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育者”和“哺乳者”

2017-12-11 21:47陈建翔
中国教师 2017年21期
关键词:哺乳老子隐喻

陈建翔

隐喻者,隐蔽、间接而深远的譬喻也。世界文化史上,许多最重要、最著名的思想,是通过隐喻来表达而脍炙人口的。例如,老子的“水喻”“谷神喻”“橐籥喻”“赤子喻”,庄子的“鲲鹏喻”“混沌喻”“庖丁喻”,佛陀的“筏喻”“化城喻”“盲龟喻”“火宅喻”,柏拉图的“太阳喻”“洞穴喻”等。教育中被后世传播和应用较多的,是苏格拉底的“助产婆”隐喻。

现代教育思想中,成功的隐喻不多见,这大概是由于人们越来越习惯和擅长以抽象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来表达。但一个恰当的隐喻,其所能表达思想能量不输于一部专著。如果要说明道的教育(包括道的本体和可道的自然现象界的教育)与人的教育的相互关系和差异,“孕育者”和“哺乳者”是一对蛮不错的隐喻。比较奇特的是,这一对隐喻具有环套的结构,前后相续,密切相连。

“孕育”和“哺乳”,是和每个人的生命诞生与成长密切相关的两件事情,蕴含着很多关于宇宙人生的奥秘,包括关于教育的奥秘。说起来,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是,尽管世界上每个人都无法目睹或回忆起自己母亲孕育和哺乳我们的情形,但谁都不会否定它。不仅如此,一想起我们必定有过的承受母亲孕育和享受母亲哺乳的过程,内心总会涌起一股热流。人类再有本事,谁也不能说自己是从草稞里蹦出来的。这真的是一个值得回味的情况:在某些时候,我们会毫不怀疑那些我们无法实证的事情。这说明除了五官感觉和大脑思维,我们的生命中还应有一种能力,能够“证明”世界上的某些非常态实证事物的真实性、本源性—这就是“六根”之外的所谓“信根”吗?

成长相对降生,带有某种固有的越来越远的时间向度,这可以称作人类个体成长的趋远性(当然,远到极点就“复归”了,如此周而复始)。人类作为一个族类总体的发展,应该带有这样的趋远性,我们会离出发地渐行渐远。那么,人类是否会经常想起自己的母亲?是否会毫不怀疑地通过“信根”证实自己曾经承受过的“孕育”和“哺乳”?

“孕育者”和“哺乳者”,是我近来在阐发道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差异时经常使用的两个隐喻。这两个环套隐喻的获得,可以归为人们常说的灵感。我希望用这两个与“人之初”关系最密切的现象,来分别说明道的教育和人的教育,以便使大家对二者的相互关系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突出显示道的教育的初始性、本源性、根基性,说明教育回归道体对于人类的无比重要性。

什么是“道体”和“道的教育”?为什么我们需要回归“道体”?为什么我们需要提出和理解“道的教育”?最简单的回答是:道体是万物之母,是大自然终极的“养护者”“立法者”“成就者”“教育者”和“安顿者”。

道之所以能够为“体”(本体),总要扮演这样几种角色:(1)宇宙与人类的“创生者”,创造、生成了宇宙和人类;(2)宇宙与人类的“养护者”,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使万物互生互养互补,达到整体共存协调;(3)宇宙与人类的“立法者”,为宇宙与人类的存在、运行、演化提供基本的法则、规律;(4)宇宙与人类的“成就者”,让万物可以生长,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5)宇宙与人类的“教育者”,是为整个觉性世界(有情众生)进行合道循规的“元教育”;(6)宇宙与人类的“安顿者”,提供安全、安定的生存、成长条件,为万物安排周而复始、可持续发展的存在秩序和转化机制。

道对宇宙人生的创生—养护—立法—成就—教育—安顿,是综合一体、密不可分的,总括起来就是“大爱”。所以我经常讲“道有六德”,即大生德、大养德、大立德、大成德、大教德、大安德。

因为道体是无限的,而我们的本性(自性)源于道体,自然就成为无限的存在。这就是说,人类本性具有的无限性,源于道体与我们固有的一种“内在性”:道体与人类众生不是对立的,不是隔绝的。它不是如神一般高居于我们之上,而是一体、内在连通、一脉相承的。道体赋予的“六德”内在于我们,让我们拥有、应用、成为它。

我之所以在不同場合、不同文章反复提出关于“道体”和“道的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些问题极其重要,也在于这些问题在当下的社会不被理解、不被重视。多少世代以来,我们都深陷和迷恋于感官和大脑能够把握的现象界,大多数人不知道道体和道的教育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与我们所熟悉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有什么不同?我需要找到一种更感性、更直观的表达,让道体和道的教育的思想能够“直观化”,易于被人理解并且深入人心。

