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冬
摘 要: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加强对当代学生音乐审美的熏陶。这就要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指导整个音乐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中参与音乐生活、接受音乐熏陶、享受音乐的美。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欣赏;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3-00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036
学校要做好教育工作,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和德育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如果用一句话更加贴切地来形容美育与德育,那就是“美育与德育就像一对亲姐妹”。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渗透。审美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鉴赏、对美的追求!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美育还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我们通过音乐教育,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从而真正地体验到美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德育是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总称。美育包含着德育,德育渗透在美育之中。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一下审美教育贯穿整个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利用德育因素帮学生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歌曲
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世界闻名的,为了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选择歌曲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该采取以美助德的主张。如《嘎达梅林》《十面埋伏》《花木兰》《苏武牧羊》等,这些作品深深蕴涵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深深了解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玛依拉》等,这些歌曲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黄河大合唱》《国际歌》《我的祖国》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国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战斗的场面;等等。这些歌曲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无时无刻地激励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二、教学生唱歌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美
(一)首先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演唱歌曲前要先做发声练习。比如,学生全体起立并且抬头、挺胸、收腹、提臀,呈两脚开立自然站姿。这样便于用好气息和呼吸;发声练习的时候,提醒学生将口腔打开,舌头伸平,抬笑肌,每个音都要从口腔中立起来。这个时候,学生会经常出现因控制不住音高力度而把肩膀抬得很高或者身体倾斜、下巴不由自主地向前伸、呼气和吸气时都会有响声……这些错误我们都要及时发现,提醒并加以纠正。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就会更加端庄而优美,充满自信。
(二)优美的歌声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对美的感受和鉴赏,约束人的言行
歌声美妙动听的人,言談举止一定十分得体,表现出很好的修养。不会粗野,不会乱说乱吼。热爱音乐的人是用自己的歌声去表现生活,表现内心的喜悦和忧伤。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师要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热爱音乐,用动听的歌声来陶冶情操,从而提高个人修养。
(三)在歌唱中进一步体验美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创造性地融合具有生活节奏、生活情趣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愉快地交朋友,缩短心理距离。通过抒发情感歌唱的魅力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等方式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音乐带给自己的高层次情感。
三、寓教于乐与德育相互渗透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是通过对美的认识,理解而起作用的。人在美的观念满足中得到愉快,得到精神享受,同时也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依靠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演唱起来轻快活泼,表现出一种人们载歌载舞的愉悦之情。通过歌词和曲调使人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五十六个民族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大到国家,小到集体,我们都应该团结一心,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精髓。一曲《黄河大合唱》激发了多少抗日热情。听过古词《满江红》的人也无不被其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震撼。我们通过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美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音乐教学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音乐课堂上的合唱、合奏以及课外各种形式的合唱比赛等都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统一训练在乐曲的表演上形成统一的节奏。团队的成员们(学生)在一起相互配合、团结合作表演出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力度、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形成一个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情感的集体。学生通过合作最终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协调统一、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一名音乐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既要掌握审美素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通过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让他们更加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秀蓉.小议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9):149.
[2] 欧占枝.谈新理念下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