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宇
摘 要:在低学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是重心之一。低学段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和认知能力上都处于较低的层面,要想保证对他们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需要教师采取针对于他们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
按教学规划,一名小学生应该在完成小学学业时认识大约3500个常用的汉字。这3500个汉字并不是平均安排在小学的各个年级,而是主要集中在了小学的低学段。可以说,在低学段,识字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核心的核心。
那么,怎样有效地开展低学段识字教学呢?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字音教学,培养语感
比方说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需要怎样才能识别他?这需要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一是要请教对方的“名字”,然后结合名字和外形进行记忆。识字也是如此,就是先要从音和形两方面入手。
好多教师在教生字读音时,花费的时间很短。带领学生读两遍,一听,学生都能读准确了,就结束。其实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为什么?就不说小学生,就说教师自己,你听到一个人名后,能快速牢固地记住吗?几天后还能想起来吗?恐怕很难。所以,对于生字读音的教学,教师要注意集中时间反复刺激学生的听觉。
当然,我们都知道,反复读一个字音,必然会产生枯燥感、疲劳感。所以根据低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中安排学生认识“灰、迎、阿、姨……”这几个字。我在教学生认识了这几个字后,就组织他们一起玩“传音”游戏: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组字牌,我先起头,说“hui”,第一排第一名学生迅速找到“灰”字并大声读出来,然后,他在随机说一个字音,如“ɑ”,他后面的学生就在字牌中选出“阿”字并读出来……到谁那卡壳了,谁就接受惩罚——举着相應的字牌把字读5遍。
二、以形教形,提高字形识记
字形,是识字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汉字中有的字形非常相近,学生刚开始学习生字时,往往因记忆和理解不清晰、不深刻而出现误识。如把“左和右、友”区分不开,把“大、太、犬”混用等等。
在对字形进行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汉字的象形特征,用“形”来教“形”,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如,上面提到的“左、右、友”,我就用自己的形体动作加上多媒体图片来向学生讲解,帮助他们记忆。“我们中国有个传统的礼仪动作——作揖,大家在过春节的时候,是不是见过一些人拜年时使用?你们观察过没有。”我做出一个作揖的拱手动作,“这个礼仪要求左手张开在上,右手握拳在下,表示尊敬。因为,右手是用来拿武器的,所以用左手盖住表示友好。大家看,‘右字下面的‘口像不像握紧的拳头,‘左字下面的‘工字是不是可以看成手张开了?”这样一比划,学生在遇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就会想起作揖这个动作,就不会混淆了。
再说“友”字,我把这个字的篆书写法写在黑板上,给学生列出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知道“友”字的上半边和下半边都是“手”的象形画变形过来的。“代表着两个人握手,是友好的意思。”还有“左、右”两个字,上边也都是“手”,说明开始造字时,指的就是左右手。
这样的形体教学,学生对生字字形的把握非常准确,一般不会再出现问题。教师还可以使用实物、动画、图片等方法形象地教学字形,具体使用什么方法,要根据字的具体需要来设计。
三、立体多元巧妙传解字义
音、形、义是识字教学的三个大项,音与形是识别的,而字义是指向学生应用能力的,是学习语文必须要突破的关卡。只有学生掌握了字的义,才能说是真正学到了知识。没有对字义的理解,学生就不能准确阅读文本,也不能正确表达思想。在向学生解析传授字义时,我认为不应有固定的套路,应该根据具体字的特征来采取多元、多样的方法立体化讲授。
如,某些字比较抽象,那就采用联系词句或上下文的方法来讲授。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的“察”字。我就通过“不信你就仔细观察”这句话和词组来向学生讲解:观是看,察也是看,都是看,有什么区别呢?观,看得比较粗略,是大面地看,察比较仔细,是细致地看。
再如,有些字是具体事物,就比较适合用形体表现或画面展示的方法来传导字义。如《拍手歌》中的“鸡”“猫”,教师就可以用照片、视频结合自己的情境表演来完成字义解释。而“保”字,我又换成了用肢体动作来教学的方法: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代表“呆”字,我站在旁边张开身体遮掩他,用“亻”旁,“同学们,我是不是在保护他?”
本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总的理念是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音、形、义并重,不应有所偏废。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墨守成规,应根据具体字的特征及学生学情而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
参考文献:
[1]马文礼.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初探[J].语文学刊,2015(4).
[2]肖相华.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模式初探[J].大江周刊(论坛),2013(1).
编辑 高 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