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浩
摘 要:精益求精是现代职业“工匠精神”的宗旨,而工匠精神本身起源于职业教育,它充分展示了企业生产与服务的精细过程。而在我国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也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实际要求,它已经全面适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成为社会企业发展及人才流动供需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职业院校中的工匠精神培育途径,全面展示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时代价值 新常态 培育路径
2016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鼓励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开展基于个性化、定制化、柔性化的生产工作,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院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发扬工匠精神,赋予职业教育以时代重要使命,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走学徒制发展道路,找到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祖师爷鲁班,我国《论语·学而》中就提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益求其精也”。这些都是“工匠精神”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雏形,它代表了一种与工匠人才所匹配的最佳精神状态和职业状态。在当代职业教育领域,工匠精神代表了术业有专攻,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一定专业造诣,能够潜心于专业领域研究并坚持不懈;它也代表了较强的专业操守与专业奉献精神;它更代表了严谨与细致的工作精神,专注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到高标准、严要求。总而言之,它是对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三个层面的深刻理解和综合性体现。
二、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坚持两大方向,那就是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和发展改革教育体系,也正是基于这两点,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得以确立。
1.满足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
我国旅游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国内出境旅游人数高达9083万人次,境外消费超过14000亿元,这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境外旅游消费国与旅游出境国。如此大规模且特征明显的消费数字,一方面表明中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正面临迫切性与必要性改革态势,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从深层次剖析上述问题,一方面说明国内目前低端消费产品过多,伴随当前人们消费水平及消费眼光的提高,低端产品生产制造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外产品企业已经严重冲击我国本土企业,这就需要加快国内供给侧改革,优化产品的供给结构与本质质量。因此,在这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新一代人才,为生产一线提供必要供给,让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加专业、专注、敬业
和乐业。
2.满足国家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在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后,职业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的系统性变革,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内涵发展,基本满足了针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主观变化过程的需要,同时实现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而工匠精神就成了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尺。它有利于受到职业教育的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与职业观,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都能以一种“匠人匠心”的思维来严于要求自己、要求工作,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在社会的公众认可度与职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
三、基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基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应该关注以下几个关键词,即“校企合作”“双师型”和“学徒制”,本文也将从这三个关键词来寻找突破口,探寻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
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所追求的就是一种产教融合过程,它是职业教育体系下职业教育人才的有机培养过程,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培育手段之一。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会为学生创建一种虚拟的操作环境,引入大量企业技术管理人才进行指导监督,而企业也会通过招聘实习学生来为他们创造直接参与实习工作的机会,这就是产教融合的最直接体现。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现状来看,像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就强调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希望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努力来打造未来合格的技术专业人才,因此学生不但要接受学校3年甚至以上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再进工厂做3~5年学徒,在学徒期间表现良好且通过专业技能考试,最终才能获得技师岗位资格。另外,德国不但注重对人才专业技能的培养,也重视对他们职业道德、素养与团队意识的培养,希望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来优化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2.“双师型”师资建设
“双师型”师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最直接保证,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为基础目标,构建具有高超专业素质的“双师型”教育队伍,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做好铺垫。不同于传统课堂理论型教师结构,“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保证教师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具备良好且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即理论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因此“双师型”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实现教育精髓的有机传递。从客观上讲,“双师型”培养是对当前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
3.推广新型学徒制
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体现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之上,以专业课教育作为纽带,以培养学徒为途径培养“工匠型人才”。从专业角度来讲,推广新型学徒制正是寻求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方面变革,第一,它让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加多元化,改变传统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身份,即以学徒、学生双重身份来展开学习过程与实践实习过程;第二,它使学习地点更加灵活,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学习的固定模式,同时强调深入到生产一线,提前接受社会考验;第三,它实现了工学交替,改变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双向考评机制,而且拥有了“双师”辅导(企业师傅、学校教师)。
四、小结
在当代职业教育变革与新常态背景下,当代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赋予他们良好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实现他们的多元化转型,为社会培养负责任的、有自主创新精神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伟,李丽.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
[2]陶红.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价值取向[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14).
[3]張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
(作者单位:淮海技师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