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莉莎
互联网作为当下最具活力的平台载体,几乎在人类生活的每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变革提升。中国是一个拥有7亿用户的互联网大国,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这一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互联网+教育”也成为其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一、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所谓“互联网+”,政府工作报告如此解释: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给每个行业的效率带来大幅度提升。
“互联网+”的时代,也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人们获得新认知,创造新价值的源泉。人们产生的大数据,必须被活用起来,使其变热,赋予其生命,才能持续产生价值。互联网的真实发展是先“联”,再“互”,最终成“网”。
二、 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
要想用“互联网+”来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首先要搞清楚传统教学有哪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或技术予以解决。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一些弊端:
1. 缺乏有效互动。传统教育的课堂只有教师一人在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然后机械训练、记忆,逐步丧失了应有的思维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缺乏与教师的有效互动交流,被迫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学得累,缺乏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2. 信息检索低效。传统的书籍缺乏有效的信息检索功能,学生想要从书籍中获取知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翻阅查找,并且鉴于书籍存储内容有限、发行地区受限,学生有时很难从书籍中找到想要了解的知识。
3. 课程内容无差别。传统教育的课堂里,每名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不一,对各类课程的学习程度不一,但每天所进行的教学内容却固定一样,这样学生就没有选择性,不能达到因材施教,导致部分学生“吃不了”,还有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4. 教学资源不均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不均衡。这些年,虽然政府在一定区域里通过加大投入增加教学资源,通过卫星教育、电视教育、送教下乡工程等措施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但成效仍然不够显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还是很难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
三、 “互联网+教育”的现状
信息的交换和处理是互联网的显著特性,这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分发信息和分享知识。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构建以交流讨论为主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师生摆脱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实现更加活跃的知识共享新样态。当今社会的“互联网+教育”新模式有以下几类:
1. MOOC模式。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缩写,即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首个MOOC平台在2011年前后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教授上线运营,其目的是希望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免费或低成本地用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之后有几个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商与国际上的顶尖大学合作,创建了edX、Coursera及Udacity三大平台。edX是由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合办的非营利性网络课程开源技术平台,目前已有29所世界一流名校入驻平台,该平台不仅为其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并且为其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工具和资料。Coursera平台由加州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师创建,聚集了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上百所大学的课程,并供学生免费学习。Udacity平台同样提供免费的课程,并且在课程中不仅提供课程录像,还将课程设计成游戏过关式,由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该平台不仅有视频,还有学习管理系统,并提供论坛和社交等功能。
2. 教学工具模式。微软、苹果等部分IT巨头推出了教育类的产品和服务,既可以作为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工具,同时也为以后的线上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微软很早就推出了教学工具——Office 365教育版及可用于VR(虚拟现实)教育的Hololens智能眼镜,并于2017年5月推出了专为学生和教师设计的Windows 10 S系统和与之相配套的Surface Laptop便携式计算机设备,以及培养学生如何团队协作、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教育类游戏《我的世界:教育版》。苹果从1000多所大学中收集了50多万部视频和音频教学资料,统一上传至其建立的网络公开课平台iTunes U上供学生免费浏览下载,并通过iBook、Pages、Keynote及相关App来提高教师的授课成效,教师可以在iTunes U上发布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在各类教學素材上做笔记、标注。
3. 大数据模式。人人都要接受教育,甚至终身都要接受教育,人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行为都可转化为资料,每个学生的笔记、作业、实验、考试、参加活动等记录都可转化为教育大数据。通过资料分析,大数据教育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与进度。由Google开发的人工智能Alpha Go在人机围棋世纪大战上打败世界冠军柯洁之后,Alpha Go已从一名“棋手”转变为世界上各顶级棋手的棋术导师,而AI(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AI教育,计算机可以掌握学生各项学习属性的大数据,从而给每名学生推送最合适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四、 教学方式将如何变革
传统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运用、积累、沉淀,有其自身的优势,“互联网+教育”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重建新的教育方式。“互联网+教育”不是互联网与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取二者之长,形成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模式新样态。
课堂教学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路径,丰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互联网+教育”与现有传统教育之间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是不是线上、是不是移动、是不是数字化、是不是大规模化,而在于“互联网+教育”能够使师生之间构建以交流讨论为主的学习环境,从而打造出探究型、常态化的自主学习环境,这些都是传统教育所缺乏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跨界融合,既可以实现传统教育所关注的规模,又可以实现优质教育所关注的个性化,从而解决教育中"规模和质量"无法同时兼顾的永恒矛盾。“互联网+教育”将给教学方式带来一系列变革,其走向大致为:endprint
1. 教学导向的变革。互联网的特质就是分享和開放。互联网的快速迭代、用户需求导向、在线教育方式等都将深刻地影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将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内容的丰富及可选择性,学习效果的评价及学习成果的展示,都将更快速、及时,使学生的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性、自主性,从而对学习更有兴趣。
2. 教学内容的变革。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教育具有富媒体的性质。文字、音乐、视频甚至VR(虚拟现实)资源都能够拿来制作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多方位使用课程资源。同时,每一节课上所用到的教学资源均可以被其他任何课程引用,学生在每堂课中的学习情况都可记录下来,并随学生终身保存。
3. 教师资源的变革。以互联网为载体,参与每次学习的学生在人数、地域上可以不受限制,一名教师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授课。同时,通过互联网授课的教师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在线上进行知识传授、疑难解答和作业布置。
4. 教学终端的变革。传统教育的授课模式必须由教师、学生在教室中进行,而“互联网+教育”的学习平台可以是一台电脑、一部智能手机、一部平板电脑或是一台智能电视机。教学地点可以是在家中,也可以是在户外。学生在学习时脱离了地域的限制,能够享受到全球各地最好的教育资源。
5. 教学时间的变革。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固定的场所内,根据课表上安排的固定时间进行授课,而“互联网+教育”的教学可以脱离固定的时间限制。教师的每一节课,都会存储为数字教学资料,可供学生随时回放观看,做到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互联网+教育”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造所形成的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远程和面授相结合、泛学习与校园学习相结合、移动终端与固定终端相结合、数字化学习内容与纸质学习材料相结合、大规模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相结合。
这种教育方式不是单独建网校或打破原有学校的格局,而是更适合在现有学校基础上进行改造。如果互联网不能有效解决传统教育的痛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仅仅是将线下的课堂教学变成网上教学,或是仅仅将真人授课的内容转变为视频、录音内容,那么就失去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意义。我国“互联网+”时代下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应当首先在体制内学校取得进展,而后向校外教育培训扩散、延伸、发展。
未来的教育可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颠覆传统的教学过程和规律。这种新方式将以现有的学校体系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求学习为目标,将教师施教为导向转向学生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学习与线下督促的结合,成为未来教育普及知识、学习讨论、展示成果的重要载体。当然,这还需要更具体的设计和大范围、长周期的实验、实践,不断试错、不断修正,方能通过互联网这一载体形成高效、便捷的教学新方式。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