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玲
摘 要:作文教学在教会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更好地表达交流、展现个人生活积累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享受型教学理念为指向,探讨了生活作文教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实施相关教学的策略方法,以期对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有所助益。
关键词:享受型教学;小学生活作文;特点;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240-01
作文教学不止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表达交流、展现个人生活积累、提高言语能力的基础课程。学界对生活作文的定义为:参照真实生活世界,满足现实生活需求的写作。生活作文以学生为核心,重视享受性教学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个性特征,旨在同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考能力和人格素养。作文发源于生活,失去了生活的土壤就相当于无根之水,注定枯竭。教学应搭建联系生活和写作的桥梁,而不仅仅是一般的指导与泛泛而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从消极应对到视写作为一种消遣,写出自己的生活与个性。
一、生活作文教学的特点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同吃饭、睡觉、说话一般的必要项目,而不单是生活的点缀。《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明确目标,即能深入观察日常生活现象,文从字顺地表述个人意见,熟练使用通用表达方式。可以说,生活教学必须以生活为蓝本,使其变为学生的自主化、私人化、惯常式活动,让他们在积累生活经验、深入生活的同时,扩大自我构建,表达出独特感受。
1、主体性
传统模式下,作文教学旨在应试,问题在于脱离学生自我需求又刻板、教条、缺乏变通,造成学生不愿意表达个人的真情实感,使假大空的写作和夸夸其谈的文风盛行。这样以来,语言非但不能成为自我表达的载体,反而成了蒙蔽、欺骗自己的外衣。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缺乏写作应有的激情与动力,其结果就是对写作变得日益消极。而生活作文回归学生主题,关照学生的真情实感,实现了写作与个人成长的完美融合,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调动学生主体性,刺激其不断尝试和表达真实自我,教师的教学作用得到展现,成功扮演好了启发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随之节节攀升,成为真正的思想者、学习着、执行者。
2、亲历性
生活作文教学要求学生表达自我,从切身感受出发,描述真实的生活实践,领悟生活的参差百态,作文因之变成一种真实的表达,亲历性、可读性大大增加,也有助于增进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当然,生活作文教学离不开生活体验的积累,这都需要一个直接体验的过程,而教师则应发挥好引导、促进作用。例如要写春游,就应该带学生参加春游,使其亲历一个游历的过程,赋予作文真实性。此外,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有限,教师的心理疏导、情感引导作用就需要发挥出来,以实现学生由生活习作向即兴写作的转化。
3、个体性
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家庭环境不同,经验水平存在差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各有不同。特别是在写作同一文题时候,不同学生的切入点完全不同,使生活作文教学呈现出迥乎不同的个体性。生活性教学要求给学生新鲜感,关照他们的内在情感,从而写作出具有创造性的内容,为作文打下个体烙印。
二、享受型教学理念下小学生活作文体系的构建
享受型教学理念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为突破点,使写作成为学生的习惯、爱好,为其未来发展铺设坚实的道路。针对享受型教学理念下小学生活作文体系的构建,应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
1、感受生活, 积累素材
小学生缺乏生活见识,但是对生活中的新鲜、个性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并会特别加以注意,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寓教于乐。例如在写作课堂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播放视频、动画甚至于游戏录像,当学生聚精会神于此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人物观察、环境分析,让学生在享受视听乐趣的同时,获得丰厚写作知识的滋养。而在随后的写作中,可以要求学生暢所欲言,并忠实记录下先前的观察和感受,最终使作文充满个性与想象。还可以指导学生由上自下、由远及近、由静态向动态的观察物体,将写作方法和观察方式渗透与平常教学中,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能力,从而获得写作水平的进步。
2、培养兴趣, 激发动机。
为了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单是利用课堂时间是不够的,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个人的生活中经验,同时培养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写作的主观能动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束缚,为其自由写作、锐意进取、创意表达提供空间。例如针对学生“无米下锅”以及不知道如何煮米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意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发掘出其生活材料,使其认识到“养一条狗”“一段对话”“一段游历”等,都是可以写下来的,从而解决写作难、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发现生活中原来有如此多可供写作的东西,继而找到写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吴红耘,皮连生.《语文教学科学化,路在何方?——评章熊先生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课程·教材·教法》,2013(3).
[2] 王旭明.《以课标为纲,推进语文教育“四轮”驱动——再论<牢牢把握语文教育正确方向,将课标精神落到实处>》《语文建设》,2017(9).
[3] 姚夏倩,皮连生.《关于语文学习与教学规律的思考──知识分类学习论和教育论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9).
[4]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天津古籍岀版社》, 199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