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清
摘 要:如何培育大學生的职业精神,更好地发挥其专长,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成了一个重要的话题。党和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们研究此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职业精神显得非常重要。当前我国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不够重视大学职业精神培育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提出,要从改变高校育人的宏观环境,突破僵化制度、抛弃“僵尸人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职业观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大力培育大学职业精神,更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学生 职业精神
课 题:本文系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JZY2016B14)成果之一,广西职业教育教改课题(GXGZJG2016B025)关联成果。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大学生是社会人才需求最直接、最大量的群体,因此,如何培育大学生职业精神,更好地发挥其专长,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就成了一个热点话题。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其间我国高校中还相对存在重视专业教育培养,忽视大学生职业精神方面培育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或者说劳动精神匮乏。党和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笔者研究此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运行大背景下,出现一个供需关系的突出问题,那就是“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主持召开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一时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了热门话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经济主体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创新供给产品,提高供给产品质量,同时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为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这给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提供了借鉴。
一、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能动的自我表现,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反映着职业人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职业精神是人们对职业的一种发自内心崇敬的态度。职业精神具有职业特性,是一种具体职业内在性质的反映,职业精神有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从理论内涵上看,有学者认为,职业精神指人们在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职业价值取向及其行为表现,是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及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是对职业理想、职业追求及职业荣誉的升华与深化条件下的职业态度及其职业操守。这不无它的道理。职业精神反映在“三观”上是人的内在认识思维系统,是对某种职业的崇敬、信仰,以致对自己从事的工作高度热情、严谨、负责、创新等一系列有助于工作完美的实践高尚情操体现。从实践内涵上看,职业精神离不开职业实践,在职业精神实践内涵里至少体现四个方面,即敬业、勤业、立业、创业。只有人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一种敬重,然后辛勤去工作,最后才会有所成就。
二、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供给侧”问题
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连年攀升,近三年来均在700万以上,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预计达到795万人。而在2017年春节过后,据央广网财经报道,多地再现“用工荒”,各地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人才,“抢人大战”愈演愈烈。这是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从这一矛盾中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客观的,或者说是硬性的,但尽管如此,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有要求、有标准、有条件的。企业不可能招聘一个不能从事该行业的人来工作,出现“用工荒”对企业来说也是无奈之痛。这就给人才的供给侧——高校提出了很多应该思考的问题。对于人才素质的职业精神来说,更是一个重要问题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把职业精神纳入其中。职业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难以见效,很多高校不愿把工作放在此,涉及职业精神的课程少,在高校思政课中有个别内容提到,但也是泛泛而谈,做不到深入地进行教育。二是有的高校在管理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从高校的招生工作看,有的高校以招收学生数量的增长为荣,不看学生的质量高低;从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来看,有的高校对学生完成作业、实验等要求只看数量,不关心质量;从学生毕业要求方面看,有的高校存在“放一马”的现象,追求高毕业率,忽视了毕业生质量。三是不能很好地处理专业设置与职业精神培育的关系。一些专业陈旧,不适应市场需求,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没有多大意义,还一如既往地开设下去;一些很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得不到重视及资金投入保障,以致失去发展机会。一些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没有多大意义的课程还长期占据大量课时,一些很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得不到开设,或者只有很少的课时。这些都是困扰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学校供给侧管理方面的问题。当然,问题远不只这些,还有待深入研究。
三、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突出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低端产能供给过剩,高端产能供给不足,产能过剩的行业中出现大量库存、大量呆坏账、大量“僵尸企业”。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中,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改变高校育人的宏观环境
高校育人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教育的层次结构、教育的学科层次等。要进行大学生职业精神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要完成以下任务。
首先,要创新教育体系建设,有效解决应用创新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素养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国目前沿用的还是20世纪末以来的高等教育开展的合并、升格创办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政策,大多重理轻实,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脱节。因此,应该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制度,切实解决人才的职业精神匮乏问题。
其次,要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以培育大学的职业创新精神为第一要务。在学生培养上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只要有创新成果,就理应获得更高层次的文凭、学位。相反,对那些毫无实际成果的所谓的高层次学历学生,给予降级,以职业创新精神驱动人才培养。
最后,要改革高校学科结构,打破专业性“垄断”格局,实行综合学科制。
2.去除僵化制度,摒弃“僵尸人才”
所谓僵化制度是指高校现有的一些管理制度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而对高校的教育改革造成阻碍的条条框框。尤其是对职业精神培养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對其产生危害。高校发展有大量的制度建设,有些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有些则成为制约因素。所谓“僵尸人才”是指高校教学人员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高职称人员不能发挥高职称教学作用的所谓专家学者、管理思维落后及本身职业精神匮乏者。这些是影响职业精神培育的桎梏。
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职业观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校形成一股思想文化氛围,创造职业教育文化,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使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思想形态、职业思想生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如孝道文化、爱国主义等,都有可以大力弘扬的地方。高等教育可从顶层设计,从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育人体系进行改革,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让大学生发挥专长,更大程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一鸣.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人民日报,2016-03-29.
[2]蒋晓雷.现代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3]王伟.论职业精神[J].光明日报,2004-06-30.
[4]央广网.多地再现“用工荒” “抢人大战”愈演愈烈[EB/OL].http://finance.cnr.cn/txcj/20170205/t20170205_523557299.shtml.2017-02-05.
[5]刘元春.准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光明日报,2016-05-24.
(作者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