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明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最好时机。数学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结合教学经验,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方法多样化的教学谈一谈相关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数学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在对待问题的时候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方法去解决。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转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引导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是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要求,但是当前很多小学数学老师都没有有效落实这一点。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还有部分数学老师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处在一个机械、被动的状态,老师不停地说,学生不停地记,但是能够被学生消化和吸收的知识却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思维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对老师依赖的习惯,在练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较难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数学老师首先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明确数学教学的目的,再在此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想有效实现数学解决问题中方法的多样化,数学老师第一步就要转变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利用合适的语言或者方法引导学生产生多样化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意识。例如,在进行问题教学的时候,数学老师可以使用下列这些语言向学生提问,如“对于这道数学题目,哪一位同学还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这道题目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等。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即在解决一道问题之后,会产生进一步思考的意识,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对待和解决问题。其次,数学老师还要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意识和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再去探究多样化的解题思路[1]。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给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数学知识比较枯燥,而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往往很难理解数学公式和数学概念等知识,所以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始终不感兴趣。数学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资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知道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重视数学学习[2]。
例如,笔者曾经结合实际内容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我们班一共有34个同学,加上老师35个人,现在老师要组织你们去公园玩,但是面临着租车问题,已知面包车可以坐6个人,小轿车可以坐4个人,我们应该怎样租车,才能带上所有的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有很多种。这种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利,有助于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高效实施。
三、开展有趣的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数学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点,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例如,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上,然后让学生在不利用尺子的前提之下测量出操场的宽度,测量结果最精确、测量方法最方便的学生即为获胜者。又如,数学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给每一个小组发一根5米長的绳子,让学生以教室的墙壁为一边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苗圃”,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的一组即为获胜小组等等。这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既有趣又有一定的教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师既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提升人才的质量。小学生是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数学老师通过对其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老师要对此加以重视,加强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教学,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使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张龙.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34-35.
[2]黄福生.浅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5):11-12.
[3]宋义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26):43-44.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