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师型”素质教师,是现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点,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部分。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在教育方面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双师型素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87-02
随着国家对高职院校数量上的开放,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随之扩大,高职院校对教师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以双师型素质为主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适应社会发展。
一、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内涵
(一)培养高职院校教师高尚的专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是: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教师要有一颗热爱本职工作的诚心,尊重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喜爱教师工作,用认真、诚恳的工作态度对待教师工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有足够的爱心,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将正确的教学理念传授给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二)培养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非常丰富并具知识多样化,教师职业永远处于一种学无止境的状态,对专业课知识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扩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特殊的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应该具有基础的理论知识素质和专业的实践能力素质,才能达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的技术水平,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与其他高等院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属于多层次复合型院校,教师必须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素质,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经常性参加科学研究性质的教育系列的课程,丰富自身的基础知识,稳固双师素质教师在院校的地位。
(三)培养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中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体会学生学习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生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适应社会的实践能力和追求不断创新的精神能够得到更好的综合培养。教师要将教师自身的素养价值和教师职业的文化价值认真体现出来,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四)培养教师提高专业能力
首先要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通过课前工作,提前设计教学内容中需要的教学情境及环境,创造出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使学生拥有较强自信心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素养,还应具备较好的专业实践能力素养,这两点完美结合才能灵活掌握相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掌握专业操作技能,使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再次,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根据在课程上的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相结合,将课堂设立到企业、商场、小区等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学生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体会到理论知识的意义,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经验基础。
最后,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双师型素质教师在社会实践中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真学习并领悟其中要点,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顺利流畅,学生极为容易的掌握学习要点,使得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会很强。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数量较少,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课教学教师队伍严重缺乏。其中的教师大多都是各大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来到高职院校担任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其余是一些兼职教师,由于新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对实践课缺少实践授课经验,许多高职院校要求新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必须参加一些专业实践课培训,提高对实践课的理解,丰富实践授课经验,提高实践课动手能力,使教师队伍水平达到双师型素质教师的综合水平。
(二)高职院校教师参与素质培养积极性较低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中新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大部分,新职教师的来源较为统一,新职教师从各中大院校毕业后没有经过过多的实践课培训,现场授课,动手操作,缺少对专业知识课的实际分析和现场指导训练的能力,也没有丰富的实践课工作的经验,对具备双师素质的条件远远不够。我国对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仍处于萌芽状态,许多高职院校具有双师型素质资格的教师队伍远远达不到我国教育部下发的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评价方案。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相应政策机制
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需要将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到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专业的社会实践经历掌握熟练的专业社会实践技能,积累专业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标准。而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相应严格地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機制,没有完善对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的考核管理制度,再加上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平时的教课任务比较繁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参加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活动,从而使专业课得不到很好的创新。
(四)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详细的评定标准
我国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的要求并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只是简单按照本科院校教师评定资格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职称评定,并且以发表论文的数量多少和发表刊物的等级制度作为参考来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将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忽略,使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素养特点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违背了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授课能力的要求,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变成了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忽视了教师向双师素质教师发展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扩大。
三、改善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路径的策略
(一)对双师素质型教师培养应采取多样化培养模式
双师型素质教师应具备多样化的专业知识,这种条件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教师自身,另一方面则需要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多元化的专业培训,将新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作为重点培训对象,提高新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使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为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扩大做好铺垫工作。也可针对双师型素质教师中工作比较杰出,授课能力强,具有一定的专业课知识素养的教师专门制订培训方案,比如:组织参加岗位技能大赛;与一些社会团体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讨论、培训;独立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技能操作。
(二)从高职教师理念方面进行转变,以能积极参与
为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院校可以在先进工作者评选或职称评选时做出相应的措施,将在工作表现中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设立专门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奖励,提高教师参加各类技术职务资格考试的效率,促进双师型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更具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双师型素质教师的优势。
(三)国家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有效性政策
双师型素质培养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三方共同合作,才能有效推广和实施,并非任何一方或双方就能够顺利进行的。故我国制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政府相关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三方必须明确各自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只有目的明确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推广。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关条例,已经有资格申请评定第二项专业技术,需要本单位对其专业技术资格进行评定考核,这就要求国家推出相关政策保证高职院校对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的可行性和精确性。
(四)高职院校应在培养标准和机制等方面予以落实
我国高职院校应按照国家政府部门相关规定,对高职院校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机制,对于专业课能力较强,社会实践能力较强,职称较高,科研项目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政策扶持。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应是理论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由所在单位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办法,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课知识,专业理论课知识,专业课社会实践经验等进行综合考评,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加强专业技术分析培训,定期开展双师素质教师考评工作,使工资、职务和考评连接到一起,有效提高教师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热情。
四、结论
双师素质,是现代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特色,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重点,是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心。培养双师素质型教师朝多样化方式发展,提高教师参加雙师素质培训的积极性,完善双师素质教师评定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可行的政策使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邹艳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9-30.
[2]杨海峰.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29-30.
[3]黄小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探析[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5,(02):129-130.
[4]左彩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86-87.
[5]贾文胜.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
[6]肖凤翔,张弛.“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69-74.
作者简介:焦振豹(1981-),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