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视域下的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研究

2017-12-27 21:25高涛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6期
关键词:混合学习心理素质

【摘要】混合学习在当代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混合学习视域下的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为目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课堂实践教学与网上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实践探索,提升了教学效果,探索了基于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关键词】混合学习 心理素质 心理双育 协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09-02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师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面授教学,又要重视深受当代青年喜爱的网络教育。这是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也是高职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需要。Graham指出混合式学习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利用媒介技术的教学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学习模式。2017年地平线报告指出,混合式学习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具有灵活、便于实现、能够整合复杂的多媒体技术等特点。混合式学习起源于在线学习和面授学习的相互结合并在高等院校中逐渐流行。

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为目标,通过课内实践模式、课外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网上实践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合高职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实践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操作性强,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性探索,并吻合了当代混合学习的教育理念。

一、混合学习教育理念

在线学习模式具有资源丰富、协同交流便捷、友好互动等特殊优势,但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参与,学习效果并不如预期理想。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也被翻译为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后面统称混合学习)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出现并对当代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祝智庭对混合式学习内涵进行了界定: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混合学习正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45%的课程是通过混合学习来实施,在英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中,比例最高的是混合式学习(50%)。韩国国立与私立大学混合式学习的利用率已达到97%,新加坡超过80%的师生都在使用E-learning来辅助教学。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混合学习也逐渐成为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超过60%的中国高校已经开始使用课程管理系统作为支持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混合式教学的技术平台。国内多数著名大学都开展了混合学习的应用与探索。多数研究发现,混合学习具有方便、灵活和降低机会成本的特点,学生对于混合学习的反馈基本上是正面和积极的。

综上所述,混合学习起源于国外,并在国外开展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国内近些年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被证实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导致忽视教育艺术的不良教学发生。不能只重视知识的掌握,更应重视学生素质的提升。

二、混合学习视域下的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

混合学习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相结合,会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为其教学增添活力与动力。混合学习视域下的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该创新模式通过混合协同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采取课内实践模式、校内课外实践模式、校外企业心理健康素质实践模式与网上实践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使教学模式有效混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有效提升相关素质。双育理念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又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实现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育人目标。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素质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之标,更应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之本。关注学生心理素质,才能真正扭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忽视大多数群体,过多关注学生消极心理现象的弊端。

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整合关注,理论思索较多,实践探索较少。混合学习视域下的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积极探索二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系和发展目标,对于指引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双育协同实践教学,不断拓展育人空间,在探索过程中,我校“双室双育”实践教学的平台在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顺利搭建。“双室”是指我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平台——健康心理培育研练室和团队拓展训练室。“双育”是指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素质拓展教育。通过基础平台的科学搭建,教育目标的创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双育协同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教改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双室双育”,积极进行教学实践的探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双育实践教学模式。在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过程中,以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不断产生。例如,心理剧为大学生提供了情绪体验的渠道,教学主题之一“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表现”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认知性的探索方向,“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解决方法”为大学生提供了生活适应性的尝试, “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等主题为学生提供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良好方向和渠道。同时,通过大学生企业心理素質实践课,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也随之延伸到校外,实现了学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endprint

探索教育模式的融合是我校大学生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一贯追求的目标。多年来,通过努力探索,积极拓展,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混合学习模式,形成了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环境。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利用微信群,网络研练教学、网络测试等多种教学交流渠道,与学生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趋势,采取有的放矢的教学互动,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混合学习视域下的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高职院校大学生目前已占我国大学生半壁江山,研究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对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于本科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创新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一个窗口,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一言堂、满堂灌为主要特征,为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优化我校人才培养质量,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实践教学的探索。

心理健康双育协同实践教学创新研究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创新,也是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的创新,在双主体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心理双育协同实践教学通过多种模式的混合学习实践教学,其教学过程操作性强,效果显著,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創新性探索。

参考文献:

[1]Graham, C. R. (2006). Blended learning systems: definition, 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s,edited by C. J. Bonk and C. R.Graham, pp. 3-21.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Publishing.

[2]http://learning.sohu.com/20170222/n481390444.shtml.

[3]娄俊玲,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131-133

[4]祝智庭,孟琦. 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J]. 中国远程教育,2003,(19):30—35.

[5]Michael Zastrocky, Marti Harris, Jan-Martin Lowendahi (2008). E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Are We Reaching Maturity Industry Research, ID Number: G 00156361, 27 March 2008.

[6]Tom Browne, Roger Hewitt, Martin Jenkins and Richard Walker (2008), 2008 survey of technology enhanced lear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UK,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formation systems Association.

[7]李海霞.韩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况及其启示[M]. 新华教育观察高等教育版,2009.

[8]Mohammad Iqbal Bashar & Habibullah Khan (2007). E-Learning in Singapore: A Brief Assessment, U21Global Working Paper, No. 003/2007.

[9]Prensky, M.(2001b).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Part 2. Do they really think differently? On Horizon, 9(6),1-6.

[10]Finn, A. (2002). Trends in e-learning.Learning Circuits, (http://www.learningcircuits.org/2002/ nov2002/finn.htm).

[11]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年6月:32-38.

[12]赵国栋. 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3]高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练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科教文汇,2014(12):217-219.

[14]姜永志.“辨证论治、标本兼顾”,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评《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 [J].心理研究,2016,9(6):94-96.

[15]胡义秋,周明星. 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研究——基于湖南某高校积极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实验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88-91.

[16]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 ( 2 ):143 -146.

[17]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38(3):69-74.

[19]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J]. 心理科学,2012,35(3):530-536.

[20]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22-28.

[21]张大均.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30-34.

[22]张大均.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40-42.

[23]王鑫强,谢倩,张大均,刘明矾.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在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研究[J].心理科学,2016,39(6):1296-1301.

作者简介:

高涛(1977.8-),男, 汉族,河南泌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混合学习心理素质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混合学习在高等教育:三类不同设计方法
SPOC平台下IPAD在初中生物混合学习中应用初探
基于Unipus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国防教育对“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新形势下医护人员职业压力缓解与心理素质培养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