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红+徐荣光+林燕
【摘要】中等艺术学校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轻视文化课,认为只要把专业学好就行了。其实,语文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教材的多视角性,使中职语文教学进行专业知识渗透成为可能。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教学目的和内容,挖掘隐藏于文本中的专业元素,找准提高职业能力的突破口,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品味文本内容,用语文能力推动专业学习,实现语文和专业的双赢。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渗透 专业知识 相同要素说 美术绘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6-0061-02
一、理论基础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了学习迁移理论的“相同要素说”,他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只有当技能具有相同因素时,一种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技能”。他认为学习迁移,就是相同联结的转移,两种学习情景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越多,前者对后者产生迁移作用就越大。
“相同要素说”给我们启示:如果两种学科间含有共同成分,都有迁移现象发生。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语文和专业教学之间存在着共同因素,那么二者一定存在着学习正迁移现象,找到它们的共同成分加以利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和专业有关的知识,来实现学习的正迁移,达到语文和专业双赢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中职语文渗透美术专业知识的实践
1.文学和美术的关系
文学与美术同属社会意识识形态,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都包含了作者的人生体验,能引起审美者的共鸣。它们的起源、反映形式、作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文学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艺术;而美术是用物质材料塑造艺术形象的视觉艺术。
文学与美术都属于形象思维范畴。美术用线条、色彩来塑造形象,给人以视觉美感,文学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二者均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反映作者的主观思想。
文学与美术可互渗互溶的。它们的相通点表现在:一内容上,美术作品大多具有文学性叙事题材,通常根据文学题材和情节来创作,而有的文学作品又是以美术作品为题材;二是以再现、摹拟为特征的写实主义表现形式,文学中的“叙事状物”,就是通过语言的中介和读者的联想,在想象中呈现形象。美术采用直接描绘、显示物象的直观表达美的形式。
2.语文课与美术专业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与美术专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生升入高等学府,需要更高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而语文课本里的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艺术鉴赏力与文学修养成正比关系。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需要想象和审美等能力,这些能力能通过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分析和品味,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带动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所以学好语文课对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美术专业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语文课的学习能加以补充。如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的创造,涉及到大量的传统文化“北京欢迎你”、“金木水火土”、“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五环”、“五福临门”、“奥林匹克精神”等各方面的知识,渗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美术鉴赏能力的高低,所以引导美术生重视文学修养,对其知识体系的建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术专业知识渗透的相通点
在美术班的语文教学中,注意探求语文课与专業之间的某些相通点,不能随便渗透专业知识,要把握文学与美术的相通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获得专业能力,用专业知识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挖掘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相通点,从不同角度来加以探讨。
(1)从创作的源泉看,文学创作与美术创作都是在观察和感受生活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学创作与美术创作都是作者在对生活的理解上表达个人主观艺术理念的活动,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绘画,都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2)从创作的内容看,都是通过形象来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只不过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绘画是用色彩和线条塑造形象,二者的相通点都是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意图。
(3)从创作的形式看,都采用写实主义、象征、比喻、抽象、意象等相近的手法。在形式上,文学和美术往往是对应的,文学中的表述类型和美术风格流派一一对应,如印象派的色彩和文学的语言感情色彩,现实主义、古典主义与19世纪文学等,都有相通的地方;美术讲究“空白”,文学讲究虚实相生,美术作品的构图和文学写作的谋篇布局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4)从创作结果看,都体现对“真、善、美”的核心追求。文学的功能是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文学要实现这些功能,就要追求真、善、美;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与真、善、美是相对应的。
4.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术专业知识渗透的途径和意义
(1)借助多媒体,采用电影或者画面的形式,把课文内容直观的显示到学生的面前,形象可感,学生爱看,又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如《雷雨》《红楼梦》。
(2)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或者学生自画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充分发挥美术专业学生对画面特有的感悟能力,引导学生联系语言文字的描述,加深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理解,领会文章的主题内涵。如《祝福》。
(3)配诗作画,对画作诗,增强想象力,加快背诵速度。如在讲授诗歌篇目《沁园春·长沙》、《山居秋暝》、《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除了学习诗歌写作上的特点,还要求学生背诵。学生对诗歌分析和背诵不感兴趣,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简单图画,让学生把诗歌所表现的内容用笔画出来,然后对画面进行介绍说明,按照课文顺序,边看边说边背,学生觉得很新鲜,并且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系,容易把握,很快就完成了背诵任务,效果很不错。
(4)画文比较鉴赏,解决疑惑。针对小说中典型环境的描写,如《荷花淀》通过文章分析,利用学生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作画,然后和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进而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5)通过对意境的分析来把握文本的主题。文学和美术的相通点是寓情于景,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情景交融的佳作,生动的语言可以转化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如《山居秋暝》、《雨霖铃》通过对画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文本的意境,从而挖掘作品内涵,把握文本的主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6)从色彩角度感受作者的情感。美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色彩非常敏感,在色彩运用方面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语言的感情色彩又不容易把握,因此可以把色彩作为切入点讲析课文,来把握作者的意图。如《故都的秋》。
(7)专业角度进行欣赏。美术专业的许多术语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如意境、烘托、虚实相生、白描、渲染等,都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词汇,于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让这些专业术语在教学语言中出现,借助这些术语上好语文课。如《蒙娜丽莎的微笑》。
总之,将美术引入语文教学,用专业知识来反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使平面、单调的语文教学立体化、趣味化、活动化、简单化,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S].2005.12
[2]赵莹.实用性和人文性两手都要硬[J].大学时代.2006.9
[3]万国艳.探求相通点,抓住切合点[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