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长忠
摘 要:数学“综合与实践” 是“探索数学”的具体体现,它是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而实际教学中,“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不被重视,教学不能有效体现课程设置特点。本文将数学第一学段 “综合与实践”课程进行分类分析,并对课程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课程分类;教学策略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接受过程,而是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就是“探索数学”的具体体现,它以实际问题为载体,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基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课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综合与实践”教学有效体现课程设置特点呢?
自己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深刻感受到,虽然教材在每册中安排了“综合与实践”内容,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有一定难度。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这类课程准备繁琐,又缺乏现成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教师上一节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考试仍旧注重知识技能目标,对于综合实践的教学内容不能以卷面形式进行考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教师对这部分内容随便去上,甚至不教。这样的情况特别体现在第一学段的课堂教学中。
一、 第一学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分类及分析
第一学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以“活动”为主,强调“实践”,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动手操作、游戏活动、场景观察。
三种课型都是同属于综合与实践课的范畴,并具备综合实践课的一般特征:
1. 密切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寻找和确定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专题。例如,游戏活动课《小小商店》以认识人民币知识为生长点,在现实的购物环境中进行计算、换算、估算过程。再例如二年级下学期的《测定方向》,以学生对方向的认识为基础,走进生活,辨别方向,巩固课本知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生活技能,让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体现其价值。
2.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综合与实践”尽管在《课程标准》中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但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其他三个领域基础上,进而从整体上认识、应用数学。例如,《假日小队》是在一年级下册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进行综合练习,《田园风光》则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统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辨别方向等知识解决问题,整个知识点涉及二年级上册所有单元。
3. 重视实践性,体现探索性。注重学生交流、探究、观察的过程以及教师对思考方法的指导。《有趣的七巧板》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不断尝试过程拼出多种图形及图案。拼搭活动不仅有趣,还能发展孩子空间思维。二年级下学期的《了解你的好朋友》是让孩子在初次接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活动,学生对这些活动有兴趣,有热情。让孩子亲自实践,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探索数据中的规律。实践和探索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现实意义。
三种课型的区别在于:动手操作型实践课的特点是以活动操作为主,主要特点是重视体验、感悟、合作。例如,《量一量》教学中,在小组中选择合适的长度测量工具,并使用工具完成测量物体长度。《称一称》则是以操作各种磅秤进行称重,《美丽的花边》则利用轴对称相关知识设计花边。此类课程重点在于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提升,感悟数学知识與生活的联系。
游戏活动型实践课则是更加注重课堂的趣味性,活动形式活泼多样,学习渗透在活动当中,同伴之间互相沟通交流。例如,《有趣的七巧板》中按照顺序,分别用2块、3块、4块七巧板进行创意拼图。在认识人民币后,开展《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把教室模拟成“商店”。在这样的游戏比赛活动中,学生既巩固了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综合能力的运用。
场景观察型实践课突出场景主题,以丰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同时重视观察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教学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体验。《丰收的果园》中,出示果园情境图,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以情境带动教学,通过引导经历学生观察、提问、解答等过程,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
1. 精选活动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在第一学段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确定主题是关键。所选的主题要具备新颖性、开放性,学生能够经历实践、探索、研究过程。所以,确定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教材同时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来因地制宜地选择一些学生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更为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不应局限于课本提供的现成材料。比如,C老师的《量一量》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自创的一节课,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中的各个部分,教师提供多种测量工具,让学生经历:选择测量目标—选择测量工具—预测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测量步骤和要求—进行实地测量—整理、分析测量结果。整个实践过程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来完成,保证人人参与课堂。所以内容选择尽量保持生活原态,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研究问题;内容要有操作性,有利于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活动方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2. 指导合作交流,提升活动效率。
小组合作是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中最常用的组织形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好地体现合作。第一学段学生因为年龄小、动手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原因往往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予以充分指导,做到分工合作,人人有任务,每个成员都有发表意见、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要参与其中,倾听学生的讨论,观察他们的表现,引领他们深入体验,保证活动有效进行。比如,L老师的《称一称》,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先出示活动要求,明确每组分工以及任务后开始按步骤活动:①将带来的蔬菜和水果称出大约1千克。②数一数每种蔬菜或者水果1千克各有多少个,并记录。③小组成员间要相互合作,比一比哪组表现最好。因为有了课前的全面安排,小组合作效率显著提高,避免了第一学段课堂中常出现的低效、嘈杂活动混乱的现象。endprint
3. 优化活动组织,注重问题解决。
第一学段学生年龄小,所以综合实践课的活动组织显得更为重要。活动组织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应注重问题解决,学生能否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策略。因此,在组织数学实践活动时应呈现具有挑战性、现实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例如:S老师在《称一称》中以“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一个班浪费多少,一个学校浪费多少,一个城市浪费多少,全国13亿人共浪费多少”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活动过程中,以天平作为测量工具,探究13亿粒米的重量。有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有的个人独立计算,有的是选择天平先测重量再估算,有的是用体积的大小来感受13亿粒米,有的是以重量的多少来体验13亿粒米等等。小组共同设计解决方案,一切以解决问题为根本。
4. 发挥评价作用,激发情感体验。
第一学段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与高段或中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相比也许显得十分简单幼稚,但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知识,他们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积累生活经验,并不在于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多么准确和有多大的价值。因此,综合与实践课程更应从学生行为方面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激励学生完成任务以及改进教师的教学。
当今的社会,学校原生知识的运用将越来越少,而数学思想、数学眼光、具有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却显得尤为重要。因而,让学生从小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提升数学素养,运用数学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应成为教学之重。提高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充分把握“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处理实践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解荣华.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与教学指导[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价.[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刘久成.“數学与实践应用”领域的教学.[M]江苏教育.2002.
[5]王良东,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探究,新课程(小学),2014年12期.endprint