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共生”:古诗文教学的应有之境

2017-12-26 11:38唐爱平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古诗文

【摘 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不容小觑,学生应从中积累、感悟、收获,达到文言兼备、文言共生之境。教师应重视阅读,引导学生阅读向纵深处发展,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比读,并在读中品味、咂摸出作者的情感;尝试让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多元解读,读出深度,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巧用各种资源,让学生感悟诗文形象。

【关键词】古诗文;比读;多元解读;巧用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3-0033-02

【作者简介】唐爱平,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江苏东台,224200)政教处副主任,一级教师。

兼备中国文化的文字之美、情趣之美的古诗文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不容小觑。如何让学生从中积累、感悟、收获,达到文言兼备、文言共生之境?笔者在2017年3月参加了“‘文言共生初中古诗文教学专题研讨会”,现以该次研讨会上的展示课为例,谈谈笔者对古诗文教学“文言共生”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比读品味,咂摸情感

古诗文的阅读中,对文中关键的“言”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这直接决定着学生对诗文内涵的大体理解。朱熹曾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古诗文的课堂,离不开琅琅读书声。许多文字的美是要通过阅读才能悟其精华。为了让学生的朗读更有效、更有味,教师要用智慧去点染。阅读的形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齐读、自由读,阅读还应该往纵深处发展。浙江省特级教师肖培东在执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通过比读、变化着读,引导学生以“文”解“言”,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便于学生深入解读文章,也让我们体会到了读的精妙。请看片段:

师:《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堪称绝妙。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看雪的句子。

生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同学们轻轻地读,慢慢地品,这其中你认为最妙的一个字是什么?

生2:我觉得“粒”字好,写人用“个”字,这里用“粒”字,从广阔的角度写出了人之小。

师:我们形容人都用量词“个”,这里不用一般的量词,而用“粒”,其实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比如说——

生3:“痕”“点”“芥”。

师:对,这些词都用得很漂亮,继续说最妙的字。

生4:“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用了三个“与”字。

师:文中频繁出现这个词,有什么妙处?

生5:写出了雪之大,把山和水都覆盖住了。

师:这样,我们去掉“与” 字,加顿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加上“与”字,好在什么地方?……

肖老师的课堂,通过比读,引导学生逐个攻破重点处“言”之障碍,让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文意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中“言”的内涵,加深对“言”的理解,达到了“以文解言”这一共生教学状态。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推敲”意识,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比较。有了比读,才会有悟,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二、带领学生多元解读,读出深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古诗文教学时,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循循善诱,不断唤醒和激活学生的文本解读意识。他从课文标题中的“表”切入并发问:“‘表作为奏章,属于一种文体,是大臣用来向君主提建议的,那么作者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大臣呢?”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忠心耿耿”,教者肯定这样的评价,并以此生发开去,激起学生对诸葛亮这一角色的多元认识。请看片段:

师:除了读出君臣关系的“忠”来,还能读出什么其他的角色呢?

(生思考,沉默。)

师:老师给你们个暗示,刘备死去的时候,曾对他的儿子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他托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承担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生1:是一个父亲的角色。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生2:循循善诱的父亲。

师:也是一个语重心长的父亲啊!哪一句最能看出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呢?

生3:最后一小节中“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以看出。

师:你还能读出第三个角色来吗?……

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智慧等,这些仅从语言的层面是难以了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整体感悟文本、细读文本,多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和作者在一定层面上对话。黄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这一形象时,设计了开放性、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整体内容出发,从文本中来,又到文本中去,对人物的分析由单一向立体多元化发展,自然就读出了文章的深度。

三、指点学生巧用资源,感悟形象

经典的古诗文名篇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因文化语境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些障碍,这就要求在解读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去亲近古诗文、理解古诗文,让学生对古诗文不再望而生畏。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吴淑敬老师在执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通过出示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找与插图相关的诗句,并以此为抓手进行人物形象的解读,颇具匠心。请看片段:

师:(PPT出示插图)同学们,如果现在让你来给这幅图配诗,你会选哪几句诗?

生1:我选“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一句。

师:我们齐读一下。请看插图,有沒有表现出相关的意境?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生2:“左牵黄,右擎苍”,“擎”是高高举起的意思,而图中画的是右臂上架着苍。

师:这位同学观察非常仔细,看来这幅插图画错啦!词中为何不用“右架苍”,而用“右擎苍”?

生2:词中用“擎”,与前文“老夫聊发少年狂”相照应,可以感觉到苏轼的自信豪放的形象。

师:说得很好,这个“擎”字用得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情满怀的太守。那么,画面中除了擎苍之外,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3:我认为这个“卷”没有体现出来。

师:那么,你觉得怎样才能画出“卷”的效果呢?

生3:我觉得应该有飞扬起来的尘土才更妥当。

师:有道理,我们在读这一句时,如何读出那种感觉呢?

生(齐):重读“卷”字。

师:在这一个宏大的场面之下,衬托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呢?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

叶圣陶非常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他指出:“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有效的方法能使语文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吴老师在这个片段中的教学设计就巧妙地借助了书中插图,加以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介绍,以此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情感的积淀,但是因为存在“言”的障碍,学生的阅读兴趣受到了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感叹费时费力、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没能创设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巧用课内外资源,能够给课堂注入活水,并借水行舟,让学生轻松惬意地扬帆课堂,采撷瑰宝。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学语文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探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