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理气”法针刺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30例

2017-12-21 07:20王蓬飞邢俊标
中医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调神神庭理气

王蓬飞,邢俊标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2.天津武清中医医院,天津 301700)

·针灸经络·

“调神理气”法针刺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30例

王蓬飞1,邢俊标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2.天津武清中医医院,天津 301700)

目的:观察“调神理气”法针刺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 例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法,治疗组给予 “调神理气”针刺法(神庭、印堂、神门、内关、公孙、中脘、下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15例,好转13例,未愈2例,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15例,未愈8例,有效率73.3%。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理气” 法针刺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疗效确切。

针刺疗法;肝气犯胃;胃脘痛;调神理气法

胃脘痛简称胃痛,古代医家又称“心痛”“胃心痛”“心腹痛”“心下痛”等,是以上腹胃脘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的一种病证。其多伴有抑郁、焦虑、易怒等情志改变,及痞闷胀满、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嘈杂反酸、纳呆食少、胁痛腹胀、大便不调等症状。一般认为本病多由外邪、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及药物损伤引起。随着社会发展,工作压力增大,生活环境改变,情志因素日益成为导致胃脘痛的重要因素,肝气犯胃型亦成为临床高发证型之一[1]。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痛始成。如《玉机微义》记载 :“脏气不平,胜乘相困为病,怒伤肝,肝克脾,脾气不正;必胀于胃,名日胜克。”故其主要病机为肝失疏泄、脾胃失和、气机升降失调,且每因情志不遂而致发作。“调神理气” 法主要从“形神一体”的基本理论出发,安神定志与调理气机并举进行治疗。2015年11月—2017年3月,笔者采用调神理气” 法针刺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 30 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60例本院收治的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3 例,女17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 20 a。对照组30例,男16 例,女 14 例;年龄最小20 岁,最大64 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4 a。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内科学》[2]中关于肝气犯胃证的诊断标准。 舌质淡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完全自愿并能坚持完成相关治疗;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2周内曾使用过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②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患者,如;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异常增生、慢性胆囊炎等。③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④ 其他不适宜针刺治疗者,如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体质过敏者等。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调神理气”法治疗,主穴:神庭、印堂、神门(双)、内关(双)、公孙(双)、中脘、下脘、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太冲(双)。操作方法:常规取穴消毒后,采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 毫针进行针刺。其中神庭、印堂、神门,针刺得气后静留针30 min;公孙、内关左右交叉行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三阴交行提插捻转补法;太冲行提插捻转泻法;中脘、下脘、足三里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有酸胀麻沉或走窜之得气感;留针15 min后行针1次,动留针30 min后起针。1 d 1 次。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针刺,主穴:胃俞(双)、中脘、内关(双)、天枢(双)、足三里(双)、太冲(双)[3]。常规取穴消毒后,采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 毫针进行针刺,胃俞针刺得气后即出针,余穴行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有酸胀麻沉或走窜之得气感;留针15 min后行针1次,动留针30 min后起针。1 d 1 次。两组均治疗 4 周后判定疗效。

5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53,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8 病案举例

患者,女,55岁,2016年11月10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性胃脘隐痛、胀满不适10年余。现症见:面色少华,腹软,中上腹剑突下无明显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舌质红,少苔,脉弦细弱。每因生气、激动或情绪低落时诱发,经多方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平素食欲不振,稍食不适即胃脘胀满、隐痛,时有嗳气、反酸等,消瘦,乏力,烦躁易怒,寐差,大便时有秘结,小便尚调。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多发糜烂、轻度胆汁反流。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肝气犯胃型,治宜调神理气,具体治疗方法同本试验治疗组治疗方法。并嘱患者和情志、调饮食。3 d后觉胃脘痛、胀满症状缓解,发作频率减少,睡眠改善,1周后胃脘痛及腹胀症状明显好转,除嗳气、反酸外无其他不适,大便已调。4周后胃脘痛、腹胀症状消失,嗳气、反酸频次明显减少,自觉精神好,情志亦不再如前多变。复查胃镜示:胃黏膜充血及胃窦糜烂明显减轻,无胆汁反流。嘱平素继续注意情志、饮食调节。0.5 a后电话追访,症无复发。

9 讨 论

肝气犯胃型胃脘痛往往由抑郁、焦虑等情绪诱发。调节情绪,安定神志以消除诱因尤为重要。针刺守神是取效的重要条件,如《素问·宝命全形论 》记载:“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云:“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王冰注解:“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石学敏院士调神导气除疼痛及醒脑开窍针法均重视神智的调节。充分说明了调神的重要性及调神对痛症的显著疗效,故取神庭、印堂、神门静留针以守神,神定则气行[5]。其中神庭为督脉、足阳明经、足太阳经交会穴,取神庭可调神志而安胃腑;印堂为经外奇穴,善调神志病;神门为少阴心经原穴,心藏神,“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君安则五脏六腑安。故选取神庭、印堂、神门调神定志,既可消除患者焦虑情绪,改善抑郁心境,又可达理气止痛的目的。现代头针研究也证实第一菱形区取穴治疗之效果。

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治疗主要从疏理肝气、健运脾气、通降胃气方面取穴。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治肝以疏为主,肝主藏血,养肝以滋补肾水为要。如《外经微言·肝木篇》记载:“所以治肝必解郁为先,郁解而肝气自平,何至克土……郁之极,宜兼用舒泄以平肝也。”《外经微言·胃土篇》记载:“肝来客胃,亦因肝木之燥也,木燥则肝气不平矣。”故取肝经原穴太冲以调肝气,取三阴交以涵养肝木。《临证指南医案》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调理脾胃中焦气机尤为重要,取中脘、下脘、足三里以调理中焦气机。其中中脘穴为腑之会,尤善调胃腑之气机;足三里为特定穴之属,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合治内府。”下脘为通降胃气要穴。公孙、内关均属八脉交会穴,且均为络穴,分别通于阴维脉和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阴维为病苦心痛”,在治疗上有相同落脚处,而内关偏于上焦,公孙偏于下焦,二者合用可健运脾气、宽胸宁神、通调三焦上下气机。对伴有心理因素而致胃脘不适有良好的调整效果[6],根据人体气机左升右降、升降相因的变化特点,故在针刺后采用二穴交叉同时行针以加强调气宁神之功。

调神理气法一面针对情志诱因来选穴,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精神状态;另一面针对脏腑功能来选穴,改善患者躯体症状,达到形神同调,以提高疗效及减少复发。笔者认为此既是对传统疏肝理气治疗方法的延伸,也是对传统刺法的验证,与现代脑功能的调治恰好合拍。研究结果显示:调神理气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及推广。

10 参考文献

[1]谭洪根.情志因素所致胃痛中医证候特点与分布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2]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

[3]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张智龙.石学敏院士御神思想管窥[J].中国针灸,2005,25(12):867-869.

[6]袁星星,王炳予,杨磊,等.针刺公孙、内关穴对伴心理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 31(4):52-55.

R256.3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12.24

1001-6910(2017)12-0055-03

2017-09-18;

2017-11-07

(编辑 田晨辉)

猜你喜欢
调神神庭理气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手梳前额 缓解失眠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手梳前额可缓解失眠
手梳前额缓解失眠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手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