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石刻《石门颂》的艺术特征与审美价值

2017-12-28 20:06沈雨瑄
艺海 2017年11期
关键词:曹全碑汉隶中求

沈雨瑄

〔摘 要〕汉隶是汉字中最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呈长方形。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的发展达到顶峰,在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其中《石门颂》凭借奇纵恣肆的风格在汉隶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

一、创作背景与形式

著名的摩崖石刻《石门颂》,纵261厘米,横205厘米,全称为《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是由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文修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原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是先由太守王升书写在石头上,再由工匠进行刻画,所以金石味显得特别浓厚,属东汉赋颂佳作。它倚山势而书,字体疏松有度、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虽至今已历经千年,风化在所难免,但沧桑的历史感反而使其更具视觉冲击力。

二、《石门颂》的主要艺术特征

1.放纵舒展的结字构架

关于《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都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劲瘦开张,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蚕头燕尾,中间运笔遒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洒脱自如、妙趣横生。

2.严谨中求变化的笔法

《石门颂》的书写很少重按铺毫,大多是用三分笔尖垂直于纸涩笔推进,笔画的波捺提按幅度小,转折缓慢自然,如行云流水。因此它的笔画粗细差异不大,线条虽细但挺劲如铁杆虬枝,下笔虽轻但质感强烈、金石味浓郁。

总览《石门颂》刻石文字,虽然笔画粗细相近,字形主要是纵放竖敛,全以中锋用笔,看似平淡,但如深入点画之中仔细品味,会发现平中寓奇的姿态。例如同为主横,但面目各异,很少雷同。“孟”“极”等字的下横全是典型的蚕头燕尾顿笔铺毫,最后挑出凌空收锋;“书”“二”等字的横画,却无蚕头燕尾,甚至也没有波势,纯属篆书遗风,笔锋逆势轻下,然后推锋右进,至终端立即收锋,动感弱而内力盛。

又如竖,一般均为藏锋,欲下先上,涩笔下行,行至终端略顿后回锋向上轻收,整笔圆转浑厚。但《石门颂》中的竖,收放幅度比其他汉隶要大得多,有时上竖超常高出,破字头上三点一线的常规(例如“常”字)。有时左右两旁短竖几乎成了两点,既是为了破方,也是为了下中竖逸出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南”字)。总而言之,《石门颂》之美,“在势不在形”,不故意修饰的行笔,流动畅达,严谨中求变化。

3.纵意奔放的情态

《石门颂》刻字书写在严谨中求变化,在平淡中求率真,不刻意,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态,并为后世所珍爱。一方面具有汉隶的典型风格,字形扁方、转折明显,反映出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由篆到隶的演变过程;另一方面,表现出符号化、抽象化的特点,造型的浪漫性和装饰意味使《石门颂》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为强化节奏感和运动感,在部分用笔上夸张表现,体现了书刻者书法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4.与后期《曹全碑》的审美差异

东汉《曹全碑》也是隶书的代表,汉碑中的精品。《曹全碑》与《石门颂》是兩个不同时期的作品,《曹全碑》充分地显示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文字清晰,字体秀美,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与粗犷洒脱的《石门颂》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曹全碑》展现出一种程式化的女性美,而《石门颂》则透露出不拘一格的阳刚之气。二者一经对比,风格迥异而又一脉相承。

三、《石门颂》审美价值

1.势

“书贵有势”,“势”也就是包括笔画本身及其他点画之间的联系所派生出来的用笔趋势与法度,即所谓“法不孤行,仗境方生”。隶书是古文字向近文字转化的中介字体,它来自于篆,但和篆书的结体截然不同。篆书还保留着象形字的遗意,隶书则用臆造的偏旁符号破坏了象形的字的结构,使汉字结体逐渐规范化、程式化、简化,是继小篆后的又一次高度的统一。《石门颂》书体疏朗简散,笔与笔之间很少紧密相连。常在简单的笔画中形成有紧有松、张弛有度的体势。部分字体草书意味颇浓。《石门颂》通篇六百余字,各字体势表现各有不同,又整体风韵突出,令人叹为观止。

2.意

书意是指书法的精神或仪态而言,相当于绘画中的神韵、气韵之意。亦可以领会为画论中常说的形神兼备的“神”,多指书法艺术的内涵美。纵观东汉碑刻,虽然都在一时代,相隔几年、几十年,由于各碑书写者素质不同,神韵上也各异。桐城张祖翼跋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洒脱雄浑之气,胆怯者不可学,力弱者不可学也。其飘逸多姿,洒脱自然之神韵不可学”,可见一斑。《石门颂》的神韵,毫无愧色地体现着潇洒灵劲、朴厚大度、气势磅礴、纯真隽永的汉代造型艺术的时代精神。

3.章法

将要写的字联合成篇,是为章法。书法之格局,犹如盖房子,搭的是结构,目的是在里面居住。如何布置得当,至为关键。古人以排兵布阵作喻来说明章法是颇有道理的,因为隶书的结体参差起伏、巧妙多端,改变了小篆均齐、对称的结体方式,较楷书方块字也更活泼,为章法的出奇制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石门颂》时而法度谨严,如君子揖让;时而简散淡远,如众星丽天;时而大小不一,如乱石铺路。分而观之,似无律可循,但观全碑,则疏朗贯通,一种自然空灵之美油然而生。

结?语

综上所述,以《石门颂》为代表的汉隶,放纵舒展、纵意奔放、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古朴自然的艺术特色;又反映出先民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坚毅,也对中国古代建筑、器物等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永锡.《石门颂》书法艺术之我见[J].文博.1995(02).

2.徐铭.隶书之美—浅谈《石门颂》的艺术价值[J].理论与创作.2010(02).

3.梁中效.汉代三大摩崖颂碑的文化艺术成就[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5).

4.刘恒.谈谈《石门颂》临习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书法.1999(04).

5.郑光泽.《石门颂》的“三意”[J].中国艺术报.2001(03).

猜你喜欢
曹全碑汉隶中求
等差数列中求Sn最值的几种策略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이보촉온(以保促穩) ·온중구진(穩中求進)-20년20 중국 양회(兩會) ‘ 메시지’를 읽다
张健书法作品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对临《曹全碑》之二
对临《曹全碑》之一
在模仿中求创新
什么是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