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璠+张美
【摘 要】从2015年11月以后中央连续四次强调“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经济形势了解“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探寻其中暗含的经济学原理。分析国外“供给侧改革”实施的案例,给我國政府及企业为以后的发展提出意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需求;供给;“三驾马车”;凯恩斯主义
一、“供给侧改革”的发展历史
说到“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发展由来,就必须提到经济学中的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于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关注经济系统中的供给端,认为需求随着新的供给出现而改变。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逐渐占据了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各国往往根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经济政策,对经济的需求端进行管理,迅速扭转了因世界大战带来的颓势。因此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但是,凯恩斯主义过分的强调增加需求,最终导致了上世纪70年代西方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工人失业经济严重受挫。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供给理论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芒德尔教授提出。七十年代初他便提出了与凯恩斯主义截然相反的主张,并多次抨击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芒德尔反对福特政府以增加税收的方法来控制物价,他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萨伊定律被供给学派重新奉为经典,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
萨依定律作为供给学派重要理论支撑是一种自19世纪流行至今的经济理论。萨依定律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对萨伊定律最常见的表达形式。只有在供给侧出现问题,产出了错误的产品才需要不断的扩大需求,甚者会进入一个死循环。
二、我国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高端制造业、服务业、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而落后传统工业的产能过剩。宏观经济上 PPI已经连续负增长,钢铁、煤炭、水泥等企业仅仅通过低价竞争利润极低不说,同时还带来严重的生态污染。无数钢铁、水泥企业沦为僵尸企业。这些企业只能依靠银行贷款和政府补贴得以维持,但也绑架了政府和银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阻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供需错位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仍然是我国当下经济最严重的问题。落后传统工业过剩产能的实质仍然是供需需不匹配,而这种过剩也不可能仅仅通过供给端去解决。其他行业供给的短缺也不可能单纯地依靠凯恩斯主义从需求端去解决。
凯恩斯主义认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不应把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改善就业,政府即便是财政赤字也可以发行大量债券以弥补个人投资的不足。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对特定行业的增税减税,来引导社会大众消费。
被我们所熟知的“三驾马车”理论,也是从需求侧分析解释了经济增长的原因。国民生产总值是投资、消费、净出口这三种需求之和,因此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是对经济增长原理最生动形象的表述。
由上文分析可得,依靠凯恩斯主义、三驾马车单纯的从需求侧看消费、从需求侧看投资都不能构成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只有将供需联系起来,在保持或者扩大需求的前提下,对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才能使我国经济适应新常态。这也与中央之前加快经济转型、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不谋而合。
三、总结
在供给侧改革中我们应该主要抓好以下两点: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经济转型
加快经济调整,促进经济转型是我国“供给侧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落后产业过剩产能的问题就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国家必须对那些严重消耗社会资源、破坏自然环境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而再这个过程中国企又将是主要承担者。淘汰大量落后的产能势必会造成大量国企员工下岗,因而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的供给也是一种趋势。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主要起到改革行政体制、降低企业制度成本的作用。我国企业不仅面对来自原材料、财务、人力资源等领域的显性成本,更面临来自行政体制中的隐性成本。而完善金融体制,又为科技型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难问题,化解燃眉之急。同时,落后产能的淘汰带来的大批失业人员,他们虽然缺乏替他领域的专业技能,但是人数众多。这些失业人员即会弥补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源短缺,又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培训市场。
参考文献:
[1] 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全球化,2015,03:63-69.
[2] 谭浩俊.以供给侧改革来优化资源配置[N].深圳商报,2015-11-17A02.
[3] 供给侧改革应着眼于规范“有形之手”[N]. 21世纪经济报道,2015-11-12001.
作者简介:
吴少璠(1991—),男,汉族,籍贯:石家庄,现为石家庄铁道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