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明
【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综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利用随访调查法分析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3%,肝损伤发生率最高,占3.4%;肾损伤发生概率最低,占0.4%;25.0%的药品不良反应导致患者病程延长、病情恶化和死亡。结论:我院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国内平均水平相似,以肝损伤最为常见;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延长、加重,影响患者治疗效果提高。
【关键词】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临床上治疗结核病的关键是联合、全程、足量和规律用药,但是由于长期多种抗结核药物的联合使用,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给患者身体和家庭带来较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同时使国家对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实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要重视临床上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和分析。本次研究特选取2010年5月一2017年5月期间我县接受调查261例患者进行研究,并作如下报告: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5月一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261例患者中男性131例,女性130例。年龄14-85岁,平均年龄(52.35±5.24)岁;排除患有精神疾病、晚期癌症、预后无法完成标准治疗方案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利用非住院方式治疗患者,初治涂阳患者按2H3R323E3/4H3R3方案,复治涂阳患者按照2H3R323E3S3/6H3R3E3方案进行治疗,双日服用,隔天1次。患者治疗前要检查其肝功能、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血尿常规等,服药后1-2个月内再次检测患者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如果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再进行一次检测分析其转归情况。给患者发放随访日历,并告诉患者填写每日是否服药和服药后是否有不适应症状,并每次复诊后拿药时要填写好日历交给调查人员。
1.3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要按照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方法要求实施因果关系分析评价,既:有无文献资料佐证;用药与异常表现有无合理时间关系;停药或减量时患者异常表现症状是否减轻;再次使用可疑药品是否出现异常;这种异常表现是否可以用合并用药、结核病和其他因素解释,符合以上2项判定为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同时利用SPSS.20軟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率
发现261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3%。其中肝损伤发生率最高,占3.4%(9/261);肾损伤发生概率最低,仅仅为0.4%(1/261);详见表1。
2.2不良反应对结核病治疗转归的影响
32例不良反应患者中有8例患者结核治疗转归受到影响,其影响主要为病程延长、病情恶化和死亡,见表2。
3讨论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国家比较重视抗结核病质量和控制。本次研究发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3%,其中肝损伤发生率最高,占3.4%;肾损伤发生率最低,为0.4%;不良反应对结核治疗的影响有很大的影响,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会停药、换药、减少药量,或者改变原来的用药方式,不同的不良反应对结核治疗过程中的影响不同,其中肝损害主要导致治疗中断,导致患者病情恶化;而胃肠道反应会导致服药方式的改变,延长患者病情;本次研究发现8例结核治疗转归受到影响,主要为病程延长、病情恶化和死亡。
从以上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抗结核病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是因为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不遵医嘱用药情况,导致患者病程延长、病情恶化、甚至会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基于此,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必须要做好抗结核病药物指导工作,利用全程督导管理方式监督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利用电话询问和嘱咐家属的方式实施监督用药,并在治疗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用药情况,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促进患者疾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