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双翔+++熊春辉
摘 要
当前的师德培训取得了较好发展,但也存在着社会对师德培训效果的美好愿景与师德培训实效低下之间的矛盾,师德培训难以完全满足参训教师的发展需求。采用自编问卷对“国培计划(2017)”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研修班学员进行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当前师德培训进步与困境并存。新时代要求师德培训多些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立足教师实际需要,建构整体系统的课程体系,提供多样综合的培训组织形式,并注重培训者的感染力提升。
关 键 词
师德培训;国培计划;培训需求;人文关怀;师德感染力
近年来,许多参训教师抱怨,师德培训存在着凌乱随意、脱离实际、应时应景等弊端[1],不够接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为此,有论者提出,当前的师德培训应回归人、多些人文关怀[2],师德培训该请“专家”走开[3],应努力实现培训形式的改造,推行体验式师德培训[4],如此等等。这些主张,为改善师德培训让人爱恨交织的局面提供了新的思路。诚然,“师德建设尤其是师德培训,必须回到教师德行德性发展的真实需求上”,[5]做广大教师内心需要、喜闻乐见并易于接受的“好的培训”。为切实了解教师对师德培训的现实需求,我们采用自编问卷,以“国培计划(2017)”——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华南师范大学研修班的全体参训学员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
一、师德培训现状简要分析
师德培训的现状如何,影响着教师对其需要与进一步学习的期待。本项目的参训教师作为师德培训者,既是师德培训的“剧中人”,又是师德培训的“裁判员”,对师德培训现状具有较高发言权。本次问卷调查通过项目网络研修平台发布,回收有效问卷244份。样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本次“国培计划”项目的参训教师来源广泛(涵盖除港澳台外的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对他们的调查,可整体了解全国范围内师德培训的概貌;二是这些教师均是各地选派的优秀师德培训者,包括高校师德研究者、教科研机构人员和中小学一线师德模范,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与反映了目前师德培训的整体状况与最高水平;三是参训教师男女比例适中(男教师56%,女教师44%),身份多样(含40%高校、教研机构人员和60%一线教师),学历分布广泛(专科占7%,本科占71%,硕士研究生占17%,博士研究生占5%),职称等级全面(8%初级职称,39%中级职称,49%副高职称,4%正高职称)。因此,通过对他们的调查访谈,可明晰当前师德培训的整体现状。
(一)师德培训的地位提升,作用日益彰显
访谈时部分老教师表示,他们以往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如果有也多以学科培训学习为主,少有师德培训的内容,这说明以往师德培训重视程度不高。就问卷数据来看,“您所在单位/学校对师德培训非常重视”的有效性选项比值(“非常同意”和“一般同意”百分比之和)较高,为84%。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高校教师、教研机构人员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77%,中小学教师的有效性选项比值为90%(如表1所示)。由此可见,当前多数学校都将师德培训作为建設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中小学校尤其如此,这从大局上为师德培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师德培训不仅要做,还要做出效果。以往的师德培训,一度因过于重视理论说教和规范教育而不受欢迎。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者诘难师德培训的说教取向,培训实践也在人文关怀理论指导下不断做出新变革,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不断提升。[6]在本次调查中,有71%的教师认为当下师德培训的整体效果很好,证明师德培训的地位有所提升,作用也得到了彰显。
(二)师德培训实践有所创新,但也凸显出新问题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在倡导和引领师德培训的变革:变革培训目标,淡化政治服务意识;变革培训形式,从单一讲座变得多样综合;变革培训课程,不再一味强调条条框框的内容体系;变革培训评价,对学员的评价和培训自身的评价多征求多方意见。[7]这些改变,使部分地区的师德培训换了“新颜”。但是这种改变受一线教师欢迎、符合学员需要吗?为进一步了解教师对师德培训的满意度,问卷针对培训项目中的各要素分别设问,结果显示,教师们对师德培训的课程设计、时间设置和前期准备工作比较满意(如图1所示)。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的参训教师在师德培训各要素的满意度上无显著差异。
图1 师德培训各要素满意度调查表
在实践创新取得相应成果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培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首先是师德培训层级间质量不均衡的问题。以“教师最经常参加什么层级的师德培训”为自变量,以“师德培训的整体满意度”为因变量做交叉分析发现,各层级师德培训满意度排名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县级>校级,满意度最高的是国家级,最低的是校级(如表2所示)。数据表明,目前高规格师德培训得到较好的认可,但校级师德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其次是师德培训实施中实效性不佳的问题,有46%的教师对训后跟踪调查工作不满,认为其没有起到全程支持、服务的作用;有75%的教师认为培训单位对网络研修平台的使用效果不佳,对信息技术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师德培训层次较为完备,但激励机制存在偏差
