)—信用管理的信息系统。“信用中国”网站总经理周晋峰认为,信用体系的核心就是公共互联网平台。

2 档案管理部门为主导的宏观管理模式

虽然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体系到底由谁负责我们还不得而知。但信用档案体系的规划和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为档案管理部门。从我国社会组织结构上讲,档案部门是一个具有行政职能的机构,由其负责信用档案体系的牵头工作,一是避免由第三方(企业)牵头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因为档案部门对档案事业业务熟悉、责无旁贷;二是便于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中的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协调配套,电子政务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在牵头并推动工作开展。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国家的信用体系、信用档案体系建设也应该在电子政务范畴之内。

3 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是信用档案管理的技术支撑

在信用体系的建立中,“征信”(征集信用档案)的地位十分重要。所谓“征信”就是指对他人的资信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的行为。我国仍是一个非征信国家,社会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企业与个人的资信数据基本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使得从事征信业务的信用中介公司无法获得需要的资料。因此以前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征信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和信用产品,如深圳出台《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002年1月1日实施),上海成立信用中介机构开展信用服务。但总体上规模较小,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且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估体系。

一般情况下,收集个人或企业客户的资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是由于客户信用信息数据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造成的。客户信用数据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广泛。例如,就个人信用信息而言,有金融系统掌握的信用信息,还牵涉到个人的身份信息、社保信息、社会职业信息、社会信誉信息、经济状况信息等等。

(2)分散。由于信用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客观上造成客户信用信息资料的分散性,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更为突出。客户的相关资料散落在各个管理部门或经济单位,相对与社会所要求的信用信息而言,没有哪个部门的资料是齐全的。这种信用信息数据的相对分散就导致内容的孤立和片面,如果用这种孤立片面的数据来界定某个组织或个人的诚信度,势必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3)數据异构。由于客户数据资料高度分散在许多不同单位和部门,各个单位之间的数据库往往是异构的。有些原始数据可能是结构化的,如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可能是半结构化的,如文本、图形,图像数据、声频、时间序列数据、空间序列数据等,甚至是分布在网络上的异构型数据。这些各种各样的数据来源、特殊的属性、复杂的内部结构以及特殊的处理方式使得客户数据资料显得极为复杂。

针对上述特点,网络解决方案却具有很大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其分布性技术特点能把藏在网络的各个角落客户的资料进行集成分析。在开展电子商务之前,有关支付行为的信用资料可能只能在银行才能查到,随着网上交易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手段都能由网络服务提供商如实记录下来。一般电子商务网站都会拥有这样的信用记录,就这个记录而言,对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征信过程中的数据收集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4 依托互联网建立分布式信用档案数据库

笔者建议在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上学习国际上图书情报学界的做法,采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4.1 建立分布式信用档案数据库的必要性

在我国与社会相关的信用数据开放程度很低,而且提供征信服务的机构无论是企业的信用资料还是个人的信用资料都很不完备。比如,个人或企业的交易行为只能由银行提供,个人的信息只能由公安机关提供,企业信息则由工商机关提供,但这些信息只是一些最基本的资料,降低了信用评级的精确性。互联网的海量存储与动态性却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政府部门可以要求相应的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建立数据库,如法院诉讼数据库、银行的企业还款记录数据库、企业产品质量投诉数据库等,网络的开放性以及可以随时更新的特点可以使信用中介机构方便快捷地得相应的诚信资料,这也符合信用档案体系的动态性要求。

4.2 建立分布式信用档案数据库的可能性

分布式是指这些资料库在物理上是处于不同的地点或不同的计算机上,而对它们的访问则是物理位置透明的。分布式数据库有以下特点:

(1)广泛的应用目的,它拥有的数据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类别的工程项目和领域。

(2)在物理上的分布,分布式数据库是基于网络的数据库系统,对它们的访问是透明的。

(3)相对的独立和稳定性,数据库中的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应具有相应的稳定性。

(4)良好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分布式空间资料库能随着软硬件设备的改善而得到非常容易的升级换代。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建议一方面要鼓励商业机构注重自身信用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行业或部门的数据库,待条件成熟时,将上述数据库用互联网及相关技术整合,形成全国统一的信用档案数据库,从信息资源方面来促进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

5 分布式信用档案管理数据库的实现方式探索

5.1 针对信用档案数据储存与整合的分布式数据库解决方案

在系统中选择什么数据库,要根据本身行业特性和数据特征来决定,目前针对网络开发的数据库主要有:BIM公司开发的DBZ、微软开发的SQL、甲骨文公司的ORAC比、Sybase开发的ASA。

5.2 基于互联网的信用档案元数据建设—信用档案储存与发布标准的建设

笔者认为引入数字(电子)档案元数据挖掘(设计)方法,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的问题。根据档案描述编码格式(电子档案元数据)的框架,笔者认为可以建立完善的电子文件元数据模型,借鉴EAD来创建信用档案描述编码格式一一解决信用档案储存、共享、发布格式及规范问题,参照EAD档案描述定制信用档案描述方法。

6 结语

数字档案和数字档案馆的局部实现是互联网时代档案学研究和档案事业的突破,它彻底打破了我们以前的档案分类和实体排架相对应的逻辑关系,使人们在研究档案分类时更多的关注到档案内容上面。互联网引起了档案工作的深刻变化。信用档案管理已和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顺应互联网与社会对信用发展需求,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信用档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齐.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5.

[2]李小平,乔健.基于互联网的信用档案管理初探[J].四川档案,2004(3):13-14.

[3]洪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信用管理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探索互联网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