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重燃教学热情

2017-12-20 10:49何莉
文教资料 2017年25期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反思

何莉

摘 要: 反思性教学作为常规性教学的对立面提出,无疑是一种更合理的教学模式。通过反思性教学,教师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体,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职业倦怠的心理,重新点燃教学热情。本文旨在从反思性教学的内涵、重要性、类型等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做反思型教师。

关键词: 反思 反思性教学 教学热情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过大,以及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及劳动的复杂性等特点,某些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的心理,对教学丧失热情。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对教学进行自我诊断及自我监控。在教学与反思的结合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体,从以往教学常规中解放出来,更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认识反思性教学的内涵、类型及重要性对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它是在国外教育中的反思性思维研究中催生出来的。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Deways)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论述教育与反思关系的,他虽未明确使用反思性教学这个概念,但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1933年)一书中认真论述过反思性思维的问题,他将“反思”概括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1]。

对于反思性教学的定义,众说不一。Thomas S. C. Farrell在《反思性实践:重燃你的教学热情》一书中指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回答这样一些问题:

你在課堂上做了什么?你是如何开展教学的?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这样做的结果如何?

你根据前面问题所收集的信息,下一步是否会改变什么[2]?

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给反思性教学这样定义: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习者教师的过程[3]。

从以上这些学者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有别于常规性教学、经验教学的新兴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实时的、随地的反思与监控,让教学活动在不断的反思自省中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波斯纳(G. J. Posner)总结了一条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就是狭隘的经验,或者是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经验而不是对经验的反思,那么即使他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我国学者林崇德指出:“多一分反思与监控,就多一分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了一程。”由于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某些教师在繁忙的生活中很难抽出额外的时间反思。教师认为反思就是课后简单的、快速的一种总结:“这堂课上得很成功”,“这堂课上得很糟糕”,“今天的学生表现不太积极”,这样的对教学的一般性思考还谈不上是真正的反思性教学。为什么教师要进行反思性教学呢?

(一)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令一些教师墨守成规,形成某种思维定式。然而课堂从来不是静态的存在,教师所教的每一堂课内容都不一样,每堂课所面对的学生的学习状态等也不同,教师与学生的这种交互活动充满变数,如果教师仅凭以往的经验进行教学,很难真正明白课堂发生了什么。

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不断的系统的反思,反思性实践的最大意义是将教师从常规和直觉的教学惯性中解放出来,使教学的每一个决策不仅有依据,还有清晰的目的。正如杜威所说:只有当经验与反思相伴才能带来教师的成长。那些不愿进行反思的教师,只能被直觉、传统和权威牵着鼻子走,成为“常规”的奴隶,缺乏基于反思的正确判断和评价基础上的决策[4]。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研究改进教学行为,使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还是研究者。

(二)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并非简单被动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主动地反复地发现和总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时存在的问题,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俞国良、辛涛、申继亮、林崇德等人在提高教师素质的研究中提出“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学监控的实质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5]。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升对教学的认识,从感性升华为理性,它可以提高教师的多方面素质。

(三)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保持对教学的热情

教师在长年累月的教学活动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倦怠心理,对教学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某些老师抱怨学生不够聪明,上课不够认真,等等,而不愿意从教学活动出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这些老师会逐渐对教学丧失兴趣,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需要教师成为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逐渐成为研究型教师。反思性教学强调通过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如律师、医师相当的学术地位,使教师群体从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级上,进而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地位。越是乐于反思教学的老师,越能成为有效的老师,越能永葆对教学的激情。

三、反思性教学的类型

美国著名的反思性实践运动的倡导者肖恩(Schon)在《反思性实践者》(1983年)一书中指出:教学反思可以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在“行动前”和“行动后”(reflection-on-action),第二个时段是发生在“行动中”(reflection-in-action)[6]。根据教师常规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程序,反思性教学一般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endprint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

这类型的反思主要集中在课前备课阶段,但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备课。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反思学生在之前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于新知识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和策略,通过这些反思,教师可以更有效地针对性教学。

(二)教学活动中的反思

这种反思主要指向课堂,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并不能完全按照之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场所,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类反思需要豐富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从而使教师对课堂随时发生的问题保持较强的敏感性,并且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三)教学活动后的反思

这类反思主要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很多方面的反思,比如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的反思,也包括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反思。比如对于学生上课不专心的现象,可以反思是教学方式太枯燥,还是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等,都需要我们课后调查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次的教学。

四、反思性教学的方法

(一)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对于教师来说是反思的第一步。Palmer在《教学的勇气》中说:由于教师常常处于公众的视域中,他们是易受责问的一方,而自我反思能够使教师对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观点等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7]。教师可以采用叙事性反思的形式,如写教学日记、教学反思,把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实践经验作为反思的基础,但应该注意到由于自我反思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角,教师难以对自己提出质疑。因此,虽然自我反思不会对个人造成任何伤害,但最终可能导致自欺欺人。

(二)同伴反思

同伴反思是基于自我反思的弊端提出来的,指的是与同伴一起进行的共同反思。这个同伴可以是教师的同事,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的指导教师。他们可以在相互讨论、质疑的同时提出质疑和帮助。比如:邀请同伴一起听课,一起观看教学录像,请他就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反馈建议。

(三)小组反思

小组反思是指来自一所学校或不同学校的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以小组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的共同反思。教师从本质上看是孤独的行为,一个人要面对整个班的学生,做出上百个决策。教师除了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反思外,还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小组反思,营造分享的氛围,交流关于教与学的看点和观点,共同面对困惑,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实现专业成长。在小组反思中根据每一个具体问题开展深入反思,分析问题背后的理念,探究影响自己教学决策的深层原因,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小组中,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困境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反思性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反思意识淡薄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对话、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认识到反思对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其反思停留在被动反思的阶段。很多反思只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把反思与学校日常的教学工作等同起来,在头脑中并没有形成主动反思的意识。

(二)教师的反思方式单一

某些教师的反思以课后总结、课堂感悟、学期总结、教学随笔的形式出现,而对于同伴反思、小组反思等形式缺乏了解。反思的视角狭窄,主要来自学生、同伴互助及理论学习,反思没有受到重视。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反思缺乏专业引领。教师需要专业引领,否则,就会囿于同水平的重复。所以,对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师的反思环境没有形成

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反思性教学的实现,首先有赖于反思环境的培育。反思环境由社会环境与个人环境构成。首先,从学校这个大的外部环境来说,某些学校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成绩,只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没有将教师的反思性行为提高到制度的层面,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反思性教学的实施。其次,从教师个人来说,由于教师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造成教师疲于完成教学任务,而理性地回顾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时间很少。

六、结语

反思性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方法或工具的应用,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把教师从常规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对教学抱有更加清晰的目的,使教师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师持续不断地对教学产生热情。

参考文献:

[1][4]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19.

[2]Farrell,T. S. C.. Reflective Practice: Reawakening Your Passion for Teaching[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4-5.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1999:54-55.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4).

[6]D. A. Schon.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 New York: Basic Books,1983.

[7]Palmer, P. J.. The Courage to Teach[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1998.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思性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课堂中反思性教学应用策略分析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浅谈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