对教师参加师德培训层级状况的调查显示,90%的教师均参加过校级师德培训,4%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师德培训。此数据一定程度上能说明目前师德培训层次完备,多数老师有机会参加到各级师德培训中。
“师德建设应是教师为他们自己的道德教育”,[8]教师参训的意愿和动机尤为关键。对教师的参训意愿调查表明,36%的学员非常愿意,37%的学员比较愿意,说明教师们参加师德培训的意愿整体较强。然而,意愿强并不代表动机正确。教师参训的动机是多重的,虽然多数教师有着“接受名师指导”的欲望,但也有不少是为了“晋升专业职称”“获得培训合格证或继续教育学分”“力争成为德育管理骨干”,还有26%的教师持有“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任务”的态度。其实,自有师德培训以来,培训便与功利性的追求紧密相连,例如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学分的完成等等。通过对不同职称的教师参加师德培训的意愿进行比较发现,正高与副高、中级职称教师的意愿存在显著性差异,正高级别的教师参加师德培训的意愿最低。访谈中有学员一语中的:“一线教师参加师德培训多是为了评职称。”概括来说,目前的师德培训激励机制存在瑕疵,使得许多教师忽视自身精神需求,为了培训而培训。endprint
一言以蔽之,师德培训的现状是进步与问题并存。进步体现在师德培训已成为当前广大教师现实而重要的一条师德养成路径,覆盖范围广,也实现了一定的培训效果;问题则表现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增多,新时代教育实践层出不穷的新难题对师德培训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
二、当前师德培训困境的原因分析
在师德培训实践中,许多培训单位也希望能为教师提供优质、高效的师德培训,却总是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是师德培训中一些问题难以解决。由此,有必要集思广益,倾听学员的声音,进而分析出师德培训困境的原因所在。
(一)培训内容选择不够科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调查中,70%的教师认为“培训的技能与理论脱节”是影响师德培訓实效的主要因素。在访谈中,有教师对师德培训的内容做了这样的点评:“一是偏重理论学习,无法解决教师的实践困惑;二是偏重师德说教,脱离教师实际需要;三是培训内容单薄,未能充分汲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可以看出,当前师德培训过于强调内容的条条框框,与教师实践显得脱节,是规约型师德的遗毒。[9]因此,师德培训要想切实提升师德素养,就必须将培训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二)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教育性
在调查中,66%的教师认为“培训方式、方法单一,培训方式不合理”是影响师德培训效果的另一个主要因素。访谈也发现,师德培训方式单一问题深受教师诟病:“师德培训形式化、走过场现象严重,只设置单一的讲座培训”,“培训形式存在表面化问题,没有进入教师情感,根植于教师内心”,“培训方法简单枯燥,总是树立高高在上的榜样,让人心烦”。可见,现有的师德培训方式多流于表面化、形式化、政治化,严重缺乏教育性。而师德培训作为教师的道德教育活动,只有真正走进教师的生活与心灵,才能具有教育性,才能起到师德修炼的作用。
(三)培训组织形式不合理,存在“工”“学”矛盾
“工”“学”矛盾即教师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大致体现为时间冲突和工作量冲突。在调查“阻碍教师参加师德培训的困难”时发现,79%的教师选择“学校教学及管理任务比较繁重,精力有限”,54%的教师选择“培训与工作上时间冲突”。访谈中,许多教师也都提到了培训时间的问题,例如“培训时间短,很多问题没时间深入讨论”,“培训时间短,内容容易碎片化”,“时间冲突,可安排短期培训”。还有一些教师表达出“学校事情太忙了,完全没有时间去参加”“每次培训回校后,各种事务都堆积成山,太累了”“家中小孩子没人照顾,分别时孩子不舍的眼神令人为难”等等现实困难。可见,师德培训组织形式的不合理,给不少教师带来了困扰,造成了“工”“学”矛盾,影响了培训实效。
综上所述,师德培训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方式单一与缺乏教育性、“工”“学”矛盾突出等难题。进一步访谈发现,理论与实践脱离是规约型师德的遗毒,过于强调条条框框的内容体系;教育性缺失则是简单粗暴的运动式培训的体现;“工”“学”矛盾是由于师德培训受管制太多,不能灵活地满足教师需要。
三、师德培训的理念与策略改进
调查与访谈显示,培训价值理念、培训课程、培训组织形式、培训师资等是影响师德培训满意度的几个最为关键的因素。为此,有必要在这些方面努力调适与改进,推动师德培训的实效性提升。
(一)将人文关怀作为师德培训的重要指归
“师德的目的就是关怀,是教师对学生朴实而真诚的关怀”,这是参加本次“师德国培”项目学员们念念不忘的一句话。对于教师的师德修炼来说,唯有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才具有传递温暖、关怀他人的力量,因此,人文关怀是师德培训的重要指向。在访谈中谈及师德培训的困境时,很多教师都提到培训中“人”的问题,例如,“师德培训过于教条化,被老师压得喘不过来气”,“培训偏重理论学习,缺乏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关注”,“师德培训忽视被培训者的内在需求,难以调动情感、经验到思维层面的全方位参与”……此外,在阐述“自己参与过的效果最好的师德培训好在哪里”时,教师们都提到“很温暖”“培训气氛融洽”“引导教师情感参与”等关键词。这充分表明,受教师欢迎的师德培训,一定是极其重视人文关怀的。
(二)培训课程需走向整体系统化
