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管理视角下的惰性知识激活与知识创造过程的关系

2017-12-26 12:29吴翠花王玉辰张毅丹
商场现代化 2017年22期
关键词:激活知识管理

吴翠花+王玉辰+张毅丹

摘 要:在我国经济结构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关键时期,知识已经成为组织应对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唯一而重要的资源,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依赖于知识与知识创造。目前已有的知识管理研究缺乏对惰性知识的关注,惰性知识对知识创造的五个阶段:共享隐性知识,创造概念,检验概念,建立原始模型,实现跨层次知识的交流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因此,惰性知识的激活对于提升企业知识创造能力,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创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惰性知识;知识创造;激活;知识管理

一、引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社会需求基准的不断提高,企业面临着更多不确定性的考验与挑战,而知识是企业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考验和挑战的重要而唯一的因素。李开复在最近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认为:“在未来的十年之内,世界上有50%的工作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阿里研究院2017年1月初主办的“远见2046——第二屆经济智库大会”上,与会的许多嘉宾也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数据将在整个经济活动当中充当主要因素,其价值会超过石油、土地、资本......,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武装起来的新实体经济会代替旧的实体经济,这种变化的最根本来源在于新知识的不断发现和创造。竹内弘高和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它一经创造出来,便成为过时的东西。企业要想在竞争的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挖掘知识来源,创造新知识,惰性知识作为知识创造的重要来源之一,长期以来缺乏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有关惰性知识的研究大多拘囿于教育学、认知科学等领域,基于认识论的视角探寻惰性知识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如通过体验、抛锚式、情境认知、认知学徒制等教学方式以预防和活化学生的惰性知识等,尚缺乏对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从战略管理、知识管理角度的研究成果甚少。从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看,在企业中存在着海量的尚未有效提取和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如存贮于个体中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存贮于企业数据库中的知识,一些被束之高阁的专利与技术等,这类知识需要找到有效的渠道加以激活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价值,否则就会构成企业的“知识死海”,不仅会阻碍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也会抑制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和提升。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如何激活惰性知识,提高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基于上述理论与实践背景,本文剖析惰性知识激活与知识创造过程的关系,以期为企业提升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管理水平,进而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为丰富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提供新的视角。

二、知识、惰性知识与知识创造

在知识管理相关文献中,知识一般是作为“资料-信息-知识”这一认知结构的最高层级出现的。知识是一种流动性很强的综合体,涉及到信念、承诺与行动,知识接近于行动,更具有价值,这是知识与资料和信息的根本不同之处。资料、信息是提取知识的源头,在信息转变成知识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人的参与,知识才会具有意义。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人们需要更多的知识指导其行为(Cortada,1998)。从个体角度看,知识包括个性化的认知(智慧)、经验、价值以及经过文字化处理的信息和个体独特性的见解。从企业层面看,知识是隐含在企业的日常程序性工作、流程、规章制度以及通过文件化、系统化机制存储于企业资料库中的各类信息的综合体。无论是在个体层面的知识还是企业层面的知识,都存在这样一类知识,它们以碎片化、零散化、孤立化的形式而广泛存在着,如果不加以整合和集成化就无法实现其价值,我们称之为惰性知识。惰性知识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提出的,他认为,人在思维和实践中往往会受到其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的影响,这种定势和模式支配下的知识称之为惰性知识。

知识创造是企业为了适应和应对自身不同发展时期外部环境的变化,集结内、外部各类资源(人力、物质、资金、信息等),吸收和使用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知识并为提升其竞争优势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活动总称,这种活动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基石。本文认为,从知识创造的角度看,惰性知识是指已存在于个体或组织中,但在实践中尚未有效提取和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处于待“激活”状态的知识,常见的诸如存储于个体中的各类专业或非专业知识、专业或非专业技能等,组织中尚未应用的各类知识、专利和技术等,这类知识更多表现为个体或者群体的思维准备状态。因此,充分调动个体或者组织群体的思维,通过设置恰当的“场”使之与既有知识结构产生积极的关联,通过知识的持续积累“激活”它们,“学以致用”,让存储于人体或组织中的惰性知识实现其价值,对提升知识创造能力,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惰性知识激活与知识创造过程

处于激活状态下的惰性知识是有利于知识创造的。在动态多变环境下,许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新问题的挑战,在已有知识和需求知识之间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缺口--Gaps(知识距离),面对创新的困惑,就需要不断寻找和获取新知识的支持以应对内外部各类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

Nonaka & Takeuchi开发了群体知识创造的五阶段模型刻画了知识创造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即通过共享隐性知识,创造概念,检验概念,建立原始模型,跨层次知识的交流共享五个阶段的相互作用,知识才能被创造出来。

以丰田公司Prius(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过程为例,Prius的知识是在三个层面上被创造出来的:产品、技术及产品开发过程。首先,Prius是不属于既有任何产品线的创新产品,其次,Prius运用许多创新的技术、如发动机、马达、电池、刹车系统等,以及将这些技术集合成一个混合系统的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对丰田的发展很重要,而且对丰田的未来也至关重要。第三,Prius的开发在时间上创下了记录,由于使用了全新的设计和新技术,从设计成型到制造开始仅用了15个月的时间。丰田公司Prius(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过程中惰性知识在知识创造几个阶段的作用分析如下:endprint

第一阶段:共享隐性知识。众所周知,组织自身是不能创造知识的,组织中个人所掌握的隐性知识是组织群体知识创造的基础,个体隐性知识中蕴含着大量的惰性知识,丰田高层和中层负责人通过建立、利用和激励各种“场”,积极挖掘个体的隐性知识及其惰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及其惰性知识主要是凭个人经验而获得,是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特别是其中的惰性知识如果没有恰当的应用场景就无法显现和启动,这些知识是尚未挖掘的新知识的源泉,通过适当的“场”的作用,分享蕴含在个体中的隐性知识及其惰性知识使之扩散为群体知识,就成为丰田Prius知识创造的重要环节之一。

