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7-12-12 15:50陆绍刚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合作学习

陆绍刚

摘 要: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理解一些科学现象,明白一些科学道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这一部分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纯理论方面的知识并无过多的兴趣,孩子的天性是“玩”,玩对于所有的儿童来讲,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因此,把科学课上成让孩子们来玩的实验课,那绝对应该是一种教育境界。

关键词:“玩”出新天地;合作学习;“手巧”让“心更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179-01

笔者作为一名在乡村教育战线上工作多年的兼职科学教师,对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现状,一直存在着担忧之心,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老师仅仅将科学课上成一节理论研究课,导致实验室内大量的实验器材,一直被完好如初的摆放在器材柜内,这着实让人非常痛心。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三至六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探究活动绝不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它应是以实验操作为平台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小学科学课的灵魂所在,它能让学生的聪明智慧在动手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出来,并通过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的认识,促使自己的理论认知得到必要的梳理与提高。以下几个方面是依据这几年来对小学科学课从教过程的认识。

一、动手“玩”出新天地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这一部分年龄阶段的孩子对纯理论方面的知识并无过多的兴趣,而兴趣又是让所有人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具备对求知的浓厚“兴趣”,才能保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没了兴趣,所有的外在知识只能单靠教师的课堂输入,这不光会使教师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不自觉的产生对学习的倦怠感,从而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抗体”,丧失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孩子的天性是“玩”,玩对于所有的儿童来讲,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因此,把科学课上成让孩子们来玩的实验课,那绝对应该是一种教育境界。而实验教学本身恰巧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兴趣。在兴趣与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就具备了自觉探索科学的主动性,而当学生能主动探索科学的未知世界时,还有什么难题是他们不能克服的呢?相信长此以往,他们就会“玩”出一个新天地。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每个单元的课与课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过渡相当自然,不存在让学生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手去“玩”去探究,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将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在最大程度上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更加有效的使学生形成某种科学概念,深化探究技能,并将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动手”成就“合作学习”

合作性学习作为新课程中所倡导的一种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得以升华,让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意识得到激发,这些无不在实验的过程中被充分发掘。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理解一些科学现象,明白一些科学道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而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教学安排占据了绝大部分章节,而这些教材安排的活动中,纯粹能让个人独立活动的占很少一部分,绝大部分是分组合作试验。而这恰巧就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可能。

个人实验需要学生个体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及动手操作能力,但小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独立动手操作能力也不高,在实验中出现操作上的失误就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解决,导致个人完成实验的成功率相对较低。资源与数据的共享,既让孩子们体会到使用别人劳动成果的便捷,也能同时享受别人使用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感与成就感。

三、“手巧”让“心更灵”

心灵手巧的孩子永远是家长与老师眼中的宝,在一些人看来,只有孩子的心“灵”了,他的手才能“巧”,这应该是一种误区,其实“心灵”与“手巧”是相辅相成的,“心灵”能让学生的“手巧”,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手巧”会让心更灵呢?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他们的早期生活是靠动作进行思考的,这种较为直观的动作表达,被称为是“用手思维”。这种“用手思维”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根本手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起源,也是形成儿童思维能力的基础。比如,儿童对外界事物进行有意识记忆时,通常是先用眼睛来观察感知事物的外在形象,诸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然后用手来对事物触摸感知得到更深层次的认知,继而通过神经系统将认知结果傳送给大脑储存起来。

科学的发现总是开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研究者在用理论来指导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碰撞。小学科学,尤其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规定“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归根结底就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得出结论,上升到大脑中的“理论认知”。因此,让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过程的“科学素养”,说到底是练出来的,单靠理论学习是学不出来的,从这一个层次来讲,“手巧”确实能让“心更灵”。

瑞士近代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美国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莱德曼,提出了“hand on”(动手做)教育理论方案;杜威先生的“活动”占核心地位的教育理论......这些知名人士的言论都直接阐述出动手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不光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向,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探索的兴趣。试想,还有什么能比让学生主动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呢?

参考文献

[1]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符策.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9)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五二一”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析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