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琳
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对提高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效果研究
杜 琳
(济宁医学院,山东济宁)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情况,分析护理学导论课程对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度的影响。方法:在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1、2班为实验组,采用改革后的教学方法;3、4班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问卷调查。结果:授课后两组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得分均有提高,实验组学生专业认同感各项目的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学导论课程在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进一步革新其教学方法。
护理学导论;职业认同感;护理本科生
10.3969/j.issn.1002-1701.2017.09.035
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指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逐渐发展、确定自己护士职业角色的过程,也指护理专业学生对所从事的护理职业认同程度的状态[1]。护理学导论是引导学生进入护理领域的启蒙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护理的本质,认可护理专业的科学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为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对护理学导论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提升了护理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现总结如下。
(一)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院2014级护理本科4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2班为实验组,3、4班为对照组。实验组男生 12名(14.0%),女生 74名(86.0%),年龄(21.02±1.98)岁;对照组男生10名(11.6%),女生76名(88.4%),年龄(21.10±1.56)岁。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教学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
2.实验组。将课程内容分为六个知识模块,每个模块选择相应的职业认同感培养目标;然后针对每个模块的职业认同感培养目标,选择最能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最后根据不同教学方法设计具体的课堂活动(见表1)。
表1 护理学导论课程教学设计模块
(三)调查工具。
参照胡忠华[2]编制的护理本科生职业认同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 for Baccalaureate Nursing Students,QBNS)并进行修改。问卷经2名专家进行评价修改,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为 8.3,Cronbach’sα系数为 0.85,内容效度指数为0.86。
(四)调查方法。
在首次授课前及末次授课结束时,进行现场集体问卷调查,由研究者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344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有效回收率100.0%。数据输入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 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授课前后两组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得分(见表2)。授课前两组学生在职业认同各项目得分及总分上无明显差别,授课后实验组学生在职业认同六个项目上得分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一)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内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
护理学导论课程是引导学生进入护理专业领域的启蒙课程,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巩固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等方面起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3]。但由于许多学生片面认为课程内容浅显、知识含量不高,导致学生虽通过了理论考试,却未能真正认识和了解护理专业,没有领悟到护理专业的内涵,更谈不上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南丁格尔》,使学生了解南丁格尔投身护理事业的决心与毅力[4],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护理专业。组织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制作PPT并进行课堂汇报,让学生认识到护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以护理理论为指导,帮助服务对象满足生理、心理需要,以维护和增强其健康水平的手段和方法体系[5]。帮助学生深刻的认识护理专业的内涵,对未来护理专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二)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情感。
随着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已不仅是注重知识、技能,还要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6]。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由单一的理论讲授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角色扮演、临床观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将枯燥的理论授课模式变得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让学生到临床亲身感受患者的痛苦,实地观察护士如何通过护理程序的步骤,发现并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服务老幼病残,体会爱伤观念。活动结束后学生谈到:“本来被调剂到护理专业感到特别自卑、压抑…看到护士运用熟练的技术解除病人的痛苦、用轻柔的话语安抚受伤的心灵,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可见,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弥补了护生单纯理论学习的不足,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护理工作性质深刻理解和对护士角色更鲜明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热爱护理专业[7]。
(三)改革后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坚定学生从事护理专业的信念。
传统护理教育中教师注重强调护理专业积极的一面,忽略对现存的问题的介绍。因此学生从对护理专业的美好憧憬开始到接触临床时的压力,思想准备不充分,往往出现失落和自卑感,专业认同感降低,导致人才流失[8]。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结合临床实际自行设计护患矛盾情景剧,并进行模拟表演。如患者因宗教信仰或风俗习惯的问题不符合治疗护理要求;由于护士穿刺不成功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因“进食与禁食”等专业术语的理解差异而产生的护患矛盾等。学生需要揣摩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设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对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对患者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从而更加坚定了其从事护理专业的决心。
表2 授课前后两组学生职业认同得分情况比较(x±s, 分)
本研究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然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教学条件、不同学生、不同教师等多方面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本教学模式同样应该用辩证、发展的思维灵活应用。
[1]Simone K.Work identities of nurses:between caring and efficiency demands[J].Career DevInr,2004,9(3):274-304.
[2]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四川:四川大学,2007:1-77.
[3]杨 娟,唐凤平,郑 叶.专科护理学导论课程说课设计[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5):358-361.
[4]杜 琳.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12):890-894.
[5]王桂生.现代基础护理技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6]张晓莉,吴红宇,巢 黔,等.国内外护理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8):2951-2954.
[7]杨碧萍,蓝宇涛,王 娟,等.情感教育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2):72-73.
[8]殷 磊,李小萍.专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0):777.
G423.04
A
1002-1701(2017)09-0072-02
2016-07
杜 琳,女,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护理理论。
济宁医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Y2015RW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