第二阶段:创造概念。是通过交流隐性知识及其惰性知识进引发群体思考,将隐性知识及其惰性知识转化为明晰的概念,然后用文字、图表表达出来的过程。为了达到该项目所需的速度和创新,丰田通过“场”,一方面分享分布在丰田公司各个部门的冗余信息,促使个体之间彼此“侵入”各自的知识领域,使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知识相互交织、融合,组织中个体的知识体系是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个体的知识体系在整个组织中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因此,通过冗余信息的分享为组织群体知识的创造提供统一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场”集思广益,提出新的观点,交流集中在丰田各個部门的从新产品、新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过程等各个方面的隐性知识及其惰性知识,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建立新的概念。

第三阶段:检验概念。在新概念建立之后,组织必须对新概念进行全面地检验和甄别。对企业而言,检验的标准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定量的检验标准常用的包括成本、盈利率以及产品对公司发展有多大利益等。对于丰田Prius开发过程的知识创造而言,定量的检验标准除了成本、盈利率以及产品对公司发展有多大利益等外,还包括创造出如发动机、马达、电池、刹车系统等新的设计标准、技术标准、制造标准等以及缩短了的开发时间。定性的检验标准应当包括新概念被从研发团队、公司到市场接受和认可的程度,新概念中蕴含的知识及其惰性知识的激活、分享和扩散的广度和深度,这一环节为原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第四阶段:建立原始模型。这一过程是将经过检验的概念转化为有形的、具体化原始模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组织内部各个成员通力合作,就像建筑师给出一张蓝图一样,共同建造一个新的组织概念模型,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丰田Prius开发过程中的知识创造而言,在建立Prius(混合动力汽车)的原始模型过程中,丰田借助“场”集结公司内部涉及到新产品开发相关的来自各个部门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不但实现了已有知识的整合,而且也充分挖掘并激活隐含在已有知识中的惰性知识,并将这些知识集合成一个混合系统的新知识系统,构筑出Prius的原始模型,这个模型是通过将新创造的知识同已有的知识相结合而产生的,为Prius的成功研发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事实证明,这些知识不仅对丰田的发展很重要,而且对丰田的未来也至关重要。

第五阶段:知识的跨层交流。原始模型开发出来后,尚需要通过不断的循环、交互作用和螺旋发展的过程才能不断完善,这称之为知识的跨层交流,既可以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可以发生在组织之间。在丰田Prius开发的知识创造过程中,跨层交流也为惰性知识的激活,提供了恰当的“场”,正是在这种跨越组织层级和组织边界的“场”的作用,使得原来处于休眠状态的知识找到了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使得群体知识创造不断处于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过程中,也为知识的持续积累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群体知识创造模型是一个渐进的、多维的模型结构,这五个阶段交互作用,螺旋发展,正是通过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新知识才得以不断产生。而在知识创造的每一个阶段惰性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态都在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并发挥着作用,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

综上,丰田公司在除了采用许多非传统的方式,如研究与开发工作同步化进行等,更为重要的是在Prius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场”的机制,鼓励成员将自身经验的情境带进来,丰富共有的“场”。“场”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企业知识管理者了解哪里可能发现必要的知识并激活或者运用这些知识(包括惰性知识),哪些人具备这些知识(包括惰性知识),特别是对于大企业而言,要想知道组织究竟了解什么东西常常较为困难。因此,知识管理者必须培育和充分利用能够发现和利用所需人才和知识的知识生产者(Knowledge producer),并通过“场”的作用,有效实现Prius项目所需要的各类知识,为Prius的成功问世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结束语

知识已经成为组织应对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下各类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唯一而重要的资源。本文认为,惰性知识作为知识创造的重要来源之一和组成部分,如何激活、利用这类知识,使之发挥应有之义,对于促进企业知识创造能力的提升,促进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丰田公司Prius(混合动力汽车)的开发过程中知识创造过程为例,分析其中惰性知识在知识创造五阶段模型中的作用,揭示了惰性知识对于共享隐性知识,创造概念,检验概念,建立原始模型,实现跨层次知识的交流的作用机理,以开拓知识管理领域新的研究视角,丰富和补充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内容,由于篇幅所限,对于惰性知识激活的机制、路径等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进行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吴翠花,张永云,张雁敏.组织控制、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2):29-38.

[2]Whitehead,A,NThe aims of education[M].New York:Macmilian,1929.

[3]Hunsook,Oh.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k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D].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2002.

[4]竹内弘高,野中郁次郎著,李萌译,高飞校译.知识创造的螺旋-知识管理理论与案例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2.

[5]弋亚群.知识获取与共享、组织能力和企业战略变化间的关系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4.

[6]Dorothy L.& Sylvia S. The Role of Tacit Knowledge in Group Innovation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3):112-132.

[7]Gernot Grabher, Oliver Ibert. Distance as asset?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in hybrid virtual communities [O/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0:lbt014v1-lbt014, August 9, 2013.

[8]刘会超,杨锋英.惰性知识的特性及克服[J].天中学刊,2008(2)4:107-108.

[9]陈丹.学生惰性知识的形成机制及其改进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2013.5.

作者简介:吴翠花(1967- ),女,河北正定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联盟网络、技术创新;王玉辰(1989- ),男,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张毅丹(1992- ),女,山西运城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激活知识管理
英语课堂中激活快乐因子研究
浅谈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创设情境,激活政治课堂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