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源、谛听和抒发的儿童语言

2017-12-26 19:14:49邵泽斌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本源工具性美的

语言是表达的工具,这无疑是正确的。引导儿童准确地表达、逻辑地表达、生动地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问题是,我们仅仅将语言看成是表达的工具,就陷入了“狭义的语言观”。狭义的语言观,在培养一个语言表达精准儿童的同时,失去了一个诗意灵性的儿童,在引导儿童进入到一个“能说会道”的语文世界的同时,关闭了儿童绚丽多姿的精神世界。我们需要一种生态性的语言观。

生态性的语言观告诉我们,语言具有超越工具的价值——语言是生命之思的本源。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工具性的语言观,将语言等同于知识。生态的语言观让语言成为了思想。语言的美,不仅在于精准和严谨,更在于真诚和率真,在于敞开和澄明。语言是一种“思之在”,语言是生命意义的表达、是生活感受的表白、是生存使命的展示。语言还是一种生命历练的直白性宣泄、生命之美的纯粹性呈现和生命直觉灵性的本源性敞开。本源性的语言观启示我们,教师要拥有超越文本和超越工具的语文观,让语文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语言能力,还可以引领儿童过美的语文生活、享受美的生命体验。

生态性的语言观启发我们,语言具有超越对话的功能——语言是一种谛听的艺术。工具性的语言观将阅读看成是与作者的对话和交流,这无疑具有合理性。作者表达的目的是什么、观点在哪里、意义在哪里,儿童体会的准确不准确、到位不到位、合理不合理,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而作为谛听和聆听的阅读,消解了作者、文本和我的界限,文本成为了激活儿童生命良知的资源、文字成为了激荡儿童灵感的本源。每一位儿童既往经验的差异、当下生活的多样和生命情感的丰富,都成为倾听文本和聆聽语言的“前见性”资源。这样的谛听,打开了儿童的同情心、激活了儿童的好奇心、提升了儿童的怜悯心,厚植了儿童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样,工具性的阅读观,就走向了儿童本位和生命本位的阅读观。

生态性的语言观启示我们,语言具有超越表达的意义——语言是一种抒发性存在。抒发性的语言观,引导我们反思和改进传统的作文教学。工具性的语言观认为,作文是儿童生活的语言表达和话语表现。抒发性的语言观认为,作文本身就是儿童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生命运动、思想活动、情感绽开和智慧呈现。抒发性的作文观超越了形式的严谨、语言的精准和内容的恰切,关照的是儿童率性良知的展现、美丽情感的流动和蓬勃智慧的跃动。这样,作文就成为了儿童人格发展和生命成长的过程,工具性的作文观就让位于本体性的作文观。

生态的语言观打开了对语言和语文认识的新空间,是对传统狭隘、工具主义语言观的矫正与改造,而不是颠覆与代替。多样、差异、甚至是冲突的语言观,是语文教学走向欣欣向荣的必要前提。

(邵泽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源工具性美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14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保函回归本源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2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