“孕育者之喻”和“哺乳者之喻”,便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孕育者”作为隐喻,是说明道的教育的自然无为的发生和完成。孕育包括受孕、妊娠和分娩,这是一个需要按照大自然既定的法则—包括各种要素、条件、程序、时间周期等,要凑齐圆满了才能有所收获的过程。无中生有的“孕育”过程和结果,是大自然的核心奥秘之一。大自然以不可思议的机缘巧合,形成能够创造众生芸芸的生育机制,这是“自然为人立法”的一个典型证明。

大自然创造众生芸芸的生育机制和奥秘,实非人力之所能为。对于这样一件事,人类只是简单的接受者和获益者。我们是站在这件事情的结果、终点来看待它,做不了更多。我们只是因为“做不了更多”,才获得了足额的收益。如果说我们在受孕、妊娠和分娩上还能做点什么,那只是尽量靠近自然状态,尽量听从自然的安排。

我年轻时当兵,知道基层连队的干部,如排长、连长、指导员等,平时带兵很辛苦,且不能带家属随军,但每过两三年家属会获准来部队探亲,一次一两个月。每当这时,干部们会彼此开起玩笑,说一些双关的“黑话”取乐,那段时间的连队营区周围弥散着一种特殊的喜乐氛围。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事情可谓是“造人”—解决生儿育女、培养下一代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造人”这种事不能过分刻意,需要心态放松,顺其自然,听从大自然的安排。

而且,中国汉字的“有”,表达的内容有时也挺微妙。它有一个特殊用法,表示“怀上了”,是一个新生命从无到有,开始孕育的过程。有,是从“没有”来的,是无中生的“有”。它所表达的,既是一个过程的开始,又是一个结果的肯定,透露出虚空的奥秘。endprint

在《道德经》里,老子也用“有”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他说:“有,名万物之母。”他给万物之母起的名字叫“有”。“有”和“无”一起(“同出而异名”),在道从无形无相的本体呈现出有形有相的“可道”(现象界)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天地万物。这就是老子的根本道理:道以“无有叠加”的机制生万物,为万物之本。瓜熟蒂落之际,道把自己的基因、“六德”,完完全全印刻、融化在万物中,为万物立法,为万物施教。

在《道德经》第六章里,老子把这个根本隐喻说得更清楚些:“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意思是:溪谷的幽深奇妙,犹如母性生殖之门,是化育万物之所从出处。这就是道,是天地由来的根本。“玄牝之门”,是老子的又一关于宇宙论的重要比喻。

万物既生,随着天地初开的一声巨响(相当于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道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了—可以剪脐带了!

关于“道的教育”,我在本刊发表的《道的灵性教育:从“水喻”和“赤子喻”谈起》一文中这样说过:

我们说,《道德经》的重心,其实并不在解说常道,而在阐发可道,因为只有可道—道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应用价值才是可以具体阐发、具体发挥的,所以我们把老子哲学的特质归结为“可道哲学”。所谓“可道哲学”,即由形而上的道本体论出发,通过其内在的体相、体用的矛盾运动,转换为实践、认识的方法论,从而衍生出一整套社会治理哲学和人生哲学。显然,可道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即是道的教育。老子认为道具有“可道”的本性,因而“可以为道”,就是可以作为道路引导人们。因此,可道哲学即是广泛意义上的“道的教育学”,大自然的教育学。

那么,道的教育的基本道理是什么?换句话说,道的教育都“教育”我们什么?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一章很有爱,也很有意思,仿佛在讲一个宇宙母亲生育万物的“创世纪”的故事,充满大爱,深刻而感人,画面感很强。

这章的上一句讲的是宇宙生成论,涉及万物生成、人类生成的内在法则,核心是“道生万物”,内在法则是“一、二、三”。什么是“一、二、三”?我的理解是:“一”,讲道为不可分的整体,即“不二法门”;“二”,讲“不二法门”的“二”,即道的一体两面,即所谓的“无有叠加态”;“三”,讲道的矛盾运动,即“反”。道作为宇宙万物的创生者,是用这样的法则(“立法”)而生成、养护、规范、成就、教育、安顿万物的。

道,妙不可言。老子讲道,第一句是“道可道”(然后说“非常道”)。常道要变为可道,本体要化作现象;无形无相的本体,开始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形态。“道生万物”,本体显现为现象,是随着一次伟大的阵痛和惊天动地的痛哭开始的。

