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与路径选择

2017-12-10 05:37尘永魁
金融发展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单县信贷贫困户

尘永魁

(中国人民银行单县支行)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与路径选择

尘永魁

(中国人民银行单县支行)

一、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具体实践

近几年,我国在扶贫工作模式上创新推出项目直贷、资金互助、“银行+企业+贫困户”等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本文选取目前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推广可行性的三种扶贫模式进行重点分析。

(一)“担保公司+贷款对象”模式——甘肃“双联惠农贷”

甘肃省自然条件严酷,农村贫困面广,农民收入来源匮乏,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弱势地位十分突出。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百姓脱贫致富,甘肃省政府与甘肃省农业银行联合开展“双联惠农贷”,利用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用信贷方式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

“双联惠农贷”主要针对从事农业种养殖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以及能够带动扶贫户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龙头企业。政府出面成立贷款担保公司,审核经村委会推荐、乡镇政府核查登记的农户贷款申请,对审核通过的贷款申请县农业银行提供5万元到3000万元不等的贷款、贷款实行基准利率并由财政部门全额贴息,贷款期限以1—3年为主,对生产周期较长的种养贷款可至8年。

(二)“小额信贷资金+互助资金+产业发展”模式——宁夏“千村信贷·互助资金”

该扶贫模式的前身是宁夏“贫困村互助资金社”,宁夏“贫困村互助资金社”的资金由财政资金、社员缴纳的互助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组成,是在贫困村建立的生产发展资金,但该互助资金存在可使用金额小、资金分散等缺点。宁夏扶贫办和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联合实施“千村信贷·互助资金”模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千村信贷·互助资金”以村“发展资金互助社”为平台,以村互助社两年以上的A类社员为对象,经由互助社推荐和农商行审核通过,实现互助资金与信贷资金两个金融产品捆绑,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由于该贷款有利率优惠,手续便捷,已经被18个县、269个项目村的1.39万互助组成员获得,涵盖了85%的县域和23%的乡镇。

(三)“银行+企业+贫困户”模式——山东单县“奶牛托管饲养”

为鼓励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参与金融扶贫活动,增加带动贫困户脱贫渠道,单县扶贫办、人民银行与金融机构联合创新推出“奶牛托管饲养”扶贫模式,为有能力和有意愿的贫困户提供扶贫贷款。同时,托管企业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开创了多种扶贫渠道。

“奶牛托管饲养”主要针对因病因残而无力发展产业,但有养殖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办的支持下,贫困户、单县莱河乳业有限公司和当地农商行签订《“奶牛托管饲养”精准扶贫工程合作协议》,由公司帮助贫困户向单县农商行申请办理扶贫贴息贷款5万元,执行基准贷款利率,由财政担保基金担保发放。贫困户委托单县莱河乳业有限公司购买奶牛,在单县莱河乳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场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管理。贷款本息均由单县莱河乳业有限公司负责偿还,托养期间奶牛所产生的收益,按年均5100元返给投资贫困户。

截至2017年2月末,累计发放扶贫托管贷款100万元,带动20户贫困人口受益。目前,单县另有300余户贫困户即将进入多家养殖企业的饲养基地“入列代养”。

(四)三种扶贫模式的共性分析

1.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政府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统筹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银行按一定比例放大发放扶贫贷款。

2.精准支持产业扶贫,以就业促脱贫。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可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实现贫困户脱贫的根本所在。通过农业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把农业产业集聚区作为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主阵地,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收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金融机构与产业集聚区对接,在产业集聚区内设立“金融服务工作站”,为集聚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3.因地制宜满足特色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与主体经济及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满足不同产业金融服务需求。

(五)金融精准扶贫制约因素分析

1.扶贫信息掌握不充分,阻碍了金融精准扶贫渠道。目前由于政府与金融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金融机构或金融管理部门在地方政府部门制定扶贫产业规划和扶贫重点项目时没有及时介入,金融机构无法全面了解政府整体扶贫规划以及重点项目的资本筹集情况,难以针对重点扶贫项目及时筹备,使信贷资金的扶贫效用大打折扣。

