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摘 要:网络环境下,教学可以创建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将声音、文字、图画、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可视化、有趣化、充实化、知识概括化。因此探讨如何在网络环境中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课堂。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好奇心强烈,求知欲强,但是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古诗文、散文,小学生往往学习效果不佳,学习兴趣也逐渐下降。在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构建一个有趣且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调动学生感官,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打开学生的感官,营造良好愉快的课堂氛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积极借助互联网平台搜集教学资料,比如图片、视频、音乐等。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自己制作课件与微课视频,提炼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与素养。比如在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春江晓景》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提前在网上找寻有关古诗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学生从动态的、精美的视频中就可以体会到古诗中所描写的“竹外桃花”“春江”“鸭子”“蒌蒿”“河豚”的景物的灵动与优美场景,继而给学生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刺激,如临其境般享受优美的春景,更便于小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再比如说,识字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枯燥的,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或自己制作一个识字测验小短片,短片中由一个卡通人物来念生字,然后,教师通过点名来叫学生回答。这样的方式比起传统的识字默写更能提高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现识字的乐趣。
二、创建问题情境,引领深层次阅读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来源于具体形象思维,为让学生更精准而深刻地理解文本,教师要创设直观形象的问题情境。构建课堂教学的一大重点在于创建问题情境,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能力与学识水平,引导学生从肤浅的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敢于质疑,充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问题情境要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要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学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上进行思考。比如说在讲解西师版四年级上册《莫泊桑拜师》一文时,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个视频短片,短片中呈现一幅车水马龙的场景,让学生观察短片的场景,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如果让你来描写街景的情形,你会怎么描写呢?有的学生回答车,教师可以随即问道:都有哪些车?这些车有什么分别?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使得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然后回到课文中,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莫泊桑为什么说自己什么都没有观察到呢?你认为该如何观察写作对象?经过教师所创建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明白课文所讲的中心意思,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还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巧借互联网工具,构建开放教学环境
在网络环境下,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具备一定的开放性,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优化与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去获取新的知识,开拓新世界,增长见闻,这尤其对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讲到二年级下册的《少年邓小平》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从互联网上自主搜集关于邓小平的相关资料,图片、文字、视频等,然后将这些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探讨。通过自己查询资料,从图片、文字以及视频中学生可以全面深刻地了解到少年邓小平所具有的人格品质与远大的理想抱负。比如在讲到《传统佳节》一文中,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作业,从网上查找一年之内的节日都有什么,每个节日有什么样的风俗,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实课文的内容,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增长见闻,了解生活中的常识。通过開放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切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就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提升语文素养。而网络时代的来临,让语文教学脱去了“死板的模式”,消除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从愉悦的课堂氛围到问题情境的创建再到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无一例外地体现出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新景象。
参考文献:
[1]吕善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9):51-52.
[2]王京龙,李汉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60.
[3]葛志国.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5):171.
[4]成立村.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80-281.
编辑 栗国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