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公平问题历来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传统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区域调节力度不足等问题。而教育信息技术在平衡教育资源的区域间配置、缩小地区间教师队伍素质差距以及革新教育模式方面有突出优势,能够解决传统手段的局限性,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当然,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也存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新数字鸿沟”逐渐拉大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本文提出了一些有益探讨,以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22-0086-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部举办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中发表贺信,提到:“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1]
● 我国教育公平的发展现状
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包含三个层次,即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这三个层次也可以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及结果公平。[2]从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公平思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众教育方针;从1986年4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保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到1994年谈松华教授明确提出的教育公平概念,再到每年“两会”代表大量的教育公平提案和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无不彰显了我国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不均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也是如此,促进教育的均衡与充分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
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城乡教师专项培养培训计划、“三支一扶”等一系列的政策,并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得我国偏远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教育水平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也在较大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水平差距。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的丰富教育资源相比,西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以及农村贫困地区无论是在硬件的基础教育设备上,还是在教育环境的优越性、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也成为我们实现教育公平的一大瓶颈。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国家决策层的关注。教育部在《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出,为了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切实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等具体要求。[3]各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全国计算机设备与相关硬件数量及互联网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据统计,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从2007年的7.4%提高到2017年的34%,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从1997年的3.37下降到2014年的0.24。[4][5]截至2015年,全国中小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已达87%,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80%。[6]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提高教育公平水平的新武器。
● 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公平的路径
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是促成教育公平的基础。而信息技术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素质与革新教育学习模式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1.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距
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消除地理环境的限制,实现不同区域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应用为缩小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差距,进而为提高我国教育公平水平提供了新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建立数字课堂在线公开课等方式,共享发达地区的优秀课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交流,推动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在我国,利用信息技术来缩小区域教育资源的差距非常直观的一个政策便是“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平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7]通过各类教学资源特别是优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共享,让师生即使身在偏远地区,依旧可以通过网络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
2.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是决定教育结果公平的关键因素。而信息技术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方便教师根据自身需要与发展获取相关知识与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另外,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反思,通过网络观看其他的优秀教学视频,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综合提升自身的素养。例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就有着众多的培训计划,如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学历教育等,包括众多承担教师培训项目的机构、高校等,也都搭建了专属的教师培训平台,教师在闲暇时间,就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教学资源,实现在线互动与交流。
3.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传統教育学习模式
长期以来,偏远地区或是落后学校,传统的45分钟课堂常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主要是听,教学工具的使用也比较单一。受限于教学手段与教学设施的问题,教学活动的开展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掌握情况也不太乐观,大多停留在比较浅显的理解层次,严重阻碍了教育的结果公平。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后,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逐渐过渡到学生手中。对于传统教具无法实现、语言无法描述的现象或是问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观看,以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通过互联网,可以使网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互相辅助与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我发展需求,选择复习内容进行知识巩固,也可以选择其他学习内容,反复看、反复学,直到完全掌握为止。信息技术可以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提高了教育的质量与效益。endprint
● 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比于财政支持与高考等政策倾斜,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方面确实存在其鲜明的优势,在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学生受教育的比例的同时,还能保证优质高效的教育质量,值得国家大力推广。但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也并不是一支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国家决策层以及各级政府也应当注意到当前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方能让信息技术真正助力教育公平。
1.基础设施门槛高,数字鸿沟仍然存在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有着较高的要求。虽然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资金投入很大,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也比过去有了长足进步,但其信息化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农村网民占比26.7%,较2016年下降了0.7%,而这一数字在过去10年间始终在25%到28%之间徘徊,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短时间内难以填平。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本应用来促进教育公平的信息技术反而有可能拉大城乡、区域教育差距。
2.信息素养缺乏,产生新数字鸿沟
制约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因素除了巨大的数字鸿沟,还有由于互联网知识与使用技能缺乏造成的新数字鸿沟。根据调查研究显示,60%的非网民不愿意使用互联网的原因不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设施设备,而是因为不会操作计算机,不会使用网络。目前,国家政策层面促进教育公平主要关注的是是否有计算机设备与相关硬件,能否访问与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实际上,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大部分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水平很低甚至完全不会,这就使得即使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了优质的共享资源,也难以结合本地本校学生情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课件。表面上,这些地区已经实现了教育的过程公平,而实际上教育的结果公平并没有得到保证。
无疑,信息技术在解决教育公平的瓶颈问题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利器,不能因为数字鸿沟问题而放慢了教育信息化的脚步。我们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加国家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信息技术基础建设的投入,鼓励“互联网+农村”的相关投资,利用市场规律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开发农村互联网,鼓励与刺激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人们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政策的着力点,重视薄弱地区的弱势群体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与经济发展迅速区域的差异,大力开展相关地区教学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培养数字化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加大对“新数字鸿沟”现象的重视程度,让教育实现充分而均衡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深层次公平。
参考文献:
[1]张鹏,赵媛,刘聪.借助信息技术变革 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國际教育信息化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综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2):107-110.
[2]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4-5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64/201702/t20170214_296203.html.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R].北京:201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0次调查报告[R].北京:2017.
[6][7]新浪财经.全国87%中小学校已接入互联网[EB/OL].[2016-6-17].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06-17/doc-ifxtfmrp2261189.shtml.
作者简介:崔雪艳(1989—),女,河北保定人,汉族,江南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