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路玲 ,汪邦山 ,卫明珠 ,林正明
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1200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对输血安全改进的探究
程路玲1,汪邦山2,卫明珠1,林正明1
1.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1200
目的对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问题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6例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输血检验流程来进行输血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输血检验流程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各流程实施的质量问题进行输血治疗,将两组患者医患纠纷发生状况以及输血性传染病发生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将两组患者输血性传染病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医患纠纷发生率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血患者的输血检验流程进行严格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医患纠纷以及输血传染病的发生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者关系,保障了患者的输血安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
输血是临床上一项重要的抢救和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安全、及时的输血在临床上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尤其在患者患有心脑血液疾病或大出血等现象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输血是尽可能在血型相同的个体间进行。但血液不同于药物,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在输血之前必须要做好基本的传染病等化验工作,证实血液安全,才可使用。该文对该院2014年6月—2016年5月接受的96例输血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意在探讨对输血患者的输血检验流程采取严格质量控制,保证血液的安全使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接受的96例输血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外伤导致失血过多需要进行大量输血,以入院先后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观察组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45.6±6.2)岁,因交通事故受伤21例,高处坠落摔伤19例,重物砸伤5例,其他外伤3例,其中有输液史的11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患者年龄 18~60 岁,平均年龄(42.6±5.8)岁,因交通事故受伤15例,高处坠落摔伤22例,重物砸伤8例,其他外伤3例,其中有输液史的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患者均充分了解该次研究的相关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该次研究经过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采取常规输血的血液检查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血液检查流程基础上增加对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其中主要包括输血之前的质量控制、交叉配血的质量控制、样品采集时的质量监督控制和血型鉴定工作的质量控制等[2]。
比较两组患者在实施血液检查流程质量控制后的输血反应率、疾病感染发生率、因输血导致的医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程度。
所得数据录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在实施血液流程质量控制后,输血反应率和疾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和4.2%,均低于对照组的2.1%和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观察组在实施血液流程质量控制后,医患纠纷发生率为2.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输血反应率、疾病感染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医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比较[n(%)]
在医疗输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血液感染疾病的传播,临床上产生的后果也相当严重,对患者产生了很大的伤害,也给医院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经济损失。所以应对临床血液检验提出严格的质量控制手段,来保障血液检验流程的有效性,确保血液的安全输送。
在该次血液检验质量控制的研究对比中,发现要加强血液流程的质量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在输血前对血液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首先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血液检查,保证血液质量,避免出现具有传染疾病血液进入患者体内,对患者造成更严重的危害,也避免后期出现医疗纠纷现象,同时要对使用的相关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现象[3];②对特殊血型进行区分对待,比如ABO血型鉴定和Rh血型鉴定,需要确保血清的有效期,需使用具有国家批准生产的标准血清,保证检验使用的血管无污染,剂量仪器应按照国家要求定期检验,严格根据血清说明书开展鉴定工作,保证血型鉴定的可靠性;③严格进行交叉配血,应在实验室内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受血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 d之内的,需要检测出与ABO抗体不相容、ABO系统之外的抗体,并注意是否出现溶血或凝集等现象,如果有需要的话,可采用多种交叉配血方法进行结果比较,以保证交叉配血的高度准确性,同时要进行交叉配血之后的核对工作,并将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标本方置2~6℃冰箱中保存7 d以上,其他相关原始资料保存5年以上[4];④要控制患者的输血率,目前输血在急救和临床治疗时有些很大作用,但输血的同时会引起患者一定程度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而且虽然有些时候对血液检测结果是阳性,但血液中有可能存在处于隐形期的疾病,所以对血液的检测不能把疾病的感染性完全排除,因此就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输血治疗,可以不进行输血治疗的,严格不输血治疗,必须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按照最小量输血原则进行治疗[5];⑤对血液标本进行严格检验,在采集血液前,要对输血者进行严格登记,采集后应立即粘贴相应标签并做好登记,同时要避免出现存放混乱、运输污染和血液稀释现象,同时要求医院接收人员对血液标本进行严格核对,做好接收工作,并在2~6℃冰箱中进行保存,并做好消毒工作,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6];⑥建立临床用血监督管理体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建立血液检验流程图、相关血液管理部门和各流程的相关制度,并由相关副院长、输血科主任、检验科主任和感染科主任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要做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且要提高医护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保证临床输血检验的质量[7]。该次研究也表明采取质量控制的观察组在输血反应率、疾病感染发生率、因输血导致的医患纠纷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程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临床输血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医患纠纷以及输血传染病的发生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者关系,保障了患者的输血安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1]李冰.浅谈如何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75-276.
[2]闫震.做好临床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2):156-157.
[3]于德海.浅谈做好临床生化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J].中国保健,2009(20):945.
[4]李惠霞.输血检验流程及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33):147-149.
[5]史明岩,林启玲.临床分析输血检验流程的环节质量控制[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0):160-161.
[6]普永芬.输血检验流程质量控制方式及应用价值评估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96):268.
[7]李洪艳.浅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5):357.
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7)11(c)-0045-02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33.045
程路玲(1986-),女,安徽合肥人,本科,检验师,研究方向:输血与检验。
林正明(1958-),男,安徽合肥人,本科,副主任检验师,研究方向:输血与检验,E-mail:326388357@qq.com。
2017-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