脐带既剪,瓜熟蒂落。道作为万物之母将要与新生儿揖别,送孩子各自上路开启自己的生命轮回。临别,孩子们依依不舍,眼巴巴簇拥着母亲,希望母亲再唠叨几句,说几句“临别嘱咐”,好让大家日后能够健康成长。然而,大道默然—她已经功德圆满,不肯再做一丝一毫的增减。

老子自然明白这一切,作为道的“代言人”,他给大家送上这样一句话:“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万物将分,顿时又都惊缩在一起!老子太不“善解人意”了,人家刚刚生下来,还没有开始“活”,怎么就说到“死”了呢?这就是老子!生死一如,說生就是说死,反之亦然。大家秉道之德,各现其身,在现象界走一趟,如果能够本本分分各行其道,就能得道多助;如果不安分,离道自生,非要做大做强(“强梁”),就不得终寿(“不得其死”)。

这就是老子给万物特别是给人类提供的“教父”—他自己就是这个“教父”。新人辈出,世世代代都不要忘了自己大慈大悲、无形无限的“母亲”,不要忘了老子这个“凶巴巴”但慈悲的“教父”。

大自然或人类母亲的分娩,意味着某些内在、隐秘的事情已经“显露”“完成”,也意味着另一些事情即将在显露状态下“开始”。道的教育的“完成”,意味着人的教育的“开始”。人类实施教育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是哺乳。人类的教育是从哺乳开始的,哺乳是人类的第一个教育行为、第一个教育现象。

与“分娩者”隐喻不同,“哺乳者”作为隐喻,是说明从“道的教育”变为“人的教育”的第一个转折点。二者相续、衔接,天衣无缝。哺乳是分娩,即母子分离后的第一个交往行为,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哺乳是人的教育的第一个开端,应该作为人类全部教育的起始点、基准点和典范。

哺乳中存在着母亲与孩子交流的隐语,是心心相印的内部语言:“孩子,你过来呀!来!来!……你要这样静静地躺在妈妈怀里,头放这边,脚放那边……大自然的法则和智慧已经融入你的吸吮本能,你所做的是增加生命的热量和营养,维持生命存在……所以,妈妈知道你很专注,很热切,也很快乐,从你的眼睛和神态中读懂了这一切……这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吧!”

哺乳,具备了人的教育的全部要素和品质:(1)交往(交流、对话)行为;(2)传授(能量、生命力、知识的传授)过程;(3)内在的激发;(4)相互理解;(5)情感互动;(6)言语或行为的鼓励、暗示;(7)生命的欣赏。

哺乳,显示出人类秉承道的“大六德”而实施的代际传承的“小六德”。从本质上讲,人的教育由此展开的其他全部行为和过程,无非哺乳这一人类最早“教育”行为的变形和发展。

道的教育的根本特性是无为的,妙不可言的,此即老子所说的“不言之教”。但落到现象界,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它变成人的教育,自应有另一番形态。人的教育的本性是积极有为的。人类有太多的目的、愿望要通过教育实现,所以教育成为人类大有作为的主战场、根据地,但人类这种作为的前提必须是“合道”即符合道的本性,否则容易离道自生,恣意妄为。道的教育与人的教育之间的相续、衔接,应该体现从道到合道的自然过渡、自然显现和展开。这是从“孕育者”隐喻到“哺乳者”隐喻的环套结构所显示的内在蕴意。

苏格拉底的“助产婆”之喻,不同于“孕育者”之喻,不同于“哺乳者”之喻,但具有双关、双向连接的意义,既揭示出“道的教育”的秘密(内在的圆满具足、自然、自发),又启迪了“人的教育”的明确目的性、有为性和辅助性。后人把苏格拉底的隐喻称作“产婆术”,其实他讲的恰恰是“道”与“合道”,而不是“术”。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父亲是石匠(或称雕刻师),苏格拉底应该是很善于从生活中学习,从母亲那悟到了教育作为“产婆术”—教育是帮助学生引出内在固有的东西—的隐喻,从父亲那里悟到教育作为“雕刻术”—去除石头上不必要的部分,你希望看到的形象就从石头里自然浮现出来—的道理。

苏格拉底的双亲与他们的孩子应该有一份奇妙的因缘,否则我们就难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可以同时成就苏格拉底领悟出世界上关于教育最伟大的真理。

“助产婆”隐喻是深刻的,能够影响人类两千多年,而且更重要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似乎也没有完全理解它所蕴含的奥秘。也许,当我们深刻洞悉了“孕育者”和“哺乳者”的环套隐喻,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助产婆”的道理。

责任编辑:孙建辉endprint

猜你喜欢
哺乳老子隐喻
会哺乳的树
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及常见疾病治疗探析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漫画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