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义,董国钦,罗 新,马帅统
(汝州市中医院,河南 汝州 467599)
·临床研究·
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高永义,董国钦,罗 新,马帅统
(汝州市中医院,河南 汝州 467599)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态训练,30 min/次,1次/d,6 d/周;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治疗, 20 min/次,1次/d,6 d/周。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减重训练;脑卒中
脑卒中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1],但其较高的致残率却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由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自主活动受限,不仅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进而导致卒中后抑郁发生。因此,早期、有效地恢复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重建患者站立及步行能力,对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建立患者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年1月—2017年9月,笔者研究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6个中风病区和1个康复病区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平均(48.49±7.13)岁;病程平均(14.51±3.45) d;脑梗死50例,脑出血5例;左侧偏瘫31例,右侧偏瘫24例。对照组55例,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平均(48.67±6.92)岁;病程平均(14.53±3.39) d;脑梗死48例,脑出血7例;左侧偏瘫29例,右侧偏瘫2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按照《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2]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3]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①符合脑卒中的中、西医诊断标准;②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③病程3 周以内;④下肢Brunstrom分期在Ⅱ期或以上;⑤年龄30~60岁;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可服从指令;⑦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功能良好;⑧自愿参加临床研究,且受试者或其家属(监护人)签署同意参加本试验的书面知情同意书。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病例标准者;②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等重大疾病者;③病情恶化,不能坚持治疗者;④有严重精神疾患,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进行训练者;⑤下肢有骨关节疾病,不能进行训练者。
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包括:①神经促通技术,如 Bobath、PNF等;②肌群力量训练和协调训练,可采用四肢联动全身训练器进行;③关节活动训练,采用上下肢关节康复器等训练;④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坐-站转换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和单腿负重站立训练。
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态训练,方法:采用减重训练器(由常州钱璟公司生产,型号G-JZB-05),减重量从减30%开始,以后酌情减15%~0%,调速范围0.2~0.5 m/s,平板坡度由0°开始,30 min/次。1次/d,6 d/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由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型号ZEPU-K2000A)治疗,根据患者下肢肌力情况给予被动、主动无阻力或适当阻力训练,20 min/次,1次/d,6 d/周。
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
①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4]进行评分,内容包括跟腱反射、膝腱反射、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背屈、髋关节伸展、髋关节内收、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等17项,各项充分完成为2分,部分完成为1分,不能完成为0分。最高积分为34分。②下肢平衡功能,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5]进行评分,主要包括14个动作项目,每个项目按照患者完成的质量分为0,1,2,3,4级予以计分。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56分。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6]进行评分,内容包括修饰、洗澡、进食等10个项目,每个项目细分为5个等级,且每1项每1级的分数有所不同,其中修饰、洗澡项目分数为0,l,3,4,5分;进食、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厕、上下楼梯6个项目的分数为0,2,5,8,10分;床/椅转移、平地行走2个项目的分数为0,3,8,12,15分。10个项目总分为100分。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BI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脑卒中近年来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之一。据2016年最新统计资料[7]显示:我国男性与女性脑卒中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 270/10万和161/1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达到188万。在脑卒中发生后的幸存者中,约有9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不同功能的缺失[8]。脑卒中患者在神经功能受损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这是康复训练治疗有效的理论基础[9]。通过早期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恢复[10]。
目前,临床康复治疗中针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主要有电针、神经肌肉电刺激、肌肉关节训练等。随着康复工程的发展,借助康复器械如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减重步态训练等进行训练,能够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作为新型康复设备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康复中,其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痉挛及肌肉无力等症状[11]。减重步态训练是在大脑功能重组和神经可塑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功能训练方法[12],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早期介入,对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效果最好[13]。本研究采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联合减重步态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使患者在恢复早期便可进行负重、步行训练,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此表明: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1]MOZAFFARIAN D,BENJAMIN EJ, GO AS,et al.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15 update: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5,131(4):e29-32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脑血管疾病分类2015[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3):168-17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4]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395-396.
[5]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258-259.
[6]闵瑜,燕铁斌.改良Barthel指数表及其评分标准[J].广东省康复医学会会刊,2006,2(6):6-9.
[7]王陇德,王金环,彭斌,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4):217-224.
[8]李晓华,王丽贤,胖红雯,等.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41(2):105-106.
[9]BARBEAU H,FUNG J.The role of rehabilitation in the recovery of walking in the neurological population[J].Curr Opin Neurol,2001,14(6):735-740.
[10]金梅,曹春华,胡新国,等.早期康复训练在缺血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35-37.
[11]张志茹.智能训练系统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对偏瘫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4):476-478.
[12]李岩,吴华,姚云海,等.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和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步态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1):810-813.
[13]刘翠华,张盘德,彭小文,等.早期减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7):518-519.
R255.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12.13
1001-6910(2017)12-0032-03
2017-11-09;
2017-11-20
(编辑 颜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