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是美国为了维护西式民主而对外采取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结果。当对外政策目标与对内政策目标不能兼顾时,美国放弃对外承担维护固定汇率制度的义务,从而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也随之解体。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 美元危机 固定汇率制
一、前言
传统的观点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即制度性原因是美元的双重身份以及双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导致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和储备货币供应机制的刚性和缺乏效率。于是产生了所谓的“特里芬两难”理论。国内学者姜波克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作为其解体的重要原因。其实以上两种分析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然而,关于第一点制度性原因,如果不是因为美国冷战政策制造巨额财政赤字的话,美元就不会有太大的贬值。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说法,其实,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德以及日本在战后能够迅速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冷战政策对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扶植和帮助。所以,从根本上说,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从而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凯恩斯主义政策与固定汇率制的危机
战后美国政府奉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是到60年代末,美国不仅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而且国际经济地位严重恶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国际收支逆差增大。美国经济体外美元过剩状况日趋严重。“1950年~1970年,外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私人握有的美元,从84亿美元增加到430亿美元,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则从243亿美元,下降到163亿美元。”结果从60年代后期开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动摇,美元危机频发,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摇摇欲坠。
其次,到了60年代,由于民主党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采取了以减税为核心的长期赤字政策,同时辅之以双重利率的廉价货币政策。“这使得美国国内的价格水平进步提高,以至于到了60年代末,美国的通货膨胀率接近6%。”这就为货币危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费德勒和加伯(Flood and Garber)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制之间的冲突。“当政府推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特别是将财政赤字化时,该国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本币利率就会将低。如果本币利率降到利率平价决定的均衡利率平价水平以下投资者出于保值和增值的目的,就会立即用本币购买外币,大量向境外转移资金。由于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有义务维持汇率的稳定,因而资金向境外转移的过程就是政府外汇储备不断下降流失和减少的过程。当政府的外汇储备耗尽时,固定汇率制自然崩溃,货币危机发生。”庞大的军费、防务开支、越南战争的扩大和伟大社会计划的结果是财政金融状况明显恶化,通货膨胀高企,黄金储备流失加速。所以,当美国政府采用扩张的财政政策时,美国境内外的美元资产投资者用手中的美元购买处于升值中的硬通货资产。这使得硬通货国家外汇管理局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当硬通货国承受不了美元的实际贬值的损失时,货币管理当局就会向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申请兑换黄金,这样使得美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那么黄金储备的流失的程度与人们对美元贬值预期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人们预期越强,则黄金储备流失越多。
与此同时,强烈的贬值预期又使得外汇市场掀起了投机美元的“羊群效应”。于是受1967年英镑危机的影响,美国于1968年初出现了美元外汇投机浪潮。投机者在私人黄金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出售黄金,然后按照1盎司等于35美元的官价购买黄金,从而从中赚取差价。
“1968年3月,在伦敦、巴黎和苏黎士黄金市场上,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第二次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储备在这次危机爆发的短短半个月里就流失了14亿美元。巴黎黄金市场的金价一度涨到44美元1盎司。”为了应对危机,美国不得不采取“黄金双价制”即在官方之间的黄金市场上,仍然实行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的比价;而在私人黄金市场上,美国不再按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这一价格供应黄金,金价听凭供求关系决定,这实际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部崩溃。到第三次大规模的美元危机爆发时,面对猛烈的危机,尼克松政府不得不于8月15日宣布停止美元和黄金的兑换。到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了一项妥协方案,由于该协议事在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氏研究所签订的,故又称为“史密森氏协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部分已经瓦解。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美国的黄金储备并未用完,美国怎么就中止了固定汇率制度呢?如表2看美国黄金储备状况
注1:黄金储备安每盎司合35美元算;2:美元输出以美国对外短期负债衡量,指累计额;3:美元悬突额等于黄金储备减去美元输出额,负号表示该部分美元输出额已经失去了美国黄金储备的保证;4: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1945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01亿美元。
这里可用奥波斯特菲尔德和戴伯维格(W.D Diamond and P.H.Dybvig)的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来解释,因为一国政府是否选择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并不完全取决于外汇储备是否耗尽,还取决于维持固定汇率的收益和成本比较。当维持固定汇率的成本大于收益时,政府就会选择放弃固定汇率制。其成本是:第一,如果政府债务存量很高,高利率会加大财政预算赤字;第二,高利率不利于金融稳定。其收益是:第一,消除浮动汇率给国际贸易与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一国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第二,能够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第三,政府可以在汇率的维持中获得良好的声誉,使政府以后的经济政策容易收到成效。而“当人们普遍预期固定汇率将延续时,坚持固定汇率的成本就小,政府就会选择继续坚持。当人们普遍预期本币将贬值时,将导致国内利率上升,给本国的就业、政府预算和银行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失业率高、政府债务负担重或银行体系脆弱下尤其如此),政府就会倾向于放弃固定汇率。”美国政府当时的经济基本面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如经常账户贸易赤字严重、国内通货膨胀高企、失业率居高不下、债务负担沉重等财政金融状况的恶化以及黄金储备的大量流失,所以美国政府只能选择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来应对危机。
最后,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美元危机进一步恶化了,石油涨价后,石油输出国手里掌握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在国际市场上抢购黄金,引起黄金价格暴涨。1973年2月美国外汇市场再度爆发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再也无法维持黄金官价,也根本无法满足各国政府用泛滥成灾的美元兑换黄金的要求,不得不割断的美元与黄金的联系;同时美国政府也根本无法维持固定汇率即“双挂钩制”瓦解。“双挂钩制”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三、结论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是美国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全球战略的结果。布雷顿森林体系体系的解体体现的就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后带来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美国形成竞争的结果。而美国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和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根据“三元悖论”原则,其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以浮动汇率为中心的牙买加体系。
参考文献
[1]刘绪贻.《美国通史》第六卷.人民出版社,第303页.
[2][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国民经济学》(第四版).人民大学出版,第513页.
[3]黄瑞玲.《汇率稳定机制——以钉住汇率制下的货币危机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1页.
[4]外汇投机的两个关键因素:①该国货币可自由兑换;②固定汇率制下汇率的高估.
[5]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08页.
[6]陈江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原因再分析.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第4期.
[7]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31页.
[8]黄瑞玲.《汇率稳定机制——以钉住汇率制下的货币危机为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7页.
作者简介:李建生(1984-),男,山西大同人,新疆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投融资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