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举一反三与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

2017-12-12 09:50李大航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樊迟子夏颜回

李大航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35-02

“举一反三”,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这个词出自《论语·述而第七》: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个“愤”,是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悱”,音fěi,是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隅”,音yǔ,角落之意。

整章的意思是: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法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进行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在《论语》中,“举一反三”有正反四个例子,很是典型。

第一个正面例子,见《学而第一》: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的才能是非常杰出的。他有经济头脑,孔子为此还替颜回打抱不平。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货殖”就是做生意,做买卖。“亿”,通“臆”,猜测,估计行情的意思。“屡中”,每每猜中。这就不一般了。

他还有非常突出的政治、外交才能。

《史记·仲尼七十二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卫人。少孔子三十一岁,有口才著名,孔子每诎其辩。家富累千金。……好贩,与时转货,历相鲁卫而终齐。”

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些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二个正面例子见于《八佾第三》: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子夏也是孔门十大弟子之一,被列为“文学”类俊杰。他曾在西河讲学,是魏文侯的老师。

当然,最厉害的莫过于颜回颜渊。

第三个例子与他有关。《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和子贡有过一次讨论。话题是子贡与颜回相比,谁更好一点。结果,子贡说他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因为颜回“闻一以知十”,而他自己顶多是“闻一以知二”。

反面例子见《子路第十三》:

樊遲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樊迟问了“学稼”的事,孔子故意说“吾不如老农”,他还听不出老师的话意。接着又问“学为圃”的事,又被老师“吾不如老圃”顶回。这个愚钝的弟子出去了,孔子就说开他的不是了。

学会推理,学会听话,也就是要能够举一反三,这是孔子要我们明白的道理。

在以上的例子中,我们注意到一点,就是《八佾第三》的那一章中: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起予者商也!”意思是启发我的人是卜商。也就是说,卜商聪明,能举一反三。他的第二问“礼后乎”让孔子都受到了启发。而且孔子马上就说出来了,表明孔子“坦荡荡”的胸怀,以及《述而第七》中的章句所说的那样: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没有丝毫隐瞒,包括他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这就是孔子光明磊落的情怀。这也是孔子一再告诫弟子们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孔子学识渊博,但是学生子夏的一再追问还是给老师一个启发,这些不都是“教学相长”吗?

因为这样,孔子甚至对弟子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迷信,要敢于置疑。否则连最得意的弟子也免不了被他批评。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现在的一些“专家”唯恐别人提出不同看法,学术专制。可是,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却希望弟子们能提出不同意见,而对他自己也有所帮助。

举一反三、教学相长,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言行一致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好好学习体会,并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樊迟子夏颜回
解读《论语》
颜回之乐
孔子借伞
《论语》中的语境还原与文意理解
孔子神算
颜回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