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17-12-11 07:38刘禹含王学萍
中国教师 2017年21期
关键词:内涵式顺义区变革

刘禹含+王学萍

北京市顺义区坐落在北京市的东北部,是北京市城乡协调的首都和谐宜居示范区、港城融合的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和创新引领的区域经济提升先行区。这样的城市区域定位带来了顺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同时也给顺义区的教育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区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2015年,为助力顺义教育的转型升级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在顺义区教育委员会、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的领导与支持下,我们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实施了“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项目”,在区域内开始了以区域为引领、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内涵式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导向的实践探索。这一项目是顺义区寻求区域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尝试;是整合高校、区域、学校三方力量,形成推动区域教育内涵式变革合力的新探索;是激活学校自身、学校干部、教师等变革主体的内生力量,通过他们的成长带动学校整体改进,进而推动区域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新举措。

一、项目在区域内实施的目标、过程与策略

(一)主要目标

“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实验项目”以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为目标导向,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项目研究成果及专家实地指导,聚焦学校整体改进,构建学校内在质量提升综合变革的知行重构策略,促进学校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探索区域推进学校整体变革的有效途径,实现区域基础教育品质的整体提升。

(二)项目推进的具体过程

“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项目”在顺义区共进行三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4月):筹划启动

2014年12月,我们发布了引进“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项目”的信息,在“自愿报名,双向选择”的基础上,遵循“三原则四步骤”确定了项目学校。

“三原则”是指:同等条件下,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积极缩减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的办学软条件差距的原则;同等条件下,向(潮白河)河东地区倾斜,努力实现河东河西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原则;将学校现有办学思想、未来三年发展规划纳入考察范围,以期与项目的理论基础、目标方向相契合的原则。

“四步骤”包括: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初次筛选。高校项目组深度采集信息。召开项目双选会,区域和高校共同打分,确定最终名单。公示名单。

最终,我们在报名的十七所学校中选择了八所作为项目实验学校,分别是顺义区北小营小学、顺义区明德小学、顺义区南彩二小、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小学部、顺义区仇家店中心小学、顺义一中附属小学、顺义区裕达隆小学、顺义区张镇小学。2015年4月,“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项目”在顺义区正式启动。

2.第二阶段(2015年4月—2015年7月):科研循证、达成共识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校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对学校现存问题进行深度解读,并将之转化为未来发展的机遇与目标。同时,还以学校办学特色、办学思想体系为基础,以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为支撑,以学校问题为导向,构建学校未来三年的内在质量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力求区域、高校和学校达成共识,为接下来的整體推进打好基础。

3.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7年6月):行动改进、实践变革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从关心型校长领导力发展、内在质量提升视角下的有效教学、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提升与发展、积极、包容、开放的学校氛围建设以及接纳与尊重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这六大维度构建学校内在质量提升综合变革的知行重构策略。通过开展各模块的集中培训、专家一对一下校指导、项目学校集体教研、名优学校考察互访等一系列的活动,促进学校整体改进的发生、发展;同时,通过对活动的反馈与反思,不断调整实施策略,有效保障项目的有序实施,提升学校整体改进的实效性。

4.第四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建构生成、成果共享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三年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梳理和固化,将已取得的成果转变为学校今后自主发展的内部能量。通过开展一系列总结活动,提升学校影响力,增强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项目推进的具体策略

1.构建“合作发展共同体”,促进项目深入开展

叶澜曾经说过,如果要达到合作的深入发展,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专业人员与实践者两个维度的交互创生与发展,唯有深度介入。为此,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构建了包含区域、高校以及学校在内的“合作发展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我们作为区域的代表,从区域现实出发,以主体的身份存在,带着研究的精神与服务的态度参与到项目中;北京师范大学作为高校的代表则扮演着发现者、研究者、建议者等多重角色,带动项目的有序推进;项目学校作为变革的主体,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勇于面对问题与挑战,不断进取、创新,为自身内涵式发展不懈努力。

