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政以德”理念的内涵、渊源与大学英语教学

2017-12-16 21:17惠燕刘小燕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渊源大学英语教学内涵

惠燕 刘小燕

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应以孔子儒学文化为重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內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当代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也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思想法宝。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思想有其历史渊源,孔子崇尚圣贤,信而好古,敏而好学,综合创新。孔于是大成至圣先师。大学英语教学应导入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要传播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理念,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用英語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关键词:为政以德;内涵;渊源;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9-0049-06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应导人中华文化。“儒家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因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中华文化的导人,应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孔子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代表”。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儒家经典,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教育观念。孔子儒学博大精深,曾参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概括孔子思想,孔子儒学修身之道、治国理念需要分别论述,进行专题研究。本文将集中研究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及当代价值。本研究试图阐述以下几个问题: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当代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其历史渊源是崇尚圣贤、信而好古、敏而好学、综合创新;大学英语教学应导人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对导人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建议。

二、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

(一)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丰富内涵

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理念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第一,“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实质是“仁政”。例如: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2)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4)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孔子的政治思想、治国理念,一言以蔽之,就是“为政以德”。“政者,正也”是对“为政以德”的“政”字的阐释。孔子认为,“政”就是“正”的意思,为政者要端端正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官清廉,“欲而不贪”。孔子还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为政者要“敬事”,要有敬业精神,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地工作,讲究信用,节约费用,爱护部下和百姓,役使百姓要在农闲时间。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实质是“仁”,是“爱人”,是“仁政”。

第二,“为政以德”治国理政的方法是把德治放在首位,德主刑辅,德法合治。例如: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仅仅用政令来引导,用刑罚来约束,那就只能达到一个底线,百姓遵纪守法,不敢犯罪,但无羞愧之心。相比之下,为政以德,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以德治国,利用道德来诱导,用礼教约束百姓,百姓就会有荣辱之心,知道遵纪守法光荣,犯罪可耻,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孔子通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对比,强调治国理政要将“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放在首位,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准,避免犯罪。同时,孔子强调治理国家要按“中庸”之道办事,不偏不倚,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相结合,德法合治,德主刑辅。如果有人胆敢触犯法律,就要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方法,打击犯罪,使人不敢犯罪。

第三,“为政以德”实施的首要条件是贤人政治,选贤任能。例如:

(1)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2)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3)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4)子曰:“苟正其身也,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于正人何?”(《论语·子路》)

(5)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论语·子路》)

(6)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7)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孔子认为,实现“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需要建立一支能够践行德治理念的贤人执政团队。执政团队的人员必须是“身正”的人,“正其身的人”,一身正气、思想行为端正的贤人,是“欲而不贪”的人,是“君子儒”。执政者必须“先之劳之”,身先士卒,勤勤恳恳地为百姓办事。对于这样的“贤才”,要举贤任能,提拔重用。“举贤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身正”的贤者。贤人政治、选贤任能是实现“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理想的重要保证。

第四,“为政以德”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例如: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2)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endprint

(3)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4)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5)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卫灵公》)

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古人崇礼尚和,以和谐、中正为贵。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的政治理想是以德治国,构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世界。孔子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执政团队要和谐,君臣关系要和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要和谐,执政者要心为民所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百姓“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构建和谐社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也要和谐,“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二)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当代价值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思想在古代政治生活、治国理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部在古代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在现代社会,对于治国理政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思想,也成为了现代中国执政者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例:

(1)A.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B.习近平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2)A.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B,习近平说:“打铁还要自身硬。”

(3)A.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B.习近平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制,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4)A.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

B.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5)A.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

B.习近平指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习近平同志吸收孔子“为政以德”治国思想的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全面依法治国”、以德兴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圍绕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立意高远、全面深刻,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博大精深,当代价值日益凸显,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国外不少有识之士也认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可以为世界各国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有益启迪。