培训课程是教师参与培训项目的研修活动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结合笔者工作经验及本次访谈发现,目前多数的师德培训课程多是拼盘式、碎片化、不系统的,有的研修主题含糊不清,有的课程内容零散杂乱,有的形式刻板单一,缺乏整体主义与系统化的思路。因此,应运用整体性思维与整合化观念,在充分研究师德素质结构、水平级差和层级目标的基础上,整体构建师德培训的课程内容体系,并立足于师德培训项目的特殊性,基于教师师德系统要素与发展心理机制,采取整合化、系统化的课程实施策略。我们体会,在具体项目设计上,首先应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全部研修活动纳入到课程设计中,做到“前拓后延”,尤其要注重培训后的跟踪服务与推进,重视教师训后自我诊断改进与培训成果转化;其次,要注重参训教师群体中的典型案例开发采用,就地取材、现身说法,生成性地挖掘鲜活独特而又令人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最后,要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运用针对性强、功能综合的网络研修平台,将师德培训的整体过程联结起来,做到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研修。
(三)提倡多元综合的培训组织形式
为了解教师对培训组织形式的看法,我们设置了“您认为当前教师最需要哪种层次的师德培训”“您认为师德培训与工作时间上的冲突该如何解决”“您认为理想的师德培训组织形式是什么”三个问题。在教师需要的师德培训层次上,选择“校级”“区县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的频数大体相当。可以说,对于师德培训的举办层次问题,并没有统一答案。在探寻“工学”矛盾的解决措施时,60%的教师主张“名师导学”,53%的教师倾向“依托远程”,56%的教师希望“利用假期”,还有41%的教师赞成“校本为本”。可见,对于“工”“学”矛盾,教师们也难以达成统一意见。在调查教师眼中理想的师德培训组织形式时,53%的教师选择“短期业余培训”,45%的教师选择“平时集中脱产”,51%选择“寒暑假集中培训”,各个选项的人数大体相同,也表现出教师们对培训组织形式的纠结。endprint
师德培训要激发、引导教师内心的德性与善念,必须要保证教师不带负面情绪地来,满怀激情地学,信心满满地走。由于教师个体工作分工的差异,教师需要的师德培训形式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开办好各级培训,让培训主办者多元化,培训时间多元化,全方位提高师德培训的效率与质量。只有多元综合的培训组织形式,才能给教师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参训老师少一些负面情绪,多一些主动学习的热情。因此,采取多元综合的师德培训组織形式显得十分关键。
(四)努力彰显培训师资队伍的感染力
师德培训作为一种特殊德性实践活动,既不能止于道德知识的授受和道德智慧的增进,也不能仅仅满足于道德情感的陶冶,而更应该成为一个道德体验、道德践履、实践感悟的过程,一个教师知、情、意、行综合修炼的过程。这种修炼,必须要靠一种道德实践、道德感染来完成。[10]本次调查结果显示,68%的教师选择“感染力”作为对师德培训的期待,超过了“创新”“高效”等词汇。访谈中也有教师感慨:“师德培训不仅需要思想和理论的深度,更需要温暖与道德的感染。”可以说,感染力是师德培训的灵魂,是促进教师主动觉醒、自觉改变的动力之源,是促使教师发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钥匙。
参训教师感染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就在于培训师资,在于培训师“通过感染传递感染”。一个好的培训师,能通过自身的魅力、亲和力调动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问卷调查中,学员们在回忆以往参与的效果不佳的师德培训时,都概括出一点:培训师资缺乏感染力。这些培训师总是一副站在道德制高点、板起面孔开展师德训诫的样子,因而令人难以“亲其师,信其道”。真正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者,必须在培训中能够对教师进行思想熏陶和情感引领,帮助教师将师德理念内化并践行到日常教学中。调查发现,有90%的教师希望一线师德标兵前来授课,原因在于这些师德标兵与教师们处于同质环境中,有着相同的困惑、需要,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感同身受,因而他们的现身说法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才是最接近、最具感染力的。
综而观之,要提高师德培训实效,需要认识到当前师德培训中的进步与不足,进而在转变师德培训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倡导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建构整体系统的课程体系,提供多样综合的培训组织形式,并注重提高培训师的感染力,从而打造出真正符合教师成长需要的师德培训。
参考文献:
[1]韩信钊.继续教育师德培训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13.
[2]凌云志.新时代师德建设呼唤“人”的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6(3):15-18.
[3]祝铨云.师德培训请专家走开[J].中小学德育,2014(1):49-50.
[4]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4):57-60.
[5]陈韵妃.回到“人”:师德培训课程整体架构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4(17):28-31.
[6]王凯.近年来我国师德观念发展的三大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3(1):49-52;凌云志.新时代师德建设呼唤“人”的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6(3):15-18.
[7]戴双翔,林倩.师德培训的价值重构与实践创新[J].中小学德育,2016(9):46-49.
[8]檀传宝.师德建设:“对我们自己的”道德教育[J].中国德育,2017(1):1.
[9]杨茜.从“规约”到“自由”:我国教师道德发展的当代诉求[J].中国教育学刊,2016(12):14-18.
[10]戴双翔.师德培训的核心原则:激发与传递感染力[J].教育科学研究,2016(3):22-24.
责任编辑 徐向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