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镤月
摘要:本文对于宫体诗女性形象的描写的浅析涉及了宫体诗的历程,浅析了诗人刻画女性形象的特点。
关键词:宫体诗;女性形象
梁中大通三年时宫体诗正式得名,这时萧纲继萧统立为太子入住东宫。宫廷距市井本是非常遥远的,但是南朝的皇室来自社会下层的背景,使得他们在入主东宫之后,在过着奢侈、糜烂的宫廷生活同时,仍留恋、保留着市井的那些风习。同时就内容而言,宫体诗人们对于女性的体察描写,和他们对器物的观察、描写时的心理是一样的,其中包括对于他们的容貌、体态、服饰及器物等方面的描写。[1]
一、宫体诗历程
从题材来看,女色与艳情是宫体诗最为普遍的题材,其中诗人往往将描写女色作为宫体诗的典型题材。在中国古代倡导“三立”以求“不朽”,而诗歌正好又是其中“立言”的一种,即以诗歌形象来完成诗人个体的社会责任。因此诗人为了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当时奢侈、享乐、糜烂的社会环境下,自然而然地就将追求当时流行的华丽、冗杂、艳丽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创作目标。
(一)以拟古面目出现
虽然创作华丽、冗杂、艳丽这样的诗文风靡一时,但是当时那些公然效仿民歌来创作男女之间交往内容的诗作,依然受到了一些秉持正统观念的士大夫阶层的严肃抨击。 《宋书·乐志》记载:王僧虔在宋孝武帝大明中,上表皇帝斥当时流行的清商新声[3]士大夫秉持正统观念的这一事实逼迫当时的诗人采用另外的形式,即用“拟古”的名义来写男女之间的交往,模仿古文进行创作,并以此当作借口。又如谢灵运的《燕歌行》就与曹丕的作品如出一辙,谢惠连在《代古》中的《拟客从远方來》,也是依据《古诗十九首》拟而作。
(二)宫体诗对于前代女性形象的运用
既然诗人们采用了“拟古”的写作方式,那么必然要涉及到前代女性形象,但是同时为了达到自己描写现代生活的目标,诗人们往往会在创作时注意体现其现代性。除此之外,前代女性人物,其所具有的被人们所公认的特殊标志性情感意象,必然会成为社会广泛的共识,同时他们在历史上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这些意象自然也深入当时宫体诗人的心中,有着很深刻的印象,挥之不去,招之即来。 所以当诗人们在描写女性形象的时候,前代的女性人物形象自然而然的就出现在诗人的脑海里,成为与现代女性比较的对象。
第一类是吟咏传统女性题材。所谓传统典型女性的题材,就是指那些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衰的女性形象,而这些经典的女性形象又大多出现在汉代乐府诗作中,他们在内容上又大都贴“古题”而来,这就具有一种延续性。[4]所以在当时“拟古”风气盛行的时候,“拟古”的首选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就是这些被大家广而流传的乐府古题了。 这种传统典型女性形象有很多,比如秦罗敷、班婕妤、牛郎织女神话等等。
第二类是以典故形式吟咏女性形象。其中之一是以古代的美人比拟现代的美人,以证明现代美人的美貌程度。如萧衍《戏作》,“燕赵含羞止,西妲惭芬芳”这句就表达了古代美女不如当今的女子;“宓妃生洛浦,游女出汉阳;妖闲逾下蔡,神妙绝高唐”是以前代仙界女子比拟当代女子…[5];还有以古代美人的行为或有关事件来替代、暗指当前的行为或有关事件。如沈约的《梦见美人》,“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这是写夫妻相会的行为,“齐眉食”就是用汉代梁鸿妻举案齐眉的典故来代指夫妻相敬等等。
二、刻画女性形象的特点
(一)铺排手法
这是一种展示一种相互并列、对称的关系的手法,这种手法需要形式上的平衡。比如说萧纲的《倡妇怨情诗十二韵》,在全诗共二十四句中直接描写人物外貌形象的诗句只有八句,虽然数量相对较少,但是他们分别从描写对象的各个方面入手,对所要描写的人物的外貌形态作了比较全面的铺展描写,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明显的铺排手法了。再如萧纲的《看摘蔷薇》,全诗十句中有六句是直接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
(二)注重细节描写
宫体诗能把人物刻画的非常丰满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诗人们能够抓住诗歌中能深刻反映人物特征的那些小细节,通过对它们加以刻画描写,借此来突出人物的形象。既然它们不能像叙事类的文学那样,可以靠扩充文章篇幅来达成准确、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目标,那么只能以细节入诗了,但是这样做也别有一番妙处。如高爽的《咏酌就酒人》,内容是一个歌姬拒绝酒客调笑,在全诗只有四句的前提下,短短几句却把一个女子端庄、自重的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出来。[11]
(三)注重人物心理描写
宫体诗人们善于观察、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并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这样就能较好表现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直接描写为例,如萧纲《金闺思》,全篇是借用女子的口吻来表达她内心的感受。[12]例如诗中“日移孤影动,羞睹双燕飞”这句诗,表面上看是写景,实际上则是暗指作者自己的感受,内心的悲哀,这样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特点就由一个“羞”字就很贴切地表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5;
[2]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67;
[3]胡大雷.宫体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3;
[4]胡大雷.宫体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83;
[5]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826;
[6]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69-170;
[7]归青.南朝宫体诗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71-172;
[8]贺新辉.古诗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8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