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华,祝雪利,左红霞
·诊治分析·
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初探
黄立华,祝雪利,左红霞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34例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_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发病到就医时间(onset_to_door,OTD)、就诊到溶栓时间(door_to_needle,DTN)、溶栓治疗早期有效性及溶栓治疗并发症。结果本组患者OTD在1.5小时内有26例(26.47%),DTN在1小时内仅3例(8.28%)。溶栓后早期有效者18例(52.94%)。出血转化13例(38.23%)。结论县级医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切实可行。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静脉溶栓治疗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首选治疗方案。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公布的研究数据表明2007至2008年间我国脑梗死患者的静脉溶栓率为1.60%[1],美国同期数据为3.00%~5.00%[2],严格的“时间窗”可能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而县级医院不仅具备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所需软硬件条件,还具有地域优势,可明显缩短患者转运时间。现将我院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0~79岁,平均(55.71±10.11)岁,其中伴心房颤动者14例,伴高血压者20例。32例为前循环脑梗死,2例为后循环脑梗死。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制定的溶栓治疗适应证,无相关禁忌证。
1.2 方法:收集所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头颅CT或头颅MRI+MRA、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发病到就医时间(OTD)、就诊到溶栓时间(DTN)、溶栓治疗前后病情变化等,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OTD、DTN、溶栓治疗早期有效性及溶栓治疗并发症等数据。
所有患者均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_PA)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剂量按0.9mg/kg计算,总量最大不超过90mg,其中10%静脉推注,剩下90%在60分钟内微泵静脉注入。
评估指标:(1)采用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的标准:NIHSS分值减少4分以上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视为有效[3]。(2)症状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头颅CT显示继发脑出血,并同伴有临床症状恶化,即NIHSS评分增加超过4分者,定义为症状性脑出血[4]。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8.0版本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OTD、DTN情况:本组患者OTD在30分钟至2.5小时之间,其中有26例患者是在起病后1.5小时到达医院,占76.47%。本组患者DTN在50分钟~2.5小时,1小时以内仅3例,占8.82%。
2.2 不同DTN溶栓疗效比较:本组患者溶栓后早期有效者18例,有效率52.94%。不同DTN患者溶栓治疗早期有效性明显不同,DTN越短有效性越高,见表1。
表1 不同DTN溶栓疗效比较[例(%)]
注:与DTN≤1.5小时比较*P<0.05
2.3 溶栓治疗相关并发症:本组患者并发症主要是出血,包括大片皮肤瘀斑2例,牙龈出血1例,梗死后出血转化13例,出血转化率38.23%,其中6例为症状性的出血转化。1例溶栓24小时后再闭塞致肢体再次瘫痪。合并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出血转化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患者,见表2。
表2 有无非心房颤动患者出血转化情况的比较[例(%)]
注:与心房颤动组比较*P<0.01
本组患者OTD在30分钟至2.5小时之间,提示本组患者起病后都能及时就诊。本组资料显示DTN越短,溶栓有效性越高,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缩短DTN有重要临床意义。分析本组患者DTN延长的原因有:(1)没有卒中专用急诊CT检查通道,等候检查时间过长。(2)取得家属知情同意时间较长,家属多反复商量后才能最后决定。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有效性评价:本组患者有效率达52.94%,NINDS研究报道24小时症状改善的患者占47.00%[5],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报道症状改善的患者为57.80%[3],本组患者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有研究报道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高达37.10%[6],本组患者出血转化共13例,占38.24%,与文献报道相仿。其中伴心房颤动患者出血转化率明显高于不伴心房颤动患者,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较大,溶栓评估时要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县级医院开展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切实可行。
[1]Wang Y, Zhao X.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investigators.Using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o treat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CNSR)[J]. Stroke,2011,42(6):1658-1664.
[2]Adeoye O, Hornung R, Khatri P, et al. Recombinant tissue_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se for ischemic strok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doubling of treatment rates over the course of 5 years[J]. Stroke,2011,42(7):1952-1955.
[3]陈淑芬,韩翔,史朗峰,等.急性期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评价[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9,3(6):277-279.
[4]尹俊雄,曾先容.脑梗死后出血转化[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1,19(12):901-902.
[5]Takenori Yamaguchi, Etsuro Mori, Kazuo Minematsu T, et al. Altephase at 0.6mg/kg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in 3 hours of onset: Japan Alteplase Clinical Trial(J_ACT)[J]. Stroke,2006,37(7):1810-1815.
[6]贺涓涓,尚文锦,吴琪,等.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2,19(3):173.
315300 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黄立华(1979_),主治医师
R743.3
B
1009_816X(2017)04_0306_02
10.3969/j.issn.1009_816x.2017.04.20
2017_1_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