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如强
摘要:运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在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外,要培养学生们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技能。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的练习,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内容形式上要求灵活新颖,只要坚持,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运算能力;心态和习惯;灵活多变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从教十多年来,一直感觉学生运算能力太差,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基础好的学生运算结果也常出差错。我一直寻找这些状况出现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有的从小学就缺乏训练,不明数学概念﹑公式及法则,基础太差;有的学生不明算理,机械地照搬公式;有的则是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也有的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总是把"粗心""马虎"作为借口;也有相当多的老师只着重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引导,而忽视对运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的必要指导。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深刻理解数学运算能力的内涵及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多引导。
运算能力指学生在有目的的数学运算活动中,能合理﹑灵活﹑正确的完成数学运算及影响运算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有四个要素:准确程度,合理程度,简捷程度,快慢程度。运算能力的基本要求有:1.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和变形。2.能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3.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算,并能进行近似计算。教师只有自己理解运算能力的内涵和要求后,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和训练。
二﹑夯实基础,加强基本功。
让学生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各种运算所需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常用数据,对于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理解深刻程度直接影响运算方法的选择和运算速度的快慢。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只求记忆,而要力求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对例题进行典型示范,明确解题的目标,计算的步骤及其依据。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性质,从已知数据及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所以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掌握数﹑式的恒等变形(变换),并加以强化训练。只要打好基础,才能信手拈来,解决问题。
三﹑改变学生不良的做题心态和习惯。
学生一般有两种不良心态,主要是轻视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动脑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思考及计算后的检查;其次是畏惧心理,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步骤多或数字大时,就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不准确。计算这一部分没有复杂的概念性质等,学生只要理解的充分,牢固的掌握,就能形成非常良好的计算能力。所以,尽量改变心态是关键,只要细心,就一定能行。
部分学生由于计算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是否熟练一律口算,不愿动笔演算;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背面,烂纸或试卷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用估算或验算进行认真检查;有的眼高手低,动眼不动手,动手不动心,从而大量出错。所以要力求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做题习惯,为此,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认真审题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题中数字和符号)二划(划出做题先后步骤)三想(何时口算,何时笔算,有没简便运算)四算(认真动笔算)。
2.培养认真演算习惯。演算要工整,书写要细心,方便检查。
3.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一步一回头”,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4.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利用经验,不管计算前还是计算后,都要估算,看答案是否正确。
四﹑打破固定思维,多寻一题多解及简便方法。
固定的思维方法在运算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或方法往往习惯用类似的旧知识或方法去思考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运算的速度,使运算过程繁琐或错误。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选优而从。有的学生缺乏比较意识,做题时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抱着死做下去,即使繁冗,也不在乎,认为做对就行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典型有目的的训练,力求天天练,堂堂练。本着"先慢后快"、"先死后活"的原则,随着运算技能的形成,逐渐简化运算步骤,灵活运用法则、公式。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和习惯。
总之,我们要给数学运算多加点“味道”,适合孩子口味。培養孩子对学习计算的兴趣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前提;同时我们也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计算技能。但运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内容形式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