“合作发展共同体”增强了三方的主体意识,将区域、高校以及学校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学校整体改进、区域教育内涵式发展服务。基于合作共同体,学校与高校合作的频率更高,互动更加密切,交流的内容更为深入,实现了相互滋养、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同时,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也开始变得有深度、有实效。从最开始的几所同质学校相互交流,到两所异质学校开展互访研讨活动,再到后期根据学校发展目标与办学特色为依据开展的各种交流展示活动,共同体为校际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且持久的舞台。

2.全员参与,让学校的变革更彻底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力,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力量,他们处在学校工作的不同岗位上,因此能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力量,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在项目之初,我们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入手。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时候,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参与了“学习研讨—规划发展愿景—诊断学校现状—剖析深层原因—进行问题转化—达成共识”这一系列的步骤。有的学校还创新性地在学生群体中也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在这个“由下至上,上下联合,横向互动”的过程中,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促进了每一位教师对学校各方面情况的思考,让每一位教师都体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了教职工的主体意识,为他们今后参与到学校的变革中奠定了基础。endprint

在学校推进项目的过程中,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我们尝试组建了校长、中层干部和一线教师在内的项目核心管理团队。同时还通过将项目分解为六个子项目,分别组建了子项目团队,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及感兴趣的领域选择参与到子项目的研究中,而且每个子团队的组长均由教师担任。这样一来,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了“我是学校主人”的实践体验,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则会以学校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参与感。同时,教师动起来了,学校就动起来了;教师动起来了,学校的变革就丰满起来了;教师动起来,学校的变革就更加彻底了。

3.持续跟进,促进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化

教育实践要求教育研究不仅能够正确地“指向”,而且能正确地“示范”。因此,在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定位的时候,我们将持续跟进作为我们具体策略之一。在我们的项目中,持续跟进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高校的专家团队,在深入学校整体改進的过程中,在对全员进行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要扎根学校,通过持续的、长期的跟进,将理念转化为行为;通过持续不断的干预性行为,将自己所秉持的理念转化为学校实际的变革行为。专家定期进入学校,对所负责的学校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这种持续地深入到学校日常工作中去的方法,为项目学校带去前沿的理念,专业的理论,同时也帮助学校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实践场域下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持续跟进的主体是区域教育部门。我们通过对项目持续跟进,了解项目过程,监控项目质量,把控项目推进的节奏,根据学校和高校的反馈及时对项目方案进行调整,确保项目高质量的推进。

二、项目在区域内取得的成效

回望三年来的改革历程,我们的八所项目实验学校已经发生了并且正在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愈加完善,立足校本的内涵式发展战略更加明晰可行,校长掌握了更为科学的学校管理方法和艺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班级管理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日益提高,学生在学业成绩提高的同时,情感体验更加的丰满……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的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一种可持续的运行机制也被催生出来,区域教育的生态环境也在持续优化。

“基础教育内在质量提升实验项目”不仅仅使顺义区又多了八所优质学校,更为全面促进顺义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作出了贡献,为构建区域教育发展新常态,联盟组团城乡协作、河东河西学校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共进战略的深入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能够在短短三年中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高校专家带来的前沿教育、管理理念,他们深入实践的辛勤付出,为项目的推进注入了高效的催化剂;同时也离不开我们的项目学校在变革路上的决心,改进道路上的热情与坚持、拼搏与汗水、光荣与梦想。在这里,作为区域的教育管理部门,我们要对他们的奋进和笃行,表示真心的感谢。

责任编辑:肖佳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内涵式顺义区变革
卷首语
顺义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成果应用研究
顺义区首都科技创新券配套补贴效果评估
北京市顺义区第二批光伏发电项目奖励资金发放
一种基于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业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浅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外延式”与“内涵式”
浅析综合类高校音乐艺术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试论高校内部审计如何促进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