大学英语教学要大力传播孔子“为政以德”治国思想,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渊源

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理念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形成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分析某个思想家的思想成果时,总要与他之前的思想成果相联系,知道这种思想的源头,又要了解他以后的思潮,知道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这样才好给这一思想定位。脱离历史孤立研究,就很难确定这种思想的历史定位,也就不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历史渊源可以概括为:崇尚圣贤,信而好古,敏而好学,综合创新。

(一)渊源一:崇尚圣贤

孔子崇尚古代圣贤,研读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继承、发展、综合创新,创立了儒家学说,古代圣君贤臣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是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思想的来源。例如:

(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碌永终。”舜亦以命禹。(《论语·尧曰》)

(2)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卫灵公》)

(3)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让天下,民无得而称焉。”(《论语·泰伯》)

(4)“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论语·尧曰》)

(5)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

(6)子人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7)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8)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公冶长》)

(9)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人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

以上例子显示,孔子对古代圣君贤臣极其崇拜。孔子钦佩先圣们的崇高品德:称赞泰伯“三以天下让”的“至德”;赞扬周武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那种勇于担当、勇于牺牲的圣德;称赞子产“有君子之道”,认为子产是一个有德行的执政者。孔子赞同先圣治国理政的政治主张,如叹服尧对舜的“允执其中”的政治交代。“允执其中”,就是认认真真地把握住治国正道,“政者,正也”,不偏不倚,公平公正,正义严明,治理好国家,惠民于百姓。孔子肯定先圣们治国安邦的文治武功。如肯定舜是“无为而治”的圣君,认为舜不妄为不乱为不扰民,既能以身作则教化民众,又能任用贤能,用人不疑,自己无须再多做什么就能治理好天下。又如,孔子称赞管仲“相桓公,霸天下,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的丰功伟绩。孔子关注先圣们治国理政的实践,学习先圣们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治国理政“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要重用“仁人”,举贤任能,要“善与人交”,“无求备于一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不要求全责备。endprint

综上所述,圣贤的崇高品德、政治主张、政治智慧,是孔子“为政以德”治国理政思想的渊源。

(二)渊源二:信而好古

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理念的形成与他的“信而好古”密切相关。“信而好古”,孔子酷爱古代经典,研读古代经典,总结古代治国理政的经验,从而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的“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3)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4)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孔子对于历史经典,比如五经,极其崇拜。孔子一方面学习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向学生传授。孔子提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观点,主张信仰古代经典文化,继承它而不立意创新,这是对当时有些人不真懂经典文化随意发挥而言的,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治学的严谨态度。

《尚书》是五经之一,汇集了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历代政治文献,是先圣们以德治国的经验总结和治国理政的思想结晶,是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的主要来源。例如:

(1)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

(2)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3)明德慎罚。(《尚书·多方》)

(4)惟不敬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

(5)民惟邦本。(《尚书·五子之歌》)

(6)惟天惠民。(《尚书·泰誓》)

所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是说天以德为意志,天对人世的眷顾和影响完全以德为转移,天辅佐以德治国的执政者,民为邦本,天关爱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敬德”不施仁政的人“乃早坠厥命”。孔子吸收了古代经典,特别是《尚书》中先圣们以德治国思想精华的营养,继承先圣们的许多优秀思想成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立了“为政以德”治国理政的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信夫!