2.扶贫信贷风险难以分散,制约了金融扶贫可持续性。部分贫困户把扶贫资金当作免费午餐,看成一种救济,还款意识不强,制约了金融机构开展扶贫信贷的积极性。同时,贫困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滞后,自然灾害形成的损益不能被有效分担,部分农民因灾返贫现象突出,增加了金融扶贫风险。

3.贫困户有效贷款需求不足,扶贫贷款目标客户锁定难。当前我国贫困人口普遍文化素养不高,劳动技能较低,缺乏经营项目,缺乏系统培训,意识观念落后。这些因素制约了贫困人口的有效信贷需求,导致扶贫贷款目标客户难以锁定。

二、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责任担当,凝聚金融扶贫各方力量,在解决“谁来扶”问题上打造合力

一是明确部门间责任分工。金融扶贫参与方较多,包括地方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扶贫办、保险公司等,应进一步明确各方的金融扶贫责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各责任部门在配套保障措施、工作协调沟通、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等方面各司其职,主动作为。二是形成部门合力。充分发挥各部门在金融扶贫方面的工作优势,加强货币、信贷、监管、财税、保险和扶贫政策协调联动,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促进优势互补,形成优势合力。三是构建扶贫格局。着力构建政府、金融、市场、社会“四位一体”扶贫格局:政府层面,要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制,强化督导考核;金融层面,要勇于担当,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市场层面,要发展产业扶贫,建设致富道路,开发挖掘贫困户致富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社会层面,进一步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二)积极培育扶贫目标客户,扩大满足扶贫信贷有效需求,在解决“帮谁扶”问题上精准识别

一是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这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对贫困户入户摸底调查、评议、公示并录入信息系统,实现对贫困户情况的精准识别和精细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实施不同的金融扶贫措施。二是加强扶贫对象劳动技能培训。对贫困户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并为他们提供将技能转化为实际产出的机会。持续开发贫困人口自身潜能,挖掘其有效贷款需求,帮助其将自身潜能转化为赚钱能力,从而形成良性的自我循环发展机制。三是进一步提升金融素养。对贫困户进行金融知识、理财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金融素养,有效提升金融扶贫有效性。四是培养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扶贫先扶志,决不扶懒汉。为贫困户致贫原因准确把脉,“一户一策”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村发展致富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脱贫经济环境。

(三)探索切合实际的扶贫模式,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在“怎么扶”问题上寻求突破

1.与地域特色相结合,金融扶贫模式接地气。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要注重因地制宜,扶贫模式不能生搬硬套,更不能搞一刀切。引进成功的扶贫模式时要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建立适合自己的扶贫模式。

2.整合扶贫资金,发挥资金合力。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整合财政资金、扶贫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其他金融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充分形成资金的合力效应。设立小额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建立分担机制,吸引更多的银行信贷资金参与到扶贫开发工作中,调动社会多方资本与银行信贷资金协同扶贫。加快县域信用担保中介机构及农业可抵押物流转平台的建立,为涉农企业、农户贷款提供充分担保。保险公司要推出能覆盖农村发展的多种保险产品,有效分散扶贫信贷资金风险,增加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

3.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满足金融扶贫需求。一是注重扶贫信贷产品研发。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扶贫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大型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多是由上级管理部门统一开发推广,县域分支机构缺乏根据当地实际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信贷产品的权利。扶贫贷款应该是一款低利率、期限偏长、获得贷款条件相对宽松的信贷品种。这就需要大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尽快研制适合不同贫困地区的扶贫信贷产品。二是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自助设备、电子机具布放和电子银行的推广步伐,大力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增强金融专业服务功能,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广大贫困群众享受到更高效、更接地气的金融服务。

4.依托产业扶贫,增强金融扶贫造血机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要使产业扶贫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有力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大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优化扶贫项目结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更多扶贫项目中去。二是规范金融服务体系,降低贷款门槛,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提高龙头企业产业化水平,壮大龙头企业实力,增强龙头企业辐射作用。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WJ,XS)

猜你喜欢
单县信贷贫困户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Comparison of Body Languag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效应的研究
脱贫记 贫困户陈福田和何麦换的故事
山东单县发生爆炸案3死23伤疑犯在爆炸中死亡
基于遥感影像的单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