(三)渊源三:敏而好学

孔子崇尚圣贤,信而好古,古代圣贤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古代经典治国理政的思想成果,是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思想体系的历史渊源。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原来孔子这位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是“非生而知之者”,而是一位“好古,敏以求之”的“学而知之”者。孔子走过了怎样的“好古,敏以求之”的“学而知之”历史之路呢?《论语》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1)子曰:“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9)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也,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孔子从少年起就立志做学问,刻苦钻研,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日积月累,终于学有所成。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既要讲学,又要修德,德行先于才能,修德更为重要,因而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认真学习修身之道、治国之道。基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认识,孔子的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以学习为快乐,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如饥似渴地学习经典文化,学习从不感到满足。孔子的学习方法科学,他认为“学而不思”则越学越糊涂,“思而不学”就有危险,他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所以才有可能学有所成,成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这就是孔子走过的一条“好古,敏以求之”的“学而知之”的历史求学之路。孔子师从何人,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孔子的思想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有许多人询问过这个问题,希望得到解答。例(9)显示,这个问题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就曾经问过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贡的回答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大道沒有失传,还在人世间。贤人能看到那些大的方面,不贤之人能看到那些小的方面,文武之道无处不在。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传授呢?”孔子师从何人,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论语》给了我们确切的回答:圣人无常师,孔子师从古代圣贤,师从古代经典,师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我师”,即社会上的广大群众,以人民为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于是成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四)渊源四:综合创新

孔子崇尚圣贤,崇尚古代经典,信而好古,敏而好学,继承了先圣的许多思想成果,综合创新,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了孟子所说的集大成者。历代学者都肯定孔子是中华民族第一位综合创新者,是至圣先师。

孔子是一位综合创新家。孔子“圣人无常师”,他把古代圣贤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就是儒学。孔子“经过对前人的思想的——分析批判,然后选择组合,重新创建新的体系。这是古今大思想家的共同道路”。周桂钿用“分析批判”“选择组合”“重新创建”来概括孔子综合创新走过的历史之路,并强调“这是古今大思想家的共同道路”。endprint

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理念的形成就是综合创新的结果。“孔子的思想体系从何而来?很简单,他是从人身上学到的。可是,他是简单地学吗?他是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体系”。孔子崇尚圣贤,尤其崇尚西周著名政治家周公旦。周公总结历史经验及教训,终身倡导“敬德”,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思想,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周公“惟德是辅”和“敬德”思想,重新创建了“为政以德”以德治国的理念体系。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好像他自己只是转述前人的意思,自己没有创新。“中国文化强调再创造,中国的传统是述而不作,后人尊重圣贤的创作,但其在‘述的过程中就有很多的‘作。正因为如此,思想才能发展”。

四、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熟悉、理解和认同。我们要花大气力熟读传统文化经典,培根固本,提高文化修养,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礼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表达中国价值,传承中华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孔子儒学为主体、为主流的文化。西学东渐以来,孔子儒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强大冲击。国内国外出现了一些否定中华文化、歪曲中国历史的言论,对传统文化经典漠视、诋毁、亵渎,以洋为尊、唯洋是从。“有很多人丧失了文化的主体性,以至于跟在西方文化后面走。我们对儒家文化要有正确的认识,真正把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来加以保护。我们要有文化主体意识,对传统文化认同、尊重,只有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信,别人才能尊重你”。

(三)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源头、为主体、为主流的文化,孔子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就要讲清孔子儒学的丰富内涵、历史渊源、时代价值、独特创造、鲜明特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传承和弘扬以儒学为源头、为主体、为主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要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各种文明养分,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目的语文化,也应融入中华文化。周桂钿先生在《十五堂中国国学课》的“总序”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儒学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园中突出的一枝。”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的中华文化,既要兼顾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百花”,又要“突出”百花园中儒学这“突出的一枝”。

大学英语教学在进行中华文化的导入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值得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很好地兼顾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百花,又要突出“儒学”这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突出的一枝”,要有重点、有主次。季羡林先生在《国学应该是“大国学”》一文中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有些学者運用“大国学”理论,初步解决了如何兼顾“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问题。但是,如何突出儒学这一重点还没有引起业界的足够重视。大学英语教学课时有限,笔者通过开辟第二课堂、举办儒学讲座等强化孔子儒学文化,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笔者从事大学英语中国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深感强化孔子儒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提升大学英语教师文化素质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提升大学英语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是最重要的因素。有鉴于此,笔者建议大学英语教师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学习,研究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使大学英语教学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刘爱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渊源大学英语教学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试述科技发展的渊源与未来趋势
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渊源的几点思